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亞琳 房洪杰 李 民/煙臺南山學院工學院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高校是傳承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陣地,要深入挖掘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以傳統節日文化為載體來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對于豐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高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蘊含著家國一體的民族情懷,能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彰顯著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能培養大學生的積極進取精神;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元素,能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包含著祥和友愛的交往價值,能培養大學生的和諧交往準則。因此,高校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充分挖掘其內在價值追求,促使其審美和德育價值得到創造性轉化和發展,更好地繼承和傳播優秀傳統文化。
高校要豐富傳統節日文化的形式,可以更好的發揮德育價值。具體表現在:可以在重大紀念活動里,調動大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愛國精神;可以在進行儀式活動中,創造特定的環境和氛圍,促使大學生反思自我、規范自我行為;可以在舉行校園文化活動中,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加深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認識;還可以在交往活動中,促使大學生體會和諧的人際關系,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傳統節日文化可以激發情感認知與體驗,通過參與不同主題的活動,創設出特定的氛圍,大學生可以在特定氛圍中受到感染,激發情感的認知和體驗,并上升為思想意識提高道德修養;傳統節日文化可以塑造優良的道德品質,傳統節日文化中的道德規范、價值觀念等都是我國傳統美德的生動體現,也是在在長期生產、生活中代代相傳的特色文化,人們通過重復地禮儀規范、活動等,把深刻的文化內涵世代傳播并創新發展;在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踐行中涵化理念信仰,發揮傳統節日文化的德育功能,使大學生深刻了解和體會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促使他們認同該方面的思想品質,并內化為自身的思想意識。同時,高校要讓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外化,形成實際行動,并充分發揮積極性,在參與活動中踐行傳統節日文化的思想道德品質。
受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影響,各國的經濟、文化、信息等聯系密切,西方文化的滲透影響著高校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當代大學生大部分都是“00后”,思想活躍,注重個性發展,喜歡追求新鮮事物,往往社會經驗不足、缺乏辨別力,而西方節日注重自由和快樂、娛樂成分較強,因此受大學生的歡迎,當然西方節日文化也有積極的意義,但其蘊含的西方價值觀念在一定程度上會妨礙大學生對我國主流價值觀的接納和認可,導致大學生對我國本土傳統節日的忽視和冷落,傳統節日氣氛沉悶、冷清,折射出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尷尬。當今一些大學生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基本常識是匱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程度上走形式、程序化,一些青年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發生扭曲。[1]大學生不能充分認識傳統節日文化,缺乏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必定對傳統節日所體現的德育價值不能深刻認同,更不能深刻體會傳統節日里民族團結、自強不息、尊重自然等民族信仰。
目前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傳統節日文化的宣傳力度不夠,傳統節日文化里的很多活動、儀式等被遺忘,向庸俗化和商品化轉化,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僅僅停留在表面,把節日看作是娛樂消遣和放假的時機,很多學生只知道傳統節日的特色美食,如除夕夜吃餃子,中秋節吃月餅等,卻很難說出其中的由來和意義,儀式感缺失。另外,有的商家受經濟利益的驅使,對西方節日過度宣傳,對我國的傳統節日不重視、甚至還進行商品化解讀,會對大學生造成誤導。因此,節日成為商家的促銷賣點,當然,商家借助節日進行促銷,可以增添和渲染節日氣氛,刺激消費,促進經濟增長,但是其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蘊卻被逐漸淡忘,尤其是對于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很容易被誤導,不能很好的了解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這種宣傳方式帶有濃厚的商業色彩,會對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產生影響。
目前,大學生很少能在高校受到傳統節日文化的熏陶,很多高校在課程設置上側重技術技能的培養,忽視了人文素質的培養,很少開設與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直接相關的課程,僅在公共課中提到,缺乏系統的講解。另外,高校開展的傳統節日文化相關的主題活動較少,很多活動也只是浮在表面,缺乏內涵,很多大學生只關心活動是否具有趣味性,很少能體會活動背后的深刻內涵,再加上高校對傳統節日文化的挖掘不夠深入,僅有的傳統節日文化元素過于簡單化和娛樂化,不能做到與時俱進,傳統節日文化的宣傳過于單一、氛圍不夠濃郁,傳統節日文化的發展空間少,不利于大學生體驗和感悟,不能很好地提升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最后,高校還沒有深刻認識傳統節日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教育的重要作用,必須在加強大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基礎上,加深對傳統節日來歷和風俗的深刻認識,加深對傳統節日文化底蘊的深刻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更好的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
