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趙獻公
少年強大,國家才能強大,少年有良好的法律素養,國家未來的法治才會有希望。做好青少年法治教育,是國家法治強大的基礎,是青少年成熟過程中的重要一課。為了提高青少年學生的法律素養,提高我國公民的法律素養水平,各個學校要重視法治教育,深刻認識法治教育的意義,提高教師的法律素養水平;有關部門要編撰合適的法學教材,提升學生法律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構建和諧社會。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我國很多地方先后完成了將法治教育寫入課程的目標,全國各地開展了中小學的法治教育,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因為各種因素,各級學校,特別是鄉村地區的學校的法治教育仍然存在許多問題。為了實現法治社會,應當重視農村法治。農村法治教育的發展對提高人民素質具有重要作用,在今天的青少年素質教育中,農村青少年法治教育還很薄弱,表現出了很多問題,如:青少年缺乏法律素養、缺少法律知識、缺乏規則意識等。鄉村地區學校要采取強有力的措施,真正提高對農村法治教育的重視程度,提高農村青少年的法律素養水平。
我國法治教育專家對鄉村地區的法治教育做了一些專題研究,有一些專家進行了寶貴的探索。從2011年“六五”普法規劃開始,就提出了強化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在青少年文化的基礎上提升法治文化和道德法律知識,營造出良好的法治治理文化,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也有很多國外的專家學者對青少年的法治教育進行研究,他們主要研究的是小學方面的法治問題。很多國家的學生從小學就開始學習法治文化,有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如日本和美國等國家,在小學時就開展法治教育,這種方法對提升青少年的法律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這些國家從小傳授孩子法治知識,有利于青少年獨立人格的形成。
農村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實際上是我國農村小學的法治教育。這不僅是學生在學校接受的法治教育,也是在家庭和社會形成的法治意識。文章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農村小學對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影響,法治基礎教育對農村社會環境的影響,農村地區的家庭對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影響。希望本研究能夠提高農村小學法治的水平,促進農村法治文化建設,提高農村法治素質水平。
研究方法為文獻研究法、歸納分析法。
文獻研究法:根據研究目的,充分利用圖書館獲取信息,利用權威學術網站搜索,收集相關文獻,掌握最先進、最全面的信息,運用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
歸納分析法:筆者從法治教育的角度入手,與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了解學生對法律的看法,對收集的數據進行總結和歸納,為論文的內容提供真實、可靠的內容依據。
第一,農村地區硬件條件落后。首先,不能寄宿在學校的學生上學極其不便。為了完成對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許多分散在各個村莊的小學教書點被取締。在我國東部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寄宿學校較多,學生如果家離學校很遠,就可以在學校寄宿。而在一些沒有宿舍的經濟條件較差的鄉村學校,離家很遠的學生每天要花一兩個小時去學校。其次,只有少數大型農村學校才能實現教學的多媒體化。再次,圖書館的圖書數量不多,并且大部分書籍陳舊,難以滿足當前農村青少年的閱讀要求,導致青少年無法獲取豐厚的知識。最后,缺少體育器材,無法滿足體育教育的需求,很多落后的設備只能成為擺設。
