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祖國 羅敏
(同濟大學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上海 201804)
我們生活的環境是開放系統,是宇宙,或宇宙的子集,“開放系統”一詞可視為我們生活的環境的學術性稱呼。環境一詞相對“狹義”的“個體”的“錯認了主人翁”的人而存在,人與環境其實是截然不可分割的整體—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如果一定要分割開描述,則講到環境時,應強調“環境偶”——環境與環境中的人同時呈現。這種整體中國當代著名學者龐鶴鳴教授在其原創的《宇宙三層理論》中進行了詳細的描述。
伊里亞·普里戈金(Ilya Prigo gine)教授在研究非平衡系統自組織性時創立了耗散結構理論。它以開放系統為研究對象,著重闡明開放系統如何從無序走向有序的過程。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通過不斷地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在外界條件變化達到一定閾值時,可以通過內部的作用產生自組織現象,使系統從原來的無序狀態自發地轉變為時空上和功能上的宏觀有序狀態,形成新的、穩定的有序結構。這種非平衡態下的新的有序結構就是耗散結構。耗散結構理論提出后,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很多領域如物理學、天文學、生物學、經濟學、哲學等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耗散結構理論認為系統從原來的無序狀態能自發地轉變為時空上和功能上的宏觀有序狀態,但驅動力是什么,來自何處?我們認為開放系統中有“有思想的”人,那么,人在非平衡系統自組織過程有無起到作用?起著怎樣的作用?對此類問題思考后,能回答驅動力的來源之問。
人對外進行發散性思維,但又想著自己,想著我“怎么”“怎么”。人用于思考的“東西”,中國傳統文化、中醫文化中“精氣神”的“神”,姑且暫稱之“思考物”-龐教授稱之宇宙第三層面物質,這個“思考物”思考了整個開放系統,整個開放系統作為被思考的對象,她便被“思考物”全覆蓋了,“思考物”與開放系統融合。因為“思考物”思考“思考物”自身,即不是向外,而是返回,回向地想自己,“思考物”將客觀地內聚、內向地回縮,促使開放系統內聚,耗散結構回縮,走向了平衡。
“一就是多,多就是一”這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之一。“一”是什么,“多”又是什么?“一”與“多”怎樣區別、怎樣聯系?是理論,還是真實世界的本然狀態?
西方科學家在研究光時,發現了光的波粒二象性。“波”態展示的是對象的“一”、“整”的屬性,“粒子”態展示的是對象的“多”、“個體”的屬性。光的波粒二象性是中華文化“一就是多,多就是一”的宇宙真知在“光”類物態的展現。
“一就是多,多就是一”。多,可簡稱為“量子”,它具有“整”性,固“量子”糾纏。超弦、中微子是“量子”的另一種稱謂,也會有“糾纏”特性會報道出來。量子力學、超弦理論、中微子假說,沒有“直達”“一就是多,多就是一”的“一”。
人具有特異功能。《論語》中記載說顏回看到“吳門白練”。“一”“多”無別了,人的特異功能就能呈現。而量子、超弦、中微子等理論沒有提及類似光的波粒“一”“多”性,故無法解釋、無法揭示特異功能奧秘。耗散理論沒有解釋動力源,沒有把整體性的人納入。開放系統出現新平衡因為真正的“人”——“宇宙第三層面物質”,人的特異功能是重要佐證。
特異功能人人具備。怎樣摘除“特異”二字,回歸為常態功能,需要新理論,需要基于該理論的技術,需要該技術的普及。
龐教授在“宇宙三層物質理論”中指出,所謂“多”的這個“多”只是理論存在,任何捕捉個體“多”的作為都是宇宙探索的階段、過程,有這種思想者不能涉及宇宙真諦。
龐教授的“宇宙三層物質理論”及其技術體系能使人對環境偶雙方的認識進入新時代。
人和環境構成宇宙。當代哲學與科學的宇宙觀有很大的不同。辯證唯物主義宇宙觀認為,空間是長寬高三維的延展,是無限的;時間是古往今來的延續,也是無限的。現代科學認為空間和時間都是從大爆炸開始。我們認為宇宙是空間(宇)和時間(宙)的統一整體;時間上無始無終,空間上無涯無際(人只是宇宙中的一份子)。
宇宙時間結構的整體性就是宇宙本身的演化過程。現代科學認為,我們現在所處的宇宙島是從大爆炸開始的,大爆炸以前是什么樣子尚未知曉。
從宇宙大爆炸開始算,一般認為我們的宇宙有一百多億年了。從簡單的演化到復雜,地球上的各種生物的生存依靠了太陽能量,太陽能量來自于自身的氫氣燃燒。太陽現在還處在主星序階段,等氫燃燒完了之后,太陽向內收縮,到一定程度,里面產生高溫,往外一爆炸,就產生體積非常大的紅巨星。紅巨星變到白矮星,再變到中子星、簡并中子云,最終成為黑洞,再到大爆炸,黑洞大爆炸的周而復始構成時間整體。
從宇宙的結構看它的整體。現在天文學認識到,在宇宙結構里,單獨的“獨立核算單位”是星系。一個星系里面有很多的恒星,但是星系上面還有星系團,我們的整個宇宙島是由十億多個星系團組成。
從現代混沌理論的碎形結構來看整體。即混沌整體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似乎重復著整體的特性,但只是相似而非真的重復,每次都有新的內容;比如從一個整的三角或圓形發展,每發展一圈都是前面的重復,螺旋發展,大的結構發展出小的結構,小的結構跟前面有相似性,但稍有差異,這是因為它們的聯合構成完整空間。
任何一個事物,從本體論看,都是時間和空間的混合整體。任何一個時間都包含著它的過去也孕育著未來,任何一個局部的空間都是事物運動位置變化延續的表現。
時間整體、空間整體是混合為“一”的,所以也叫混元時空整體。從宇宙來說,它是宇宙的本體;在每一個具體事物來說,這個事物的時空結構就是這一事物的本體。
西游記的故事幾乎在全世界家喻戶曉。孫悟空的筋斗為什么翻不出如來佛的手掌?細細理解和實證中華民族祖先的“一就是多,多就是一”,就能悟出。
孫悟空的筋斗是后天作為,是技術的“術”,如來佛的手掌是本態,是“先天地生”的道,“術”只用到“道”的一部分,“小于”“道”。
真我的“我”與“道”幾乎合一。龐教授在其《中華心學沿革簡述》等著作中進行了深入剖析。認真學習、勤奮踐行,有望認知真我。
人們應事、謀事的準則體系,可謂為“參照系”(詳見龐教授的系列理論專著)。越來越多的世人或通過修煉,或特殊事件的激發,展現出某種層次的特異功能。“真我”穩態寂靜時渾渾融融,發動展開時透遍萬物,透映真正的宇宙。
系統有大小,人群有大小,當研究者的研究對象大到覆蓋全部人時,則接近真我了。到那種狀態,畫地為牢,地上的“牢”人人皆見,有目共睹。所行之事皆符合宇宙運動規律,且隨心所欲,且皆不逾矩。
“一”“多”無別了,心想事成。釋迦牟尼所說的“神通”,可謂用“精氣神”的“神”貫通而呈現的,神通人人皆有,所有系統中都有人——人的思考物。對自然、環境應這樣整體地研究。
現代科學研究分成人文科學、自然科學。難道自然中沒有“人”。這種分類注定著現代科學不能認知宇宙本質,只能被宗教“笑話”。
人與環境合一研究,環境呈偶出現,科學理論、研究方法這樣地革命,人類新文化將越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