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璇璇/廣東金融學院
1793 年德國古典美學家、美育的創始人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一書中,第一次對美育做了系統的論述,他認為人具有感性和理性兩種天性,可這兩種天性在人的身上往往是分裂的,所以才造成了個人的痛苦與社會的不幸。怎樣才能實現人的自由本性與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席勒認為先決條件就是審美教育。
1906年王國維大師最早把“美育”介紹到中國,他在《論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提出,教育宗旨在于培養能力全面、和諧發展的“完全之人物”。 何謂完全之人物?“謂人之能力無不發達且調和是也?!薄?智育、德育、美育)三者并行而漸達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體之訓練,斯得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畢矣?!?/p>
無獨有偶,1912年蔡元培先生在其所著《對于新教育之意見》中將教育分為五種,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還有美育,他提出“美感者,合美麗與尊嚴而言之,介乎現象世界與實體世界之間,而為之津梁”。也就是說,美育是架設在德育工作與眾多學科間的一道橋梁,它在德育工作中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蔡元培先生將美育引入國家的教育方針,從而第一次確立了美育在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的地位。
(1)1986年,時任國務院總理趙紫陽在《關于第七個五年計劃的報告》中提出,各級各類學校都要認真貫徹執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全面發展的方針。
(2)2015年,由國務院辦公廳下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規定:普通高校要在開設以藝術鑒賞為主的限定性選修課程基礎上,開設藝術實踐類、藝術史論類、藝術批評類等方面的任意性選修課程。
(3)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4)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塑造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加強美育工作,很有必要。
(5)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由此可見從國家層面對美育的重視程度到個人發展,美育都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教育方面,這是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
藝術教育是以文學、音樂、美術等為藝術手段和內容的審美教育活動,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藝術教育主要有專業藝術教育、職業藝術教育和通識藝術教育三種類型,其中通識藝術教育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才逐漸發展起來。目前,在我國大學中普遍都開設了美術、戲劇、影視、音樂、文學等鑒賞類等通識課程,并且在大學生培養方案中都規定了選修學分數,更應該利用藝術類通識課程推廣美育理念,就以廣東金融學院為例,此大學并且尚未設立美術專業二級學院,筆者通過自身的教育實踐,結合課程中學生反饋的信息,歸納出以廣金為例目前在藝術類通識課程里存在的問題和挑戰:
(1)以學校層面來看,藝術類的教學資源匱乏,以廣金為例,目前校本部的圖書館有177萬藏書,但以美術二字為檢索詞條僅有3338調記錄;以繪畫二字為檢索詞條僅有1694條記錄;以版畫為檢索詞條僅有6828條記錄;以素描、油畫、水彩等美術專業相關檢索,僅有百余條,此數據說明學校層面應當豐富藝術類的資源庫。且廣金還未有美術或設計類專業學院,整體校園氛圍和人文氣息尚缺少美術的專業熏陶,美術教室、美術教具等硬件設備缺乏,導致學生未能有效的進行藝術類實踐活動,由于美術實踐的特殊性即使開設線上課程,也未必能讓學生進行手工美術類的實踐。
(2)以教師層面來看,目前藝術類教師資源稀缺,以廣金為例,在擁有2萬多學生的校園里,僅有極少數和美術或設計類專業相關的教師,師生比例嚴重失衡,由于課時較少,學生的藝術素質層次不齊,這使得教師的教學目標計劃和學生的接受程度難以達到平衡。
(3)在學生方面,目前基本所有學生的美術理論和實踐基礎都偏薄弱,根據筆者收到的學生反饋,大部分的學生對美術知識的印象還停留在初高中階段,且有部分學生對藝術類通識課程的態度不夠端正,藝術類通識課程考核方式多為考查,這就讓抱有“混學分”態度的學生有機可乘。
針對目前廣金這類綜合性大學,筆者認為在美術通識課上的建設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學校層面應該高度重視藝術相關教育,先從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著手,加強藝術相關教師的授課能力,有了扎實的專業基礎才能更好的教授學生。美術通識課程的設置應強調多樣性,讓學生有更全面的選擇。在硬件設施方面,學校圖書館可多購入藝術類相關的書籍,在電子資源方面可以多與藝術類平臺網站進行合作,讓學生可以多方面接觸到藝術資源。在環境方面,學校要多思考環境的美觀性,例如從墻面噴刷、雕塑、植被方面進行有意識地藝術性的建設。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學校還應該適應新時代學生移動學習、智慧學習及個性化學習需求,加快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和混合式教學改革進程,要積極推廣“翻轉課堂”“移動課堂”等混合課程教學平臺應用的培訓等。
(2)教師層面,在努力提升自身專業技能的同時,首先要了解學生藝術類知識水平,在備課時調整好課件的難易程度,以培養審美意識和認識藝術為教學目的,明確藝術類通識課程不僅僅是賞析課,也不是藝術技法課,它旨在提高學生對藝術形式的鑒賞能力,培養學生的歷史感,了解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的歷史傳承。在課程教授方面,應做到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力求多元化,可將藝術相關知識與時事、文學、影視等進行關聯,培養多方面思考意識,可利用趣味性的科普短片等方式代替枯燥的史論研究。在考核方面應當更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可以增加課程討論、藝術相關匯報和課外實踐等活動,卷面的考核則占少數分值。
(3)在學生方面,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匯報藝術相關課題,在了解學生興趣的同時,也可以加強學生對藝術知識的掌握。在課外,要鼓勵學生參與藝術類相關活動,例如加入繪畫、攝影、戲劇等藝術類的社團活動,豐富課外活動經驗,激發學生了解藝術的興趣,讓學生認識到課堂所學是能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進行結合的,從而能更好的提升生活的藝術品質。多利用當地的博物館、美術館、畫廊等資源,讓學生對藝術作品的感受不僅停留在視覺,更要從嗅覺、觸覺中感受和體悟藝術的內涵,鼓勵學生多利用網絡平臺進行自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