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云龍
(空軍勤務學院,江蘇徐州 221000)
隨著軍民融合的深度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地方保障力量參與軍隊保障任務,不僅可以促進地方企業(yè)科學技術發(fā)展,也提高了軍事保障效能和保障效益,受市場環(huán)境影響、相關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影響,地方保障力量選擇過程存在較大風險。因此,在選擇地方保障力量過程中,開展必要的風險分析,進行高效的風險管理,制定切實可行的風險應對措施十分必要。
地方保障力量選擇過程風險是指軍方在地方選擇優(yōu)秀保障力量的過程中,由于參與主體地位與利益不同、信息不對稱、裝備市場建設不成熟、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導致在軍方與承制單位之間可能發(fā)生的直接或間接阻礙保障任務順利進行,有損軍方保障綜合效益和效率的不利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與危害性的總和。
基于各種原則對風險進行劃分歸類是為了從不同角度認識風險,實際上,各個角度的風險之間是相互交叉的[1]。下文按照風險來源不同對風險進行歸類,可分為源于需求主體的風險、源于供給主體的風險和其他風險。
提出保障需求的主體是軍隊,這里將軍隊分為軍方和軍方操辦人員。軍方是一個整體概念是軍隊利益的體現,沒有個人利益的體現,是風險承擔的主體;而軍方操辦人員是指受軍方委托,控制融合保障過程的人,他們是有個人私利考慮的理性人,是造成風險的主體之一。因此,將來自軍方操辦人員的風險劃分為由操辦人員道德素質引發(fā)的風險和由業(yè)務素質引發(fā)的風險。
2.1.1 操辦人員道德素質引發(fā)的風險
由操辦人員道德素質引發(fā)的風險最典型的就是合謀風險。在軍民融合保障過程的初始階段,選擇融合保障力量時,代表軍方控制融合保障過程的操作人員,為最大化自身利益,主動或被動與融合保障承制單位利用現行法律法規(guī)的模糊之處或監(jiān)管真空地帶,甚至根本不顧現行法律法規(guī)的制約,在承制單位的選擇、保障費用等問題上與承制單位私下勾結,攫取不正當利益。
2.1.2 操辦人員業(yè)務素質引發(fā)的風險
在長期計劃經濟環(huán)境條件下,我軍保障任務均由自己保障,開放性差,裝備的采購也是由各軍工廠生產、供應,國防工業(yè)領域的競爭被遏制。如今,軍民融合式發(fā)展也進入了加速實施階段,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還是存在由操辦人員業(yè)務素質引發(fā)的風險,主要包括操辦人員對市場競爭規(guī)律把握不充分、對相關業(yè)務流程不熟悉、對融合保障過程操作、執(zhí)行失當等行為引起的風險。
源于供給主體的風險即來自承制單位的風險,由承制單位的道德因素和客觀能力因素導致。道德因素方面,承制單位處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慮,為使自己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從而爭得保障任務,可能會做出一些機會主義選擇,例如,與其他承制單位串謀奪取標的,采用“釣魚”方式“釣取”保障任務承制資格,通過打“價格戰(zhàn)”等惡性競爭方式打擊競爭對手等。客觀能力方面,由于承制單位能力因素和其他客觀原因,對市場競爭估計不足,對軍方保障任務以及其他承制單位不夠了解等,導致對融合保障準備不充分,從而無法順利完成軍方交給的任務,給軍方帶來損失。
2.2.1 串謀風險
串謀風險主要是指在融合保障初期,選擇融合保障力量過程中,競標者之間協商報價以攫取高額利潤的風險。這種風險是保障承制單位機會主義行為的典型體現,對軍方構成的危害是直接的,可能直接導致融合保障費用激增和保障質量方面問題。如果說合謀是操作人員與承制單位之間的勾結謀利的話,那么串謀就是圍繞保障項目展開爭奪的各個承制單位之間串通起來套取融合保障業(yè)務的機會主義行為。
2.2.2“釣魚”風險
“釣魚”風險是指保障承制單位在參與競標談判或招標階段競爭中通過制造或利用虛假信息套取保障任務,得到保障任務后又不斷追加成本、降低保障質量等有損軍方利益的不利事件發(fā)生的風險[2]。“釣魚”工程一般以工程為鉤,沉沒成本為餌,倒逼機制為魚線,支撐這一切的釣魚竿則是有缺陷的決策程序和工商管理制度,而其中最關鍵的一環(huán)是不顧一切制造沉沒成本和沉沒成本的威脅。“釣魚”風險是由于信息不對稱而引發(fā)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典型表現。
