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越婷
隨著部編版語文教材的投入使用,“語文核心素養”一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過去單純地教課本的模式顯然已經不適應當前的教育趨勢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將關注點更多地放在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上,要致力于學生的語言、思維、審美能力的提升以及文化的傳承。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倡導將教、學、做統一起來,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和探究意識的形成。現階段,在教學中落實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教學做合一”思想是陶行知先生在他1919年提出的“教學合一”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而提出的。所謂“教學做合一”,即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學生則根據實際應用情況選擇學習方法?!敖獭焙汀皩W”的最終落腳點都是“做”,“教學做”是一件事,是環環相扣的一個有機整體,不能將其簡單地割裂為三件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教學做合一?!?/p>
隨著課改的穩步推進,很多教師開始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并著力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力求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然而,部分教師雖能發現問題,卻缺乏改革的能力,常常覺得無從下手,無法突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這就導致學生依然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教是滿堂灌,學是死記硬背,做則往往被忽略,學生成了機械的“學習工具”,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更不會主動探索。日復一日,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缺失,學習能力得不到發展。同時,部編版教材對于學生的語文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學生要有全局思維,能從每個單元的課文中提煉總結學習方法,并吸收內化,在實踐中運用。部編教材課文體量大,而教師授課受到課時的限制,往往馬不停蹄地往前追趕進度,班級里的學生存在差異,這導致了部分后進生難以跟上腳步,從而差距越來越大,大大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第一,以學定教,教法靈活。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且學習狀況各有不同,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法,以滿足不同的學生的需求。具體來說,教師在備課前應充分研讀教材,結合單元學習目標,確定本單元、本課的學習重點。課前,可以用學習任務單的形式讓學生將預習落實到位,突破基礎的字詞障礙,借助詞典解決一些難理解的詞語,鼓勵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了解課文的背景、作者的情況,多措并舉,保證學生自主閱讀的質量。
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鼓勵學生積極質疑,先自行揣摩,自己動腦解決一些問題,實在解決不了的可以記錄下來。教師在課前將學生的這些疑惑收集起來,并以此為課堂的切入點,在授課時針對學生提出的疑點重點突破。
以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手術臺就是陣地》一課為例,其是一篇略讀課文,事件發生的背景與學生所處的時代相隔甚遠,這給學生感受白求恩大夫對工作極端負責、對同志極端熱忱的高尚品質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如何在一個課時中將文本讀透,將人物品活,成了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首先,拿到課文,我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如“誰把手術臺當成了陣地?”“手術臺為什么會是陣地?”“他在這個陣地上干什么?”以這些問題作為切入點和突破口,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交流與對話。其次,我關注到導學提示語里提出了這樣的要求:“默讀課文,聯系事情發生的背景,說說你對‘手術臺就是陣地’這句話的理解。你還可以查查資料,了解有關白求恩的其他故事?!睆膶W提示語中不難發現,要想學好本課,學生課前必要下功夫,要了解事情發生的背景,還可以了解白求恩的其他故事。當時代背景清晰了,人物形象樹立起來了之后,課上我再將重點放在品讀事件的過程,也就是第2~4自然段上。這樣一來,學生從這個驚心動魄的事件中感受白求恩大夫身上那可貴的品質就容易多了。
第二,巧設情境,激活思維。陶行知先生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小學生對于未知的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小學階段是學生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教師應當抓住兒童的這一心理特點,營造自由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融入課堂,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教師必須認識到,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他們身上有著無限的創造力,只要激活了他們的思維,定能碰撞出絢爛的火花。因此,課堂上,教師應結合課文特點,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適時創造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文字“活”起來,讓人物“動”起來,這樣,抽象的知識就不再枯燥,課堂也會更加充滿魅力。