第二,農村地區師資條件差,家庭教育不足。目前,小學教師的數量在農村地區仍然非常緊張。農村地區師資力量不夠且經費不足,一些學校存在代課教師。這些代課教師的工資不是很高,因此人員流動大。大量農村教師的頻繁調動導致農村地區的教師隊伍不穩定。即使有一些農村地區的學校硬件水平較高,教師的思想也依然處于一個比較落后的狀態。同時,絕大部分的農村父母外出打工,一年才能回一次家,學生大部分是跟隨爺爺奶奶生活,無法充分獲得父母的關愛,且父母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不重視子女的教育,故而父母不能在子女的教育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第三,農村地區青少年的規則意識和紀律性不強。當前農村地區的青少年規則意識沒有得到有效的培養。比如,在排隊打飯的過程中,一些缺乏紀律性的學生喜歡插隊,導致學生之間產生矛盾;即使已經上課,還有一些學生在校園里閑逛;有些學生完全不顧他人的感受,在公共場合吵鬧、隨地吐痰等。甚至還有一部分已經輟學的青少年,成為村里的混混,因為沒有父母的管理,這些青少年經常欺負弱小,發生群架事件。由于這些青少年的法治意識淡薄,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法治教育,如果缺少管理,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第四,農村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有相當一部分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導致城鄉二元結構正在逐漸減弱。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部分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數量巨大,一些地區無法滿足對孩子的基礎教學,導致一些學生沒有受到良好的基礎教育。同時,許多學生由于父母不在身邊,沒有接受足夠的法治教育,沒有較好的紀律性,其法治意識淡薄。
第五,農村地區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形式單一。農村地區的學校較為分散,有很多在偏遠地區,學生較少,國家無法投入過多的經費。學校的領導不希望將過多的經費投入法治教學。大部分農村地區的青少年無法像城市的青少年那樣借助網絡學習法律知識,也沒有渠道獲取專業人士的指導,更不可能像城市的青少年那樣參加豐富的活動。此外,由于學校條件的限制,教學形式也不能多樣化,教師只能用自己有限的法律知識對孩子進行法治教學。
第六,農村小學的學校法治教育效果不佳,且多流于形式。學校是培養國家未來建設者的重要場所。近年來,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門為發展中小學的法治教育作出了許多安排,由于實施了五年普法計劃,法治教育已成為法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盡管法治教育已變得越來越重要,但是在教育方面,還是沒有統一的教學方式,也沒有明確的規定來加強對法律和條例的法治教育。
在傳統教育的影響下,學校的重點是應試教育,許多農村地區青少年的法治教育目標已被扭曲。學生對法治教育的學習大幅度減少,在考試前夕,法律課程往往轉為其他課程。法治教育的進程既不可持續,效率也不高,因此,法治教育計劃往往無法真正實行。
第七,學校整體不重視,優良的法治教育資源有限。許多教師經常說:“看看這些孩子,怎么教育他們?”今天,青少年更加容易受到不利的影響,教育越來越困難。農村小學雖然認識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提供這種教育的必要性,但還是受到“精神自由”思想意識和學生犯罪率低的影響,輕視了法治教育。加上法律教育的結果與學生的學習成績沒有直接聯系,因此缺乏面向學生的、適合其年齡和身心發展的無障礙法律材料,以及較好的法律教材。
第一,師資力量不足,無法開展專業的法治教育。農村小學遠離城市地區,大部分位于落后、地理條件差、較為偏遠的農村地區,法律教育的成果沒有實現。農村小學法律培訓課程的期限沒有得到保障,絕大多數的農村小學沒有明確的法治教育方案。在大多數情況下,即使比較好的農村學校擁有法治教育課程,也沒有專門的法律教育教師,因此他們法律教育的目的往往是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總的來說,學生法律教育是一種臨時性的法律教育。通過偶爾的法律知識講座或在學校的公開討論,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校規校紀培訓。法律通常采取安全教育的形式,這是法治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農村中小學的法律教育以安全和道德教育為基礎。
第二,農村地區的生活環境更容易開展法治教育。農村地區的青少年主要生活在農村地區,在相對簡單的環境和社會中成長,不太容易受到外部事件的影響,能更專注地接受法治教育。同時,這些學生存在缺乏社會經驗、心理發育較遲和對各種誘惑的抵抗不足等問題,而小學只提供“道德和生活”以及“道德和社會”課程,大多數學生不能將法律和標準納入他們的法律知識和實踐。不過,他們是好奇、天真和熱心的,對社會發展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因此更容易對他們開展法治教育。
