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丹 李繼衛/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
當下,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藝術類專業人才的培養向著系統化、應用化的方向深入發展。以培養綜合素質為目標,以提升學生藝術創作理念和創作能力為宗旨的跨專業、跨學科,體現交叉性、融合性教學模式是在教學中具有戰略意義的重點工程。
藝術自身所具有的獨特性和綜合性使藝術類專業從誕生時就具有了交叉性和融合性的特征。同時,藝術類教育隨著其內涵和外延的不斷擴大,已不再是單純解決一般意義上的"藝術"的工作,而是成為參與社會發展、建設,構成公共社會文化藝術生活的過程和提高公眾生活品質的綜合手段。
藝術類專業人才培養在“專業群”的場景下開展,在融合、交叉中推進,使藝術類專業之間相互學習、相互融合、協同發展優勢更加顯現。尤其在藝術類作品創作、創新、創意層面,各專業主干技術以及創作理念間的相互融合使得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更加有效。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職責。目前,我們的社會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高級應用型人才作為人力支撐,探索、創新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以更好地適應當今社會對人才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繁榮文藝創作;要倡導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要加強文藝隊伍建設等”。對應總書記的報告,繁榮社會主義文藝,高校的藝術人才培養是一個強大的人才保障基礎,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優秀的文藝工作者,以適應今后的社會發展需求是高校的責任。
因此,在當下社會文化藝術生活需求越來越多越來越高、覆蓋面越來越廣的今天,其社會文化藝術崗位對人才的要求已經不是過去那種傳統的、單一的藝術技能要求,而是需要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較強的藝術思維能力,擅長多種藝術、技術的應用,能夠解決實際文化藝術工作中的具體問題的人才。
僅以浙江省的文化大禮堂為例:2017年度浙江農村文化禮堂全國影響力及口碑指數白皮書中顯示,截止2017年底全省已建成7916個文化禮堂,到2020年,全省要建成農村文化禮堂1萬個,覆蓋80%的農村人口。從2013年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啟動5年來,農村文化禮堂已從單一的文化活動載體轉變為集體育休閑、全民健身、藝術表演為一體的綜合服務“陣地”。
這樣一個具體的數據,再加上基層文化館、社區文化建設等等方面,不僅從數量上顯示了缺口,而且從藝術人才能力構成、技術技能構成等方面都對當下的群眾文化藝術工作的人才需求提出了要求。分析目前藝術類人才培養就業出口方向的特點,以及浙江省文化藝術人才的實際缺口方向,可以得出,在實際教學中,引入社會需求理念,綜合應用理念,技藝復合理念,有助于實現學生培養能力復合、技術復合、應用型、可遷移的目標。
專業群,是由一個或多個專業作為核心專業,若干個工程對象相同、技術領域相近或專業學科基礎相近的相關專業組成的一個集合。專業群里各專業既分層次發展,又協同聯動;既自成體系,又緊密關聯、交叉融合。
對于藝術類專業群來說,專業群內人才培養要打破專業界限,充分發揮各藝術專業的優勢,依托專業群內體現全面創作融合的實踐平臺,開展人才培養。交叉性、開放性、融合性是其人才培養特色的突出表現,這既是藝術本身的特性所決定,也是專業群建設的目標要求。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藝術的大眾化出現了明顯的趨勢。當下的藝術活動已經超出了純藝術的范圍,開始滲透到了日常生活之中。尤其數字電子技術、互聯網在藝術傳播領域的變革更成為了藝術大眾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再有,國家對文化藝術事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新舉措。文化藝術從過去的高高在上的大舞臺開始走向了基層百姓中間,目的就是使文化藝術得到充分的大眾化的普及,進而吸引更多普通百姓走入藝術圈子,讓他們在感受藝術的同時,關注藝術的文化內涵,提高大眾的文化藝術素養。因此,當下文化藝術崗位對掌握藝術理論知識、動手能力強、思維敏捷、解決問題能力強、有一定綜合藝術技術創作能力、創新意識、管理能力的人才需求量大。
