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金宏
(延邊大學,吉林延邊 133002)
自2004年在韓國首爾創辦伊始,孔子學院歷經近16年的耕耘探索,如今,已在全世界16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50所孔子學院和1172個孔子課堂,“一帶一路”戰略沿線中,有65個國家和地區建有孔子學院,共計136所,這樣的發展速度不可謂不迅猛。其實,孔子學院得以高速發展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可以歸結于漢語熱的興起,而這亦取決于語言輸出國的綜合國力和影響力。“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無疑會使中國的綜合國力再度得到大幅提升。未來,學習漢語的人會愈發的多,而海外人士學習漢語的主要途徑就是留學中國或通過孔子學院進行學習。在孔子學院學習的過程中,更多的人對中國的傳統思想有所了解,對“一帶一路”戰略所蘊含的意義有更深入的理解,這無疑更有利于中國方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更深層次的合作。
可以說,孔子學院在為增進國際理解,促進各國多元文化交流發揮重大作用的同時,亦為“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起到了良好的輔助作用。
孔子學院作為漢語文化傳播的典型機構,自創辦至快速發展再到如今形成基本的空間布局,一直受到國內外多方的關注,在孔子學院辦學的近16年時間里,秉承著“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辦學理念,彰顯了我們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和文化凝聚力。在教學過程中,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同中華傳統文化及思想,從而更好地去交流溝通和理解。外派到孔子學院的國內教師團隊或志愿者,還可以借此契機,開展相關的課題研究,使雙方的文化真正意義上做到融合交流。
現如今,孔子學院已然是一張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的名片,是我國與其他國家人文交流的一座橋梁。
據人民網報道,在孔子學院開辦的16年間,累積培養各類學員900余萬人,更是協助許多中方企業合作培養漢語人才,讓更多的人在喜愛上漢語,熱愛上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對中國也愈發的親近和友善。對漢語有初步學習,或專項學習了某一方面常用語的學員,可以進入一些中外合資機構或企業,進行基礎的機器操作,從而保障基本收入;對漢語有一定的學習,具備基礎溝通能力,對中國文化也有一定了解的學員是中方企業最需要的人才,他們可以作為企業中層領導,亦可以去往中國繼續學習和深造,為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合作進程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而對中華文化有深入了解,且可以流利運用漢語的“中國通”,可以繼續前往中國進修,后續歸國作為外交人才或者企業骨干,繼續從事與中國方面的相關合作。可以說,這些學習了中國文化,會使用漢語,甚至于去中國進修過的人才,在未來,必然是推動“一帶一路”進程的國際友人。
自“一帶一路”戰略提出之日起,便受到多種輿論壓力困擾,眾多的西方媒體開始無端地在中國的腦袋上扣著各種各樣的“帽子”,指責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國際安全等多方面均有所圖,而所謂的“新馬歇爾計劃”“文化威脅論”“干擾論”“地緣圖謀論”“朝貢體制論”不過是自“中國威脅論”的一些捕風捉影,提出這些論調的也大多是一些西方的國家和媒體,然而,受這些輿論的誤導,“一帶一路”沿線的部分國家會放棄或中斷一些合作項目,而放棄的這些項目,鮮有西方國家愿意接手,不但對中國的貿易合作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損害,亦使得中國與沿線部分國家產生分歧甚至于不信任。
“一帶一路”沿線的孔子學院在起到增強公共外交作用的同時還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強民眾互信,如果說“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是國家政策的剛力表現,那么以孔子學院為代表的公共外交則是文化交流的柔力,只有剛柔并濟,才能更好地促進民心相通,打破負面輿論。