以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教學為例,教師在上課伊始就展示秋風秋雨圖,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大自然經歷了風雨之后的景象,順勢再讓學生交流自己看到這樣的場景時有怎樣的感受,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仿佛就踏上了這條水泥道,這為整堂課的教學氛圍奠定了基礎。接下來,在引導學生跟隨作者的視線欣賞景色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幅又一幅美麗的圖片,從整體到局部,一點一點將“鏡頭”拉近,在觀察的基礎上,適當地給予學生想象的空間:想一想,地上的落葉像什么?像蝴蝶、像裙子、像地毯……學生的思維被打開了,他們越說越興奮,仿佛自己就是那個孩子,走在了美麗的梧桐道上。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自然會由衷地贊嘆大自然的美。最后,教師將語文與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趁著醞釀好的情緒說說自己上學路上看到的美景。學生一下子變得活躍起來,忍不住想學課文的樣子也來夸一夸自己眼中的世界。就這樣,教師把這條水泥道搬進了教室,學生在美的享受中放飛思維,分享著自己的奇思妙想,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第三,實踐運用,能力提升。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思想的核心是“做”,他倡導“把教學從課堂擴展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白觥本褪沁\用,就是實踐,學習語文最終還是要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因此,教師要將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作為重要培養目標,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快樂,在運用中體驗成就。
課堂中可以融入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例如,教師在教學古詩《山行》后,讓學生帶著對詩中意境的理解,完成一幅詩配畫作品,學生可將自己腦海中想到的畫面用五顏六色的畫筆畫下來,將古詩、書法和繪畫有機結合;在教學口語交際《圖書借閱公約》時,引導學生廣泛交流,充分發表意見,在自己想法的基礎上,結合別人好的想法制定一份自己心中的圖書借閱公約,教師再從中擇優挑選一份張貼在教室的閱覽角,作為本班的圖書借閱公約;在教學《中國美食》時,讓學生了解拌、煎、烤、炸、炒等烹飪手法,再布置一份回家作業,讓學生回去之后跟媽媽學做一道菜,在實踐中更深刻地認識到中國美食制作手法之多樣,感受制作食物的樂趣;在寫習作《那次玩得真高興》前,教師可帶領學生到操場上玩游戲,讓學生盡情釋放天性,回到教室后,讓學生回憶剛才玩的過程,教師再對寫法稍加指導,相信寫出一篇真實靈動的作文也就不難了。
第四,自主探究,讀寫結合。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要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自主學習探究,讓學生獲得學習的能力,養成獨立的思維習慣。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通過獨立學習或者小組學習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將學習語文的能力深深根植于學生身上。
以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為例,該單元以童話故事為主,旨在培養學生邊讀邊預測的能力,從而習得預測的基本方法。在教學《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時,結合課文旁邊的批注,引導學生邊讀邊猜測接下來可能發生的情節。這里教師要鼓勵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對學生的回答不要予以否定,讓學生在想象中感受故事情節的奇妙,同時結合表格,將故事的脈絡清晰地展示在學生眼前,讓學生通過對比探究發現童話故事情節反復的特點。在學習接下來的兩篇課文時,讓學生運用學到的方法自主學習,邊讀邊將自己的猜測以批注的形式記錄下來,同時利用故事情節反復的特點,想象結尾可能發生的故事,讓學生知道猜測也不是任意的,而是有依據的。在這種松弛有度的氛圍中,學生交流的欲望非常強烈,學習效果自然很明顯。
同時,也要關注到閱讀和寫作之間的聯系。閱讀后結合寫作訓練,深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讓學生在做中閱讀,在做中學語文。以三年級上冊《金色的草地》為例,教學中緊扣本單元學習目標,重點抓住作者所使用的動詞以及奇特的想象,讓學生體會作者描寫蒲公英時文字的優美精妙。最后結合課后練習,讓學生仿照課文,寫一種自己喜歡的植物,將它的變化過程寫清楚。有了參照對象,學生很快就能想到含羞草、向日葵、捕蠅草等,再通過細致的觀察,很容易把一種植物寫到位。
“教學做合一”思想雖然早在1925年就被提出,但放眼現在,陶行知先生的這一理念依然十分先進,對當前的語文教學有很大的指導意義。當代教師應該跟緊課改的步伐,將語文教學與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有機會“做”,有興趣“做”,有能力“做”。只有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實現“教學做”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