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歡/陜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大學生所處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使高職院校的網絡思政工作面臨了新的挑戰,為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加強網絡思政工作的實效性,高職院校必須將立德樹人的基本理念貫穿到網絡思政工作中去,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思政教育環境。
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來源極其豐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可從網絡空間挖掘新聞、視頻等內容服務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隨著各大網絡平臺成為大學生搜集信息的主要來源,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使大學生更加關注于自身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也為教育者收集網絡思政工作的教育資源、營造良好網絡文化氛圍提供了重要基礎。通過引用豐富多彩的教育素材,高職院校的思政工作與新媒體時代的網絡環境實現了有機融合,枯燥無味的教育內容變得更加生活化,深奧晦澀的教育內容也更具共享性,從而推動了高職院校學生的全面發展。
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時空范圍更加廣泛,一方面,大學生受教育的地點不再局限于學校教室,而是通過在線學習與課堂學習的銜接,打破傳統教育的時空限制,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傳播空間不斷延伸,學生們無論是在假期還是外地,都可實時獲取學習資源,進行同步提升。另一方面,新媒體的虛擬性使教育者能以更輕松幽默的形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并能將積淀深厚的思想哲理如穿越時空般呈現在學生眼前。例如“馬克思是對的”這檔電視節目就是通過通俗化、大眾化的方式來解讀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的,節目中,全國知名高校的師生共享哲學盛宴,同品真理力量。而今,新媒體的無邊界性也能為全國高職院校打造沒有圍墻的網絡思政課堂。
傳統思政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基本處于主導地位,對教育內容、教育方式和學習方法的選擇權一般掌握在教育者的手中,導致教育內容和形式缺乏吸引力。而在新媒體時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均能在網絡平臺中自主選擇教育資源,并吸收內化為自身的獨特觀點予以發布,因此,學生的表達意愿明顯提升,尤其是在微信平臺,大學生的發聲積極性更高,這使得思政工作的成效可以被直接觀測,有利于教育者了解學生的思想現狀,并為下一階段思政教育工作措施的調整提供反饋。這種新型對話方式彌補了傳統教育中單向輸出的不足,使網絡思政教育的渠道更加暢通無阻。同時,大學生的思想活躍性和創造力極強,經他們搜集和初步加工的教育資源能擴充教育者的信息來源渠道,并在教育過程中增強受教育者的參與感和認同感。
新媒體時代下人人都能成為自媒體,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可視化信息自由發表觀點,從而影響社會輿論,由此誕生出了一批“網絡大咖”、“意見領袖”,他們善于運用生動的網絡語言和鮮活的身邊案例來論述個性觀點,并與大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接軌,深受大學生的青睞。這使高職院校中的思政工作者不再是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來源,大大沖擊了學校思政工作者在思政教育體系中的影響力。此外,作為網絡原住民的受教育者對于信息的敏感度和接受度都高于教育者,便捷的信息傳播渠道也使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不斷增強,這也使學校思政工作的主導地位有所削弱,為網絡思政工作增加了難度。
由于新媒體時代網絡傳播內容的開放性和人際交往信息的不對稱性,一些網絡負面信息也開始爭奪價值觀傳播的主陣地,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造成不良影響。例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潮進入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視野后通過偷換概念來混淆視聽,甚至是抹黑英雄、質疑革命歷史的言論也會干擾大學生的價值判斷,進而影響了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削弱了教育環境的可控性。誠然,非主流的價值觀和言論的傳播無法得到徹底消除,但如何在汲取優秀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同時又保證網絡思政教育環境的凈化是當前高職院校網絡思政工作面臨的一大挑戰。
由于高職院校網絡監管系統尚未得到完善,新媒體技術又極具親和力和感染力,大學生極易對新媒體平臺產生過度依賴,從而減少了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直接溝通。這時,獨立思考能力和自控能力較弱的大學生就會輕信網絡謠言,傳播虛假、反動信息,甚至肆意攻擊他人以宣泄個人情緒,對社會造成消極影響。同時,由于網絡世界的虛擬性,一些學生在發布不良言論后未能得到及時制止和糾正,受教育者的精神狀態和心理狀況也未被及時察覺,這也給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更大的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必須把統一思想、凝聚力量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中心環節”[1]。新媒體時代下,要繼續加強網絡思政工作的成效,高職院校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不斷探索新路徑。
第一,網絡思政工作者應順應時代特征,創新工作理念。教育者需積極學習和運用微信、微博等新的信息傳播渠道,加強與受教育者之間的知識交流和情感溝通,在潛移默化中輸出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大學生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養和政治素養。如我院思政部通過開設“鑄魂育人SZR”微信公眾號,轉載宣傳重要會議精神和國家方針政策,推進了線下參與和線上學習的有機統一,為強化核心價值引領、培育新時代追夢人奠定了思想基礎。
第二,要提升教育技能,創新宣傳方法?!八枷胝谓逃捳Z要在虛擬空間中取得立足之地并發揮作用,不能簡單地將現實空間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移入或嫁接,而是必須進行持續的內容創新和技術創新?!保?]要不斷提升教育者的教學技能,使其將教學內容與新媒體傳播手段相結合,積累網絡思政教育的新素材,發揮好新媒體平臺的教育性和互動性,創造出一套寓教于樂的網絡思政工作方法。
第一,健全監管機制,凈化網絡空間。完善網絡思政教育平臺的首要任務就是健全監管機制,加強學院頂層設計,制定新媒體文化監管制度,尤其是要制定有效的不良信息舉報制度,利用信息發出者之間的互相監督來加強主流意識形態和正確價值觀的傳播力度。
第二,創建輿情隊伍,強化價值導向。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的便捷性是一把雙刃劍,尤其是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自制力較弱、好奇心較強,如果將未經篩選的網絡信息全部輸送給受教育者,就會使其被不良情緒所左右。所以,高校必須創建輿情管理隊伍,包括思政工作者和優秀學生代表,實時掌控受教育者的思想狀況,幫助大學生提升信息鑒別能力和價值判斷水平。
第一,要拓展話語方式,增強教育效果。高職院校網絡思政工作應堅持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基本原則,汲取貼近學生、健康向上的新媒體話語資源來充實網絡思政話語體系。
第二,要創建思政文化,培養先進青年。高職院校的網絡思政工作者可依托交互性、碎片化的新媒體信息,把微信、抖音等平臺構建為思想政治教育陣地。通過精辟的語言、生動的視頻來傳遞正能量,將思政文化貫穿到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全過程中。
總之,網絡思政工作的環境不是一成不變的,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也應盡快適應新媒體環境,繼續創新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不斷提高思政鑄魂育人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彰顯現代化教育的優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