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翼展 王麒霽 李 紅 李笑溪 彭 滔/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結合實際調研可以發現,生源數量逐漸減少、生源質量不斷下降屬于現階段我國各地高職院校普遍面臨的現狀。受此影響,高職院校管理層、專業教師往往無法較好應對生源結構變化,教學方法的實用性大幅下降。為保證高職院校教學較好應對生源結構變化,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生源數量逐漸減少、生源質量不斷下降屬于現階段我國各地高職院校普遍面臨的現狀,為完成招生目標,很多高職院校采用降低錄取分數的應對方式,學生綜合素質下降、心理狀態不佳、自學能力不強的情況因此大量出現。結合實際調研可以確定,普高生、提前錄取生、對口單招生屬于高職院校主要生源,但其中很多學生存在素質參差不齊、求知欲望不強、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主動性差、存在厭學情緒等問題,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因此受到極為負面影響[1]。
普高生可細分為3年制普通專科培養生、“3+2”高職與本科分段培養生,3年制普通專科培養生所占比例一般最高。普高生大多思想活躍、掌握較為扎實的學習方法和理論基礎、升學和就業目標明確、學習主動性強,但近年來兩種普高生的招生數量下降趨勢極為明顯;提前錄取生指的是高職院校自主招生,在高考前擇優錄取的學生,這類學生會由高職院校進行職業適應性和文化素質綜合評價,但結合實際調研可以發現,很多高職院校在自主招生中開展的職業適應性能力測試存在流于形式問題。總的來說,提前錄取生一般學習能力相對較差、綜合素質能力相對偏弱、自我約束能力差、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但同時具備思維活躍、對社會認知度高、渴望展現自我和表達自我、不受傳統教學模式束縛等特點,近年來很多高職院校的提前錄取生所占比例有所增加;對口單招生指的是省內中職院校升學的學生,這類學生的社會認知高、專業素質能力強、擁有極強的專業可塑性、掌握著基本的專業學習方法,但在英語、數學科目往往較為薄弱,對口單招生屬于高職院校較為穩定的生源。此外,體育類、藝術類專業的生源也屬于高職院校的生源構成,但考慮到這類生源的占比一般較小,本文不對其進行詳細介紹[2]。
生源結構變化下的很多高職院校出現了教學相關問題,這種問題在管理層、專業教師、學校和主管部門均有著直觀體現。在管理層方面,問題主要表現為管理層未能認識到生源結構變化對教學的影響。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多采用一個人才培養方案用于一個專業學生的培養,該方法雖然會經常性的修改,但大多高職院校無法基于不同生源特點提供人才培養方案,以對口單招的財會專業為例,《基礎會計》等基礎課程雖然能夠較好適用于普高生財會專業,但來自中職的單招生早已較為全面學習相關內容,這將導致課程重復設置,教學資源浪費、學生上課不用心的壞習慣培養等問題也可能由此出現。雖然部分高職院校近年來開始重視生源差異影響,但這類院校往往采取提前錄取生和普高生混合編班的粗暴應對方法,這雖然能夠實現班級間的學生素質差異降低,但仍未實現差異化人才培養。有的高職院校雖然開展了差異化人才培養探索,但這種探索僅圍繞細微調整基礎課程展開,如簡單的改下課時量,這同樣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管理層認知不足影響下,創新型、多樣化的高素質人才培養很容易受到較為負面影響。
在專業教師方面,問題主要表現為教師缺乏開展教學改革的動力。因材施教屬于高職院校一線教師所需要達成的目標,但由于很多高職院校專業教師仍基于普高生的傳統教學理念和方法開展統一教學,未能思考、調查和分析不同生源個性特征,基于生源結構變化的教學方法提高和改進自然無法實現。仍以財會專業為例,雖然近年來我國財稅領域實現了較大力度的改革,高職院校的相關專業教師也針對性開展了課件和知識點的更新及完善,但很多教師仍單純的按教學計劃完成教學任務,雖然一些教師發現了班級間、學生間的差異,但受到教學計劃和課時束縛,教師只能按照原計劃按部就班開展教學工作;在學校和主管部門方面,問題主要表現為相關改革投入不足,很多高職院校的相關探索僅局限于改造一兩個教室、聘請專家做幾次專題講座,由于缺乏系統性的改革和投入,專業教師 素質能力往往無法應對生源結構變化現狀,教學方法適應性改革在這種情況下自然無從開展[3]。
