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園園/三峽大學科技學院
作為實踐我國黨意識形態前沿陣地的高校,是黨意識形態工作中的特殊戰線,“課程思政”工作與高校人才培育、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民族偉大復興等存在密切的聯系。改革開放后,我國高校教育領域逐漸取得進步,伴隨我國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快速傳播,德育教育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各種形式的發展對高校人才培養要求越來越高。在2016年,習近平主席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中重點強調,一定要將立德樹人視為高校教育的中心環節,將思政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真正落實全程育人與全方位育人。這就要求當今高校教育要圍繞“思想政治教育”開展育人目標,在大學思政教育中充分發揮“課程思政”優勢。
“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處分體現以思想真正教育為基本規律的教育教學新潮流,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發展、思政教育復雜性本質、高校教學理念變革的必然。
“三全育人”觀念在我國早已提出,但通過長期發展來看,高校對于思政教育仍然缺乏有效的教學平臺與機制,此觀念沒有得到真正落實。當今新時代背景下,大學思政教育必須能夠建立融合張掖教育、通識教育、思政教育為一體的高校課程體系,推動思政教育與各學科課程共同發展,形成課程、學科、教學、教師、學生全方位、一體化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學新模式。對于高校思政工作而言,“課程思政”的產生是其工作發展的需要,能夠真正將教書育主體責任落實到實處,有效推動全過程育人與全方位與人的發展,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質量與工作水平。
大學德育教育是幫助學生掌握道德原則、理念與規范,幫助學生形成誠信、寬容、感恩、責任意識等高貴品格,也是促進學生養成立德樹人觀念的重要途徑。課程思政最主要的目標是將價值引領同知識講授相結合,具體而言是在思政理論課堂中不僅引導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關鍵要在專業課程教學、通識課程教學、基礎課程教學中充分發揮與人價值,最終建立起專業課程、通識課程與思政課程的全方位、一體化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學體系。
思政教育對于塑造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著重要的作用,大學生是祖國的棟梁人才,其思想政治觀念與國家長治久安及民族前途與命運有著重要的關聯。伴隨經濟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各種文化潮流的不斷涌進,大學生思想管理逐漸呈現多元化的特征。怎樣在多元觀念中求統一、求主導是大學思想政治教學工作的核心問題。長期以來,大學思政理論課被逐漸空泛化、標簽化,學科與學科之間仍舊存在相互排斥、互相割裂的情況,仍不能實現各個學科之間的互相協作、協同效應。在一定程度上為高校提出警醒,高校需要建立起以育人為中心的一體思政教育教學體系,不斷整合教學資源,提高育人合力。
“課程思政”通過價值追尋與意義闡述引領學生不斷追求高超的精神境界,讓大學生心中充滿力量,讓其生活、生命更富有價值與意義。所以,在課程思政正常開展過程中,各個學科教師應深入挖掘本課程內的育人資源,將課程思政教學模式落到實處,教師在進行立德樹人教學活動中,應敢于承擔,肩負責任,完成教師的職責與使命。
俗話說“文以載道,文道融合。”大學英語的本質是一種幫助學生溝通交流的語言工具,其教學內容涵蓋了政治經濟、社會生活與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也給“課程思政”帶來大量的教學素材。大學英語教師可以充分引用教材現有資源,在大量的語言教學素材中,挑選出利于學生思想道德提升與語言能力提高的優質素材,凝練并整合德育教育信息,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思想道德觀念。
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下,獲取信息資源的方式豐富多彩。多媒體、互聯網平臺存在大量教育性、思想性、趣味性的英語視頻資料、音頻資料以及教育資源,其中包含大量社會主義價值觀、道德觀等相關題材,這些資源通過整合劃分后皆可作為“課程思政”教學的輔助資料。例如,在黨的十九大會議召開期間出現大量思政教育資源,“日報雙語新聞”中通過微信號摘選出大量“十九大新詞與熱詞”。這些英語資料皆可作為課程思政素材,在英語學習中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激勵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關鍵能夠培養其愛國情懷。網絡資源中包含大量成功人士的事例,比如作家、慈善家、領袖、科學家、教育家等名人名事,成功人士的奮斗歷程包含了大量正確的思想觀念并充滿著正能量,其優秀品格如責任觀念、勤奮、努力、仁愛等等,值得大學生學習、踐行。大學英語課程上可以通過這些榜樣,對其相關作品進行閱讀探究,深入了解名人身上的優秀品德,并組織學生進行分析研究,將此作為動力,逐漸培養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
課堂活動組織對于英語教學而言,是其重要補充部門,因為英語語言具有交際性特點,教師需要模擬真實的英語交際語境。而課堂活動需要小組配合才能順利進行,因此,活動開展過程有利于學生集體精神與團隊協作精神的培育。在交際語境的合作交流中,學生根據自身實踐能夠充分體會競爭形勢下集體力量的重要性,意識到集體榮譽感與團隊協作意識的重要性,而活動體驗恰恰是大學生人格培育的重要目標。
在英語教學活動設計中可以收集一些“課程思政”題材的相關資料,通過組織典例分析、比較分析、主題演講、小組討論等方式嵌入德育教育。在課前預習活動中也可以安排10-15分鐘組織學生參與演講,比如名人事例、人文風情、風俗文化等等,在學生聆聽與演講過程中,既能夠擴大其視野,又可以訓練其膽量,進而逐漸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英語教師還可以根據教材設計話題開展典例分析或閱讀活動。以學習小組為個體組織單位,鼓勵學生結合當下熱點新聞和時事搜集整合資料,并開展匯報活動。開展對比分析活動,逐漸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課程思政相關內容。在課程思政活動開展過程中逐漸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促進學生深入思考能力,拓寬其思維視野,增強其認知水平與思想觀念,讓大學生在未來的發展中各方面能力能夠緊跟時代發展步伐。
各個學科課程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學科思想,并蘊藏著大量思政素材、哲學思想以及德育資源。高校英語教材也不例外,其包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素材。如Caring for Our Earth可以引領學生共同探討環境問題,及環境給人類造成的災害,讓學生從自身感受中體會環境變化,以及人類生存發展同環境息息相關,進而提高大學生環境保護意識。如Nobel Prize Winners主題學習中,讓學生知曉中外所有諾貝爾得獎者和他們的光輝歷程,近幾年,我國獲獎學者也備受學生的矚目,并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與民族自豪感。在學習Conflicts in the world相關知識中,學生能夠理解世界文化發展盡管不同,但是世界各國也應求同存異、和諧發展,為了人類美好的生活,要防止戰爭的產生、和平發展。
總而言之,“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對于大學英語課程與大學思政教育發展息息相關,在一定程度上對其產生深刻的影響,也是推動高校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的重大舉措。基于此,每位大學教師都硬件立德樹人作為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拓展思維,深入研究本學科中獨特思政元素,將其和思政教育教學充分融合,最終在高校教學中實現全過程育人與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