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霓/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
自媒體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自媒體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平民化、個性化,門檻低、運作簡單,交互性強、傳播迅速。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良莠不齊,可信度低,法律不規范等。如今大學生廣泛運用的QQ空間、新浪微博、騰訊微博、微信朋友圈、微信公眾平臺、人人網、百度貼吧等都屬于自媒體。
學生從高中進入到高職院校后,面臨著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難免會出現不適應新環境的情況。生理上已接近成熟,但內心世界非常復雜,離心理成熟還有一定的差距。當學生遇到較大的挫折,如考試掛科,親人去世,失戀等,容易出現嚴重的心理落差和負面情緒,未得到及時發現和調整,就很有可能導致心理問題。同本科生相比,高職學生在知識文化水平上有一定限制,且在自律和自我心理調適能力也相對存在困難,心理上容易出現嚴重的心理負擔和心理壓力,久而久之會嚴重影響學習和生活,從而產生心理危機,導致心理健康疾病。主要的心理危機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部分高職學生在思想上存在自我矛盾,主觀上強烈要求自由,行為表現叛逆,經濟上又嚴重依賴父母。在一些突發事件中如考試失利,感情受傷等方面需要父母及老師,朋友的指導性意見。低年級學生由于剛從高中過渡到大學,在行為方式上依舊需要老師和家長的督促和教育,自律性有待提升。
學生進入到高職院校就讀主要是通過單獨招生或因高考成績未達標,對比身邊的一些朋友或其他人讀本科或留學的人來說心理落差更大,強烈的自卑感油然而生。在對專業課程知識的接受能力方面相對于本科生來說較弱,容易產生自我懷疑。有些家境貧困,先天殘疾,喪失父母的學生也存在強烈的自卑心理。
據統計,高職學生也很容易遇到人際交往問題。在不同的家庭教育因素影響下,若家長過度溺愛和放縱學生,學生很容易變得偏執,以自我為中心,難以管教,從而在學校很難同同學融洽和諧相處。且高職學生的認知方式,性格,興趣愛好等方面有所差別,有些缺乏正確的社交觀,容易忽略同伴的感受,對他人不夠包容讓步,容易同他人發生沖突,繼而產生孤獨感。同時,錯誤的戀愛觀也會導致交往失敗,從而造成嚴重后果的心理創傷,容易產生輕生的念頭。
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社會普遍認為高職學生綜合能力相對較弱,學歷也依舊被認為是很重要的敲門磚,部分企業過度看重學歷,高職學生在求職過程中不占優勢。學校雖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但學生對于該課程重視度不夠,臨近畢業時由于沒有做好準備,容易產生慌張焦慮心理。
第 41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社交網絡正發展為“連接一切”的生態平臺,社交媒體傳播影響力顯著提升,以手機為中心的智能設備,成為“萬物互聯”的基礎。大學生在網民中占大比例。自媒體在高職學生中的普遍運用,已融入高職生的日常學習生活,既有其優勢但也存在缺陷。對于高職學生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來說自媒體無疑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自媒體的存在,有效改變了師生交流方式,高校教師可充分利用自媒體平臺向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弘揚正能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利用自媒體平臺,利用網絡媒體的虛擬性,也能夠有效保護學生隱私,消除學生顧慮,讓學生能更大膽的抒發真情實感。但從另一角度來說,對于還沒有步入社會,缺乏判斷能力的大學生而言,由于沒有社會經驗,缺乏正確的思維判斷能力,在心理危機事件出現后,大學生往往會受自媒體影響產生隨波逐流的思想,成為非理性群體。
(1)利用自媒體合理監控心理危機輿情,捕捉學生思想動態,及時反映學生思想變化,追蹤心理危機輿情信息。自媒體已成為學生們分享心情,交流生活頻率最高的渠道之一。比如可以運用手機短信,QQ郵箱,釘釘群收集學生反饋,公眾號分享心靈美文,更新最近國際國內新聞,宣傳心理健康相關知識,學校心理專兼職老師線上直播心理咨詢講座等。利用自媒體多樣化,平民化,普泛化的特性,創新開展各類心理文化活動,用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方式結合線上線下,如在開展“5·25”大學生心理健康節系列活動和心理素質拓展活動中,提升大學生心理調適利用微信二維碼掃一掃,發朋友圈點贊,微博投票等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活動。
(2)通過結合新生進校進行的心理測評,心理普查及面談等方式,建立好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及時更新數據庫,掌握并分析不同學生的性格特征、行為舉止,尤其是要重點關注貧困生,曾經有自殺行為,在心理危機預警庫中的學生,殘疾學生等特殊群體,結合學生的家庭情況,成長經歷,學習生活等,通過跟蹤學生的心理狀態變化,積極調整干預方案,避免危機惡化發展。通過建立輿情報告制度,提高分辨和判斷信息真實的準確性,關注主要問題,而后跟進,調研,防止心理危機惡化,增強學生自身心理危機免疫力。
(3)利用自媒體充當高校與學生之間的橋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心聲,暢所欲言,為學校各方面發展建言獻策。同時也要盡快在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的領導下建立網絡職校心理咨詢平臺,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以保護學生隱私的為前提,滿足學生心理咨詢需求,及時解答學生心理相關問題,為學生答疑解惑。也可在學校微信公眾號團結學校學生組織如:學生會,團學會,各協會等,為在校學生提供更多的志愿服務,幫助學生度過困難時期,處理各種突發危機事件。建議在班級中利用建QQ或微信群的方式建立一支以學生黨員、班級干部、宿舍長為