為適應生源結構變化,高職院校教學方法適應性改革應貫徹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高職院校的綜合實力源于人才輸出能力和辦學實力,辦學實力屬于人才輸出能力的重要著力點,作為學校直接產品的學生“質量”則直接影響高職院校的影響力和生源吸引力,只有不斷提升學生“質量”,高職院校才能夠在生源層次多元化、生源數量總體偏少的大環境下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結合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的相關實踐,因材施教理念的貫徹應圍繞分層次教學培養改革展開,以此循序漸進的推進相關改革。在具體改革過程中,首先,需結合不同生源學生的綜合素質特點,以此針對性制定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同一門課的教學也需要結合生源的不同開展針對性調整,以此從學生和教師兩個角度真正實現因材施教,有效提升教學有效性;其次,教師需要在教學中綜合考慮學生的社會經驗、特長、學習能力,以此明確學生個體差異,為將學生分為不同層次,需引入翻轉課堂、行動導向等教學模式,選擇對應的教學和考核方法,即可實現對不同生源學生潛能的充分挖掘;最后,學校還應為教學方法適應性改革提供支持,以此保證教師能夠積極參與到在線課程制作中,為開發線上體系教學內容,可錄制微課、課程重點知識視頻,以此作為課堂教學補充,學生可基于自身需要有選擇的觀看,彈性化、系統化的人才培養可由此實現,不同需求、不同層次學生可由此滿足。總的來說,教師必須做好線下教學和線上教學,以此為學生打造個性化課程體系,應對生源結構變化帶來的挑戰[4]。
為提升高職院校教學方法適應性改革的內動力,必須提供制度規范和保障支持。高職院校教學方法適應性改革需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這一過程中必將面臨諸多阻力,雖然高職院校的很多教師能夠做到主動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和專業能力、主動投身改革工作,但如果缺乏制度的規范和保障支持,“違規”問題很容易在改革推進過程中出現,改革者的積極性很容易受到打擊,為有效提升教師在高職院校教學方法適應性改革中的內動力,必須從建章立制角度入手。首先,高職院校需針對性建設教師進修學習制度,以此為教師提供素質能力再培養、再提高的途徑,教師的微課制作、教學視頻制作、企業實踐開展可獲得制度保障,教師也能夠由此更好掌握翻轉課堂、行動導向等新型教學方法;其次,高職院校需每學年針對性修訂人才培養方案,修訂需由專業人士負責,為保證修訂工作的嚴格開展,高職院校應針對性建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制度,制度需涉及量化的教學方法適應性改革指標;再次,需關注學生學習考核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基于在線課程的應用,還需要針對性融入學生自主學習相關的認可制度;第四,還需要關注教學督導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該制度需重點督導教師,保證教學按照計劃開展且教學任務高質量完成,督導老師的聘任制度也需要同時完善,保證教學改革的前沿能力和知識能夠被督導老師掌握,督導工作的更好履行可由此得到保障;最后,還需要基于高職院校教學方法適應性改革合理制定激勵制度,激勵對象為在教學方法適應性改革中取得一定成果的教師,教師參與教學改革的內動力可進一步提升,輔以一定懲罰措施,改革成果可更好鞏固。
高職院校教學方法適應性改革不僅需要大量經費投入和教師素質能力的再培養,軟硬件配套工作同樣極為關鍵,即基于線上體系教學內容等信息化教學改革的軟硬件配套開發。現階段我國多數高職院建設有“信息技術服務中心”,且擁有基本的錄像和攝影設備,但由于這類部門設置和設備配備往往無法較好匹配信息化教學等改革,高職院校必須基于教學方法適應性改革需要有針對性的做好軟硬件的配套工作。首先,高職院校在改革的試點階段需進行智慧教室的打造,可按照2、3個智慧教室進行建設,智慧教室需擁有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塊和教學互動模塊,且同時具備全自動智能跟蹤拍攝等功能,由此高職院校教學方法適應性改革中的教師課程制作需要即可得到滿足;其次,在改革的普及階段,高職院校需打造更多的智慧教室,為保證更多的教師和課程能夠融入教學方法適應性改革,這一過程可借用“負面清單”的理念。值得注意的是,智慧教室建設的成本較高,因此改革的試點階段需采用競爭比較機制,以此通過投標手段保證相關設備和方案的實效性,具體可選擇兩家供應商方案和設備,以此基于試點階段的使用效果根據師生使用反饋最終合理選擇供應商,教師對智慧教室的使用率、參與教學方法適應性改革的深度也能夠由此得到保障。
綜上所述,生源結構變化下的高職院校教學方法適應性改革需關注多方面因素影響。在此基礎上,本文涉及的貫徹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提升教學改革的內動力、做好軟硬件的配套工作等內容,則提供了可行性較高的高職院校教學方法適應性改革路徑。為更好應對生源結構變化,師生交流的積極開展、多樣化考核的探索、因材施教原則的落實必須得到更高程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