學生的受教育程度和受教育情況將直接影響到我國小學的總體教育狀況。我國農村地區的青少年人口分布廣泛,人數較多并且辨別是非的能力和自律性比較差。從農村小學法治教育的現狀來看,小學法治教育的情況并不是很好。
加強農村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必要性:第一,為整體提高農村公民素質打下良好法治基礎的需要?,F代社會,人們應該有更高的目標和先進的思維方式,必須擁有廣闊的事業,先進的公民意識。教育是國家建設和發展總計劃的根本。通過不斷地開展法治教學,農村公民的法律素養將不斷進步,將不斷增強法治意識。農村的居民可以更好地利用法律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遇到的問題,能夠利用獲得的法律知識開展自己的活動。
第二,構建和諧穩定的鄉村社會,營造良好法治氛圍的需要。加強農村社會發展中的法治教育使法治的概念在人民的心中生根,最終實現法治教育與農村社會發展的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第一,完善農村地區學校法治教育規章制度,加大投入力度。國家應當出臺相應的政策,保證城市和鄉村地區的青少年都能獲得良好的法治資源,這對國家的發展是很有作用的。農村教育資源不佳,國家要加大對小學法治教育特別是農村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專項投入。同時,要吸引法治人才前往農村,在法治教育方面投入更多的財力和人力資源,助力農村青少年的正常發展。
第二,注重養成教育,強化規則意識。農村學校應該學習城市學校,建立先進的班級管理制度,評估學生的學習行為,以保持學生的積極性,幫助和引導學生將外部行為內化為規則意識,使學生養成規則意識,不斷學習法律規則的知識,養成良好的習慣,讓法律規則意識在自己的心中生根。
第三,開辦鄉村圖書館,為家長提供優秀的法治書籍。建立農村圖書館,將優秀的法治書籍普及到各個鄉村中,是切實可行的方法。大部分的父母文化程度雖然不是很高,但是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會努力學習法治知識,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為自己的孩子樹立良好榜樣,幫助孩子學習法律,了解法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有關部門應當出版適合農民以及青少年閱讀的法律書籍。當農民接觸到優秀的法律書籍后,可以利用自己學到的知識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為了鼓勵農民更積極地閱讀優秀的法治書籍,也要創造一些激勵實現目標,利用一些優惠的政策提高農民對法治文化的學習熱情,使農村圖書館真正發揮作用,從而使農村地區的青少年能夠獲得更多的法律文化知識。
第四,營造和諧的鄉村法治環境,宣傳優秀的傳統法治文化。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可以打印單張或手冊,在每個村莊宣講知識。還可以邀請一些當地文化團體在各鄉鎮表演關于法治文化的節目。這不僅能豐富鄉村居民的文化生活,還能將法律知識普及到農村各地。各地宣傳部門還應當大力對法治文化的宣傳,在村莊的各個地方,設立法治專題宣傳欄,向村民宣傳優秀傳統法治文化。此外,鄉村可以使用廣播宣講法律知識。
第五,加強法治教育師資的培養。近幾年,許多學校在法治教育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將一些優秀的法治課程引入實際教學,校園法治教育的總體性更加多樣化。但很多農村中小學教師法律知識水平不高,因此必須在學生觀的指導下,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的法律素養,堅持在小學法治教育中,建立教育管理制度,加強對學生的法治教育。
第六,開設貼合農村實際的法治教育課程。許多教育專家認為:“今天的學校不是缺乏法治教育,而是缺乏系統的法治教育,沒有制度化,就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币酝軕嚱逃挠绊懀ㄖ握n程不受重視,法治課程變成可有可無的課程,盡管每年學校都有法律人員在校外授課,但上課、討論還是占絕大多數部分,這些教育的有效性是非常有限的。小學法治教育不能是一種形式,學校法治教育的課程不能再減少了,人們必須意識到法治培訓的重要性。而要想讓法治深入人心,就必須從青少年時期做起,把對青少年的法治教育作為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