家庭是大學生德育的重要環節,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和心理健康產生很大的影響,很多家長自身對傳統節日文化意識淡漠,用固有的應試教育思維模式,仍然把學習成績放在首位,忽視了“忠”“孝”“仁”“誠”等優秀道德品質的教育,價值觀教育很少。其次,大學生與父母溝通較少、有代溝,大學生的思想活躍,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而家長卻對新鮮事物興趣缺失,導致彼此缺乏共同語言,大學生在遇到困難時,也不愿意第一時間找父母傾訴,如電話詐騙、網貸受騙等問題。家長的優秀傳統文化意識淡薄,更不用說用儀式感強烈的傳統節日活動來傳承傳統節日文化,僅靠簡單的說教很難走進大學生的內心。因此,家庭在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上的教育對大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家長更要注重對大學生的品德教育。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寶貴資源,要努力構建社會、家庭、學校三方聯動的德育環境。對家庭來說,要充分調動家長的積極性,配合學校開展德育工作,發揮家庭教育的潛力;對高校來說,要緊跟時代發展節奏,賦予傳統節日新的時代內涵,做好優秀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必須讓傳統節日文化活起來,與社會潮流相符合,提高大學生的吸引力。當前很多傳統節日還沒有被充分開發。比如:七夕節,體現著先輩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追求,可以讓我們對愛情產生神圣感,是高校進行愛情觀教育的很好素材;清明節與祭祖有關,可以換發大學生強烈的認同感和家族責任感;婦女節、兒童節等,是傳承仁義孝悌、尊老愛幼美德教育的很好素材。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除了本身的文化意義之外,其豐富的德育功能,是民族精神的生動體現,更是高校傳承優秀道德的重要途徑。
高校不僅要強調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更要加強對傳統節日文化的重視,推進傳統節日文化進課堂,促進傳統節日文化與德育有效融合,要在充分了解大學生思想情況的基礎上,適時融入傳統節日文化相關的內容,不論學生是什么專業或學科,都要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綜合學習,對理工科學生要加強優秀傳統文化常識的教育力度,對文史類專業的學生要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提出更高地要求;可以在兩課、創新創業基礎、就業指導等課程中適當加入與傳統節日文化相關的知識,提高大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認知;也可以開設與傳統節日文化相關的公選課,如書法、作品欣賞、古典音樂等課程;還可以舉辦專題講座、報告等,邀請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知名的專家、教授進校講課,幫助大學生從深層次理解民族文化,提高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要把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立德樹人相結合,把優秀傳統文化蘊涵的誠實守信、集體主義、自強不息等思想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并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工作,激發大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
高校要把傳統節日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豐富校園文化活動。 除了傳統意義上的活動外,高校還要注重創新,賦予傳統節日更多的現代性,既要發揮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也不能丟失傳統節日本身的文化底蘊。[2]可以利用教師節、婦女節、重陽節、兒童節等節日為契機開展活動,讓學生學會感恩師長、尊老愛幼、感恩社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可以舉辦與傳統節日有關的活動,如舉行書法、繪畫、朗誦、歌舞等藝術活動,帶給學生不一樣的體驗效果,使學生在參與實踐中了解傳統節日有關的知識和內容;也可以開展仁、義、信等專題教育,提高大學生的興趣,增強他們的體驗和接受能力,潛移默化地提高文化素養;還可以組建傳統節日文化特色社團,組織學生制作民俗食品和手工藝品,把與節日相關的文學、服飾、神話、詩詞、武術等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到校園活動中,如:圖書館可以每年定期開展讀書沙龍,舉辦以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讀書活動,結合猜燈謎等活動,很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實踐中增強他們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打下堅實基礎。
高校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整合傳統節日文化內容,收集各個地方舉行慶典的視頻、文字、音像等,利用網絡交流平臺對傳統節日文化進行宣傳,選擇與傳統節日文化相關的內容進行發布,如上傳經典名著、歷史紀錄片、微課程、學術報告等,幫助大學生在碎片化的時間里加深對傳統節日文化的了解,汲取傳統節日文化的精髓;還可以為師生設置網上互動平臺,打破時空上的局限,促使師生互動交流,激發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提高自身的知識面。高校還要注重文化與科技結合,注重網上與網下結合,推動傳統節日文化活動健康向上發展,發揮好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功能,豐富高校德育工作的內容。
總之,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革時期,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與德育融合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高校要進一步研究如何傳承和發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使大學生健康成長,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者和“中國夢”的鑄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