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彭曉梅
當今社會是法治社會,我國的每個公民都要遵守法律,做到知法、懂法、守法、護法。初中階段是青少年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但初中生自我約束能力不強,思想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擾。近年來,越來越多校園欺凌、霸凌現象被報道,某媒體統計發現,80%的學生在學校都受到過不同程度的霸凌。因此,在這個階段進行法治教育是十分迫切的,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降低青少年犯罪率,建設美好校園。
初中階段設立德育課程主要是為了加強道德、法治知識的宣傳,保護學生,讓學生健康成長。初中階段是青少年成長中的特殊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會有較強的個性意識,希望與眾不同。在面對一些違法犯罪事情時,由于思維方式不成熟、人生閱歷較少,學生不知道是違法的事情或沒有認識到違法后會受到的處罰的嚴重性,容易受不良風氣的影響。
例如,在一些學校中,有的學生過早地與社會不良分子接觸,甚至交往過密,久而久之就會模仿這些不良分子的做法,與同學之間有矛盾時就用暴力解決,或向其他學生索要錢財并警告其不準向老師、家長求助,否則就要傷人等。這些行為主要是學生缺乏法律常識,沒有意識到這是違法行為導致的。如果繼續這樣下去,這些學生可能會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加強初中德育課程中的法治教育十分重要,這有利于增加學生的法律常識,樹立正確的法治、道德觀念,減少校園暴力的發生,使學生健康成長。
基本的法律素養是每個合格的社會公民都應具備的,這是國家的要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要求。法治建設是我國的基本治國方略之一,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全國人民共同的心愿。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法治教育也是一樣。初中進行法治教育,有利于提升公民的法律基本素養,讓學生明白法律賦予每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在遇到不良風氣影響時能及時察覺,在遇到危險時也能運用法律知識來保護自己。
第一,增加學生的法律知識儲備,建立普法途徑。教師在德育課堂上應加強對法律知識的講解,讓學生了解與他們切身相關的法律知識,使學生明白哪些是違法行為以及違法犯罪后應承擔的后果。同時,還應加強學校的普法工作,定期開展講座。
例如,在每年的“3·15”打假日,可以邀請當地的律師、法官、消費者權益保護中心人員等到校開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法律科普,結合實際案例,向學生講述買到過期食品、三無食品、假冒偽劣產品時可以通過什么途徑舉報,得回損失的錢財。這能讓學生明白法律能保障自己的消費權益,提升法律在青少年心中的地位,也能讓學生明白造假、欺騙消費者應負怎樣的責任,從而形成良好的價值觀、道德觀。
第二,改進授課方式,適當穿插案例。秉持著“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在教育活動中要體現出學生是主體,以學生為根本,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根本,以全體學生的發展為根本。
在法治教育的德育課堂上,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增加與學生的互動,講解知識時應對學生進行引導而非直接講述,讓學生自己探索知識。學習如同在海洋中航行,學生負責船舵的方向,而教師則是航海地圖,在關鍵時給予學生指引。
教師在授課時可以在課堂中穿插案例,應適當選取與學生有聯系的案例,增強學生的代入感,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現如今網絡發達,不少初中學生也注冊了社交賬號,有的學生在社交網絡散布謠言,誹謗他人。這樣的行為也許有學生會認為是道德上的缺失,沒有違反法律。教師就可以就此案例在課堂上開展一場辯論賽,就網絡散布謠言是否要受到法律制裁進行辯論,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在辯論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學生論證的收集,對不恰當的論證進行補充,讓學生能全面、充分認識到網絡散布謠言對他人帶來的危害以及法律對網絡散布謠言的人進行的處罰,提升法律意識。
區別于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參與課堂的教學方式能做到引領學生自由思考,讓學生自主探索、發現,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
第三,開展實地法治教學實踐,加強法律知識的運用。教師可以增加實踐教學環節,讓學生在實踐中進行簡單的知識運用,從而加深對法律知識的了解。俗語說,“實踐出真知”,通過實踐獲得的知識能讓學生記得更牢。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庭審旁聽,讓學生直接面對法律審判,使學生了解到我國法律的重要地位,促進學生遵法、守法。但教師在選擇旁聽的案件時,也要注意不能選擇過于黑暗的案例,防止對學生造成心理創傷。教師應選擇具有一定影響性的,能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的案例。青少年精神世界的健康發展不能僅僅靠學校的力量,而是需要整個社會共同努力的。
初中設立德育課程的主要目的是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而在德育課程中加入法治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在初中這個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初步形成的階段,法律知識的普及能讓學生形成一定的價值尺標,使學生在面對不良誘惑時有一定的自制力,從而降低青少年犯罪率。法律知識的普及不僅能幫助學生遠離犯罪,還能讓學生明白法律能保護自己,在自身權益受到侵犯時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和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