2020 年立法工作計劃目前已經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十四次委員長會議原則通過,對2020 年的立法工作作出預安排,其中全國人大常委會2020 年還將繼續審議《未成年人保護法(修改)》。廣東省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少年家事審判庭庭長陳海儀建議將學生心理健康檢查常態化。
2017 年,有學者對學齡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進行研究,發現中國學齡兒童心理異常總患病率達15.9%。聯想到我國目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狀況,全國人大代表陳海儀擔憂地說:“當下社會發展、家庭關系、生育政策等多維變化,是否導致學生發生心理健康隱患,甚至發生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都無法通過常規的普及知識進行預測或防范。”
廣東省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少年家事審判庭庭長陳海儀格外重視運用心理疏導,感化、教育走上歧途的未成年人。自2008 年以來,該院就把心理評估和干預機制運用到少年審判中,對未成年人的感化教育及父母的親職教育都取得了顯著成效。廣州中院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心理疏導對未成年人及其家庭認同有教育感化作用的達70%,接受心理測評和疏導后的少年犯認罪改造效果比沒有接受過心理疏導的,在家庭、社會融合的程度上有明顯差異。目前,未成年犯管教所(少年監獄)普遍適用心理疏導方法,進一步感化教育少年犯。
在增強青少年體質方面,各中小學基本實現了身體健康檢查和建立身體健康檔案常態化。然而,學生的心理健康檢查和心理檔案的建立,目前還沒有相應的法律規范。“及早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檢查,建立個人心理健康檔案,能夠幫助學校、教師、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及時對癥下藥進行干預疏導,防止心理不健康導致的校園事件,甚至家庭悲劇。”陳海儀代表期待本次未成年人保護法的修訂能夠在這方面有所突破。
在2019 年的全國人代會上,她提交的《關于建立學生心理健康體檢和檔案管理制度的建議》中,提出將學生心理健康檢查和心理檔案的建立以制度的方式予以規范固定,把心理健康檢查納入學校日常體檢項目。具體心理健康測評標準,由教育部牽頭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