孔子學院在國外雖得到了眾多政府、非政府組織及民眾的認可,創辦的院校數目也可以說十分可觀,但由于所處國家的國情不同、政策推行和實施的時間尚短、師資力量不足且流動性較強導致教學質量不高,院校開辦數目較快導致空間分布不合理,對于建立口碑和品牌,做到為國家“創收”而言,尚有些許不足之處以待改進。
觀察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情況不難發現,孔子學院建立存在以經濟導向和以人口為導向的特點,如匈牙利的布達佩斯、印度尼西亞的雅加達、菲律賓的馬尼拉、吉爾吉斯斯坦的比什凱克,以上城市都是該國的經濟中心,且該國的第一所孔子學院的選址即為這里,之后再像周邊的城市擴散。雖然有不少國家的第一所孔子學院并不是建立在該國的經濟中心,但也建立在局部地區經濟中心或較大的工業城市。可以看出,經濟發展良好的城市,會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孔子學院進行選址開辦。而據維基百科數據顯示,整個亞洲地區,僅有一所孔子學院建立在20萬人口以下的城市,建在50萬人口以上城市的比例占到75.3%;百萬級人口城市的比例占到57.9%。綜上,人口及經濟對于孔子學院的選址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導向作用,使得孔子學院的布局在空間上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孔子學院現有中外專兼職教師4.62萬人,這一數據看起來似乎說明教師資源很充裕,但實際上,孔子學院的課程課時較多,教學任務量大,上述數據中涵蓋了許多兼職教育人員,且國內大學前來志愿交流的許多教師都帶有自己的課題,3-5年內便會回國;再者,中外雙方教師和志愿者在工作對接上也存在問題,使得原本就不充裕的師資力量,更加緊張。對于孔子學院的學員來說,剛剛適應某位老師的教學方法便被迫更換教師,亦是他們學習漢語的一大阻力。這對于教學質量和品牌建立都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孔子學院的教材也存有滯后的問題,雖然如今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由泛化過渡到精準化,但對于許多希望速成以便從事技術操作的企業和學員來說,這類教材仍然不具有針對性。因此,諸如中石油駐海外分公司便開始自主編寫教材,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孔子學院的設立一般由總部直接設立或特許經營以及與國外合作校或其他機構聯合開辦這三類情況,而第三種類型占據了絕大部分比例,合作機構一般也會選擇國外高校、優質的社團機構、政府機關和跨國企業;這就導致孔子學院的運營機制多樣,運營模式粗放。
誠然,與相關機構合作,可以有效地解決孔子學院在前期發展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但同樣具備許多弊端。比如,與政府機關合作除了可以有效地保障資金來源還具有很強的號召力,有效地解決前期的招生問題,但文化主權容易受國外政府限制,缺少人文情懷,資金投入較多,穩定性較低;與國外高校合作可以利用合作校的場地和其他的教育資源,降低成本的同時還能保障教學質量,是如今最受學員歡迎,采用最為廣泛的模式,然而由于這類孔子學院的資金一般是漢辦及合作校共同分攤,也就造成了資金來源較為單一這一缺點;此外,一些跨國公司會作為第三方加入,比如法國普瓦提埃大學孔子學院就是由普瓦提埃大學、南京大學和中興公司合作創辦的,中興公司的加入幫助前兩者解決了啟動資金的問題,也提供了許多優質的教學設備,但不由得擔憂合作辦學的動機以及在未來發展中文化傳播是否會趨于商業化;最后一類情況是與一些經過漢辦篩選的具有一定漢學基礎的優質社團進行合作,一般情況下,這類社團的合作意愿更大、文化交流更為深入且熱情更高,甚至可以實現盈利。
雖然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孔子學院的開辦,但隨著孔子學院的進一步發展,如若沒有統一的管理機制和法律規定,未來一旦與合作方產生意見分歧并無法妥善解決,勢必會對孔子學院造成很大的影響。
在“一帶一路”戰略推進和實施的過程中,孔子學院作為公共外交的典型機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起到助力作用,其影響力和品牌性也得到了檢驗。針對如今出現的一些問題,筆者認為:分布在外的孔子學院應遵從《孔子學院章程》,各分校與總部保持政策上的一致性,孔子學院總部及漢辦做好審查工作,后期開辦院校時應保證教學質量,確保財政公開。制定合理計劃穩步度過現階段;在后續選址時,避免出現同一城市有較多孔子學院的情況,適當關注發展中國家及欠發達地區;多參與社會性活動,注重文化傳播形式,改善資金結構;積極優化教師團隊并及時更新教材。
相信在未來,漢辦和孔子學院總部會制定更加優化的發展方案,全面改善如今的一些問題,孔子學院也將作為“文化大使”更好的促進中外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