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娟/宜春學院
在高校培養人才時應當重視完善整體的教學理念,從而體現出高校教學的特色,高校的人才培養的教學理念以及整體教學模式會決定教學中的內容以及教學方法和教學的思維方向等。因此,應當重視教育教學理念在整體教學體系中的重要作用。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中國教育體系中重視教學理念的改革,并實現了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的模式。在當代教育體系中價值觀念以及人才觀念等多方面的變化,都對高等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體來說,在高等教育體系中,要求能夠重視教育觀念以及方法的創新,從而能夠進一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
近些年來,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完成以及落實的過程中,提出了素質教育、通識教育、創新教育等多方面具體的要求,實現了高等教育教學體制改革的進一步發展。這些教育理念通常圍繞著具體的課程展開,體現出專業性以及確定性,但是在現如今課程教學體系中,要求能夠進一步轉變教學理念,實現多元化、差異性的發展要求。如今社會整體更加重視對學生進行的教學,需要尊重學生并強化教學特色,實踐創新教學,體現出人文價值,從而能夠進一步探討教學理念的革新,推動教學模式的轉變。
生本教育是近些年來所推出的一種新型教育思想及核心,這種理念要求老師重視學生、尊重學生、依靠學生來發展教育理念,促進教學體系的完善以及改革,使學生能夠成為解決目前教育問題中的根本。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的以及理念,要求能夠重視學生的基礎性價值,重視學生在教育整體資源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學生的想法以及意志,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體系建設,從而能夠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生本教育作為將學生作為本位的教育體系,符合近代教育中所提出的要求,通過生本教育體制的建立,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更加完善的思維體系,使其在未來發展中產生更大的價值,更加有益于社會的發展,具有深層次的價值以及人格,體現出學生的自然本性和潛能,從而實現對社會的貢獻作用,發揮高等教育的重要價值,達到高等搞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要目的。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現當代文學的主導思想已經產生了變化,許多人的思想以及精神境界受到影響。隨著社會經濟的沖擊以及文化的繁榮,我國現當代文學在整體學術界的地位逐漸降低。一些高校縮減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學分就是一種直觀的體現,為了滿足就業需求而開設應用文科專業,導致中國現當代文學難以建立在學生本性基礎上開展教育,使現當代中國文學的教學體系越來越不豐富,內容也不夠深刻。學生缺乏學習興趣,他們對當代文學的學習僅僅是為了獲取學分,這導致現當代文學教學失去了其固有的價值,學生難以通過現當代文學知識來獲取豐富的文學底蘊,難以提升其審美情趣以及文學品位,也難以達到高效的全方面培養目標。具體的教學中,學生即使能夠做出有效的文學解答,但是他們所做出的文學解答是依照自己所背誦的參考資料,難以反映出學生的內心真實水平以及思想觀念,這種風氣的蔓延,導致高校教育文學教育失去了原本的意義,不利于現當代文學的教學效果提升。
中國現當代文學教材內容豐富、品種眾多,但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科書的編寫會受到時代政治意識形態的影響,導致難以對社會中的一些問題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現當代文學教學的教材中偏重文學史的陳述,但是忽視了對文學作品的賞析,導致在高校現當代文學教學過程中體現出嚴重的枯燥無味特點,難以實現通過現當代文學教學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以及人文素質的要求。與此同時,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脫離了現實生活,不重視文學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中,體現出了一定的落后感,這種現象導致高校的文學教學課堂成為了一種無效的教學課堂,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
在現當代文學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學思路體現出較大的陳舊性,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導致課堂中體現出枯燥無味的特點,教師沒有認識到現當代文學對于學生的價值,忽視了教學模式的創新以及文學教育的客觀要求,沒有滲透現當代文學教育里面,自然難以構建有效的理論結構,這就進一步導致教師逐漸成為文學史教科書的“朗誦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對學生進行教學的系統性以及整體性特點,但是卻忽視了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挫,和近代文學的距離越來越遠,無法形成對文學體系的熱愛,也難以體現出現當代文學教學對于學生產生的價值,不利于高校教育水平的提升[1]。
生本教育體系的構建過程中,要求能教師能夠重視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始終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從傳統的教學體制限制中走出來,深化教育改革的內容。生本教育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體系,要求在教育過程中能夠充分重視以及尊重學生,了解學生的獨特性特點以及其學習過程中具有的學習特點,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學,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潛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積極尋找學習規律,使學生更具有更加豐富的創新思維以及質疑思維,進而能夠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融入文學教育。與此同時,在教育行為方面,要求能夠重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體系,使學生在課堂中體現出主體性地位,而不是單純作為教材的一種工具,發現學生的教育資源價值。與此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傳授經驗智慧,能夠對學生們之間體現出的一些不合理的因素進行平衡,基于學生自身的優質資源來進行教育,能夠讓學生進行合作和溝通,實現教學的目標。在教學體系中要求中國的現當代文學教育能夠舍棄傳統教學理念的糟粕,從整體性的角度出發,明確以學生作為中心的基本要求,構建起文學教育新模式,實現更加良好的師生互動教學要求。在轉變教學理念的前提下,讓中國現當代文學教育的目標朝著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展[2]。
目在中國教學體系的發展過程中,文學教育體現出邊緣化特點,文學的魅力逐漸減小,難以吸引人才,無法讓學生融入到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中。為了防止在現當代文學教育學體系中忽視對文學作品的有效分析以及解讀,提高現當代文學教學的審美價值,要求能夠提升高等教育體系中的教學質量,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寫作能力,讓學生能夠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提高對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的熱愛,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力以及人文情懷價值,讓學生自行去感受到深刻的文學作品含義,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總體來說,目前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體系的改革過程中,重視生本教育理念,要求能夠構建更加新穎的課堂教學管理模式,發揮出學生以及教師的主要價值,使生本教育能夠充分的融合到現當代文學教學體系中,體現出多元化的發展局勢。在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改革過程中,應當結合教學實際以及特點來思考更加豐富的教學方法,不斷完善和總結教育理念,促進教學水平的提升。因此,希望每一位教育從業者都努力提升自身水準,為我國教育事業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