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超男
(大連海事大學,遼寧大連 116000)
進入新世紀,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中國經濟全球化的進程越來越快,國家力量得到綜合提升,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科學和技術、教育和醫療在內的外事活動范圍不斷擴大。隨著我國日益走進世界中央,與各國之間的利益連接愈發緊密,國際法律的保障則更為重要。十三屆全國政協第34 次雙周協商座談會2020 年4 月17 日在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強調:“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論述,從戰略高度認識加強涉外法律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意義,堅持立足國情、服務大局,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質涉外法律服務人才隊伍,更好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人民群眾利益”[1]。
法律翻譯在涉外法律中起著重要的橋梁作用,因此要加強法律翻譯研究的戰略地位。而不同的法律文化反映不同國家的政治經濟局勢以及其公民的價值取向,對翻譯語言的轉化有重要的參考作用。法律翻譯應在法律文化的視角下,既要做到忠實源文本信息,也要實現文化等值和法律功能對等。
“法律文化”主要是指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群體生活過程中所認同的、相對穩定的法律制度、法律規范、法律設施、法律思想體系、人們的法律意識 (包括法律心理和法律觀念) 及其外化的、能夠產生后果的行為方式的總和[2]。因此,法律文化具備國家特殊性,在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里面呈現不同的語境和含義,它是不同國家的政治局勢、經濟發展、社會背景、文化土壤所孕育的符合當地特色的文化。隨著現代法律體系的發展和全球化影響,法律文化日漸呈現出多元化與一元化并存的局面。然而,各國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在不同意識形態等因素的影響下依舊差異明顯。
因此,法律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手段,應當在嚴格的法律文化的考量下去進行翻譯,而非只追求語言上的對等,從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從近代發展到當代以來,法律翻譯對我國法律制度的修訂、移植和完善以及法律學術界著作的引入都具有深刻意義,也對法制現代化建設進程產生深遠廣泛的影響。作為涉外法律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目的語表達的準確性非常重要。法律語言是法律文化的反映,法律文化對法律語言起制約作用,這也是法律翻譯較為困難的原因[3]。
法律文本是法律內容的承載者,具有特定的法律效力。法律文本翻譯一直是我國乃至全世界翻譯界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由于法律文本的嚴肅性,要達到法律效果的均等,使得源文本與目標語文本達到功能對等,那么翻譯法律文本的嚴謹性不能低估。由于法律文本具有專業特性且法律句式具備嚴謹規范性,所以實際上法律文本是特殊文本。為了正確地表達法律的概念,法律用語多采用古老的英語詞匯,表達形式復雜。所以法律文書翻譯起來艱澀困難,對翻譯者來說難度系數較高。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不僅要了解法律文化情況,還要掌握源語的法律功能和原文法律語言的具體條款,并在功能對等理論的基礎上去翻譯,實現源語信息的功能對等[4]。
法律英語多使用古體詞,比如hereinabove (在上文), hereinafter (在下文) 等,同時使用一些外來語,比如法語和拉丁語等。語法多使用長句和復雜句,注重陳述句篇章的推進[5]。
法律文本具有嚴謹性和簡潔性,因此,翻譯法律英語時應遵照文本特點,在目標語文化的前提下,符合以下原則:準確性,對法律語言的轉換應具備準確性原則,表達清楚具體,不得有歧義,同時擺脫漢語思維,注意語言轉換的文化差異和功能對等,避免目標語言使用不當造成不必要損失;精煉性,法律條款具有簡潔、簡短、詞語使用凝練的特征,因此翻譯法律語言時要嚴格符合法律語言特點。但精煉性要遵從準確性原則,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盡量使用簡潔的法律詞匯;語言規范性,法律語言在各個國家中都具備高度正式的特征,是一個國家的通用法律條款。法律文書的制定和翻譯中有很多禁止事項,比如被動語態、外來語和縮略詞等慎重使用。翻譯時要使用正式官方認可的標準化語言或書面語言,也避免使用方言和俚語,特別是現行法中已有界定的詞語[6]。
隨著中國法制建設的日益完善,法律翻譯在承擔語言轉換的同時,更承載著傳播法律文化的功能。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要熟知我國法律體系和法律概念所形成的歷史和淵源,更需要對照參考對應國官方的法律文件和法律書籍,尋找其中的對應詞匯或者接近的表達。我國的法律文本翻譯既包括大陸法系下的法律語言,比如《德國民法典》和《法國民法典》中復制過來的基本民法概念與制度,比如“民事法律行為”“無因管理”等。另一類是我國民法中的制度限定的法律概念,具有中國特色,比如“農村承包經營制度”等。
那么我們翻譯不同類型的法律文本時,面對我們從西方法律體系中移植過來的術語,我們可以直接采用,面對我們特有的法律語言,我們可用適當解釋性翻譯方法。
例如: 民事法律行為
原文:《民法總則》第143 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條件。
譯 文:Article 143 of the General Provisions of Civil Law sets out the essential elements of juristic acts.
“法律行為”這一法律術語可以追溯到德國18 世紀法學家丹尼爾·奈特爾布拉德(Daniel Nettelbladt,1719 ~1791)在《實在法學原理體系》(第一卷)中,借用拉丁文actus iuridus(法律行為)并將其定義為“設定權利和義務的行為”。而根據民事法律行為的內涵,譯為juristic act 較為可取。其法律內涵也可借助英國《牛津法律大辭典》得到佐證。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不同國家的法律文化趨于融合,在這一趨勢下,要在功能對等的前提下輔助一定的翻譯技巧,使得法律文化的交流更為有效順暢。
根據翻譯的標準,“信、達、雅”這一概念也要運用在法律翻譯當中,在對中外法律文化熟知的前提下大量閱讀英文法律文本,從而使用精確恰當的詞匯。(1)中英語言功底和相關法律知識的積累。(2)從法律角度講,多去查閱法律英語參考書。短期內是無法掌握法律英語的學習,要分階段進行。如果想要短期內完成高水平的翻譯工作,需要參考書籍的幫助,請查看如《英漢法律詞典》《元照英美法系大辭典》等法律翻譯所需的所有參考書。(3)充分利用翻譯家的理論知識,在直譯和意譯中作出正確的選擇,以符合西方讀者的語言表達習慣。(4)注意當事人的法律關系,翻譯內容要與主題、對象和法律概念密切相關[7]。
為響應國家號召,法律翻譯目前已成為我國翻譯界著重關注的領域,我們當代翻譯學習者應當肩負起法律翻譯發展的重擔,不斷提高自身的翻譯能力和法律知識儲備,培養法律文化修養,為我國涉外法律事業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