2.2.3 惡性競爭風險
惡性競爭風險是指作為保障承制單位通過不正當競爭打擊競爭對手,從而獲得保障任務的風險。惡性競爭風險對軍方的影響是間接的,軍方蒙受風險損失在較長一段時間之后才會顯現出來。由于競爭融合保障任務的承制單位過多,生產能力過剩,企業(yè)庫存增加,只有靠降價來削減庫存。承制單位間的價格大戰(zhàn),盡管可以使軍方得到實惠,但這只是短期效益。從長遠發(fā)展來看,過度的價格戰(zhàn)將價格降至產業(yè)平均邊際成本之下,會造成生產者損失,甚至企業(yè)面臨倒閉,剩下的企業(yè)則會稱霸市場,導致壟斷再次出現,軍方再次面臨“被定價”的威脅。
2.2.4 信息安全風險
失泄密風險即信息安全風險。軍方采購裝備過程具有軍事和經濟雙重目的。相比單一來源的保障,實施軍民融合保障模式有著更廣的傳播范圍,信息傳播的廣泛性意味著不確定性的加劇。參與競爭的承制單位一般只有一家會被軍方選中,最終成為合作伙伴,而其他承制單位將會被淘汰。當然,所有潛在承制單位在參與競爭選拔時均與軍方簽訂相關的保密協定,規(guī)定對保障信息進行保密,以防信息泄漏。但承制單位可能會在錢財等的引誘下,受到短期利益驅動,鋌而走險,將保障信息出賣給敵對國家。尤其是涉及國防安全的機密,如果不慎泄漏,將會給國防安全帶來嚴重威脅。
2.2.5 承制單位能力素質風險
承制單位能力素質風險是指參與軍民融合保障的承制單位由于對保障信息不夠了解,對保障過程缺乏認識以及自身能力不足等原因,對承擔保障任務構成風險。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技術能力不足、承制單位資金缺乏、保障任務進度管理能力不足、成本控制不利、本身質量體系不健全、為追求進度和費用導致保障質量下降等。
2.3.1 社會經濟環(huán)境風險
社會經濟環(huán)境風險是指由于國際、國內政治、經濟、技術的波動,或者由于自然災害而可能給項目帶來的風險,這類風險屬于大環(huán)境下的自然風險,一般是致命的,幾乎無法彌補。主要包括:突然性的經濟事件引發(fā)的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發(fā)生自然災害以及一些意外事故等。
2.3.2 壟斷的風險
隨著裝備市場競爭進一步發(fā)展和加劇,企業(yè)為了攫取更多的利益,大企業(yè)往往在激烈的競爭中憑借自己經濟上的優(yōu)勢,不斷排擠和吞并中小企業(yè),使生產資料、勞動力和勞動產品日益集中在自己手中。中小企業(yè)為了避免在競爭中兩敗俱傷,保證彼此都有利可圖,也會謀求暫時的妥協,從而產生壟斷的風險。
(1)加強操作人員的職業(yè)道德以及人生價值觀等方面的教育,提高職業(yè)道德素質和抗腐防變能力。選擇地方保障力量過程中,無論采取什么樣的方式,都是由人進行操作的,所以操作人員要站在對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負責的高度,履行職責,切不可因蠅頭小利給國家?guī)頁p失,影響國防建設。
(2)建立健全內部監(jiān)督管理制度。在地方保障力量選擇過程中,應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決策和執(zhí)行程序各環(huán)節(jié)要相互監(jiān)督、相互制約。每個人都要明確自己的職責和權限,切忌權力集中。
(3)實施嚴格的法律制裁措施。對承擔和參與裝備采購活動的專家和工作人員,應簽署承諾書,對自己承擔的責任做出承諾[3]。并在承諾書上規(guī)定,一旦有惡意串通、接受賄賂、謀取不正當利益、提供虛假情況等不良行為,應追究其法律責任。
(1)加強對承制單位資格審查。首先要審查當事人是否具有法人資格,這一資格決定了當事人是否具備民事行為能力,其次審查簽訂裝備采購合同的代理人是否具有代理人資格,最后審查法人的履約能力和履約信譽。
(2)加強采購合同簽訂階段的風險防范。組織精干的合同談判隊伍,使采購合同能體現出雙方的責、權、利關系,注重條款的合法性、準確性和完備性,防止主要條款出現漏洞而引起糾紛,還要在條款中應對保密制度和違約責任進行約定。
地方保障力量參與軍隊保障任務,通過合同的形式來約束軍隊和承制單位,使軍隊獲得軍事利益,承制單位獲得經濟利益,以期達到雙方共贏的良好局面。但在面對具體的保障任務和選擇保障力量實施過程中,要注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多方面分析風險存在的因素,提前做好預防,最大程度保證保障任務安全順利的展開,以滿足軍事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