當前高校藝術人才的培養,大多數還停留在“單一藝術技術”“單純藝術”的培養模式上,這種培養手段在十幾年前文藝發展的環境下是有效的,但是面對現在的實際需求情況下,我們的培養方式明顯存在培養理念滯后,培養方式、培養手段過于傳統,使這類人才的培養一定情況下落后于當今文化藝術崗位的需求。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受的都是規定動作的培養,給學生自我創作的空間很有限,造成學生在創作過程中習慣于一些套路,創作出來的作品大同小異,內容傳統、形式老舊、缺乏新鮮感。實踐能力方面,因為傳統的教學缺乏實踐環節的配套、更缺乏綜合的實戰型的實踐平臺的鍛煉,學生大多是紙上談兵,或者單一環節的實踐,實踐的內容簡單,面對的問題簡單,與崗位實際相去甚遠,因此,在面對具體崗位時就明顯暴露出動手能力差,解決問題能力差,不能適應復雜的崗位工作。
部分藝術類專業教師抱守自己的傳統專業,過分強調專業性,對藝術專業之間的互融互通抱有一定看法,對轉型融合不敢嘗試,造成技術技能單一,專業區域窄小,這不利于當下藝術人才的培養。
專業群以各專業主干藝術(技術)為輸出口輻射相近專業人才培養。體現專業群內專業間的融合交叉,并在融合的態勢下培育新的市場急需或者空白的專業方向。在專業融合視角下建立師資隊伍專業,組建教學團隊,構架特色課程體系,并搭建滿足專業群運作需求的可以共享的校內實驗實踐平臺,體現本專業群人才培養的能力復合、技術復合、應用型、可遷移的人才培養理念。
圍繞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摸排專業教師主干專業和融合出口,以雙師雙能型師資培養為抓手,制定教師轉型計劃和培養途徑,采取優聘引進、送培轉型、聯合培養等方式給教師提供專業轉型發展的空間。
打破專業界限,跨專業組建教學團隊,培養融合型師資,開展教學研究、改革、實踐。
引入崗位相關課程,同時滲透人文、藝術學科知識,突破專業壁壘,培養文藝創作人才的多元能力;由各專業優質課程組成選修跨界的融合型課程。學生在完成自己主干專業課程學習的同時,在選修環節選擇其他專業的優質課程進行修習,豐富藝術技藝技能、拓展創作視野、更新創作理念,以適應當下的藝術崗位綜合的工作內容,另一方面也為自己的崗位遷移鋪路。
設計“理論講授+仿真創作+課堂延伸+多層評價”教學模式,形成由理論到實踐,由碎片化創作教學到綜合創作教學、由課堂內到課堂外兩個空間學習、多層次評價的教學過程。
首先,夯實理論基礎。節目創作理論講授節目形態、編排、碎片化創作、媒體平臺與節目創作的融合。其次,按照創作流程設置創作崗位,開展仿真創作。再次,借助文化藝術崗位平臺、校企合作平臺等開展創作;第四,多角度評價。校內導師、學生、課程組、社會平臺受眾、企業導師評價。
創建多元的實踐平臺,實現教學環節的崗位化延伸、校內實踐與崗位實戰的融合、“產、學、研”三方的一體化融合,凸顯實踐育人特色。
平臺實現課堂延伸,將課堂內容崗位化;設立“項目組”式實踐環節;平臺打通“產、學、研”三方邊界,將實踐與實戰融為一體。
線上課程+線下課程,豐富學習方式,充分利用碎片時間補充課堂時間。
依托實踐平臺與校外企業合作創作,實現學生創作與市場的對接。校企雙方組合創作團隊,完全按照相關企業崗位實施管理。
站在專業群建設的平臺上,將藝術類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文化藝術發展需求同步思考,從藝術本身的融合特性和地方文化藝術工作崗位的形式和內容變化出發,圍繞當下群眾文化建設的需求,在多樣性、復雜性、綜合性的崗位特點下,探索當下藝術類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路徑。在“群”的概念下,以各個藝術類專業為主干藝術,融入其他專業藝術技術技能的教學內容,在夯實主干專業學習和應用的同時引入其他專業的學習內容,體現課堂教學相對獨立,實踐創作實施融合。努力培養既掌握主干專業知識與技能又具有其他藝術專業創新創意思維、知識、能力的復合應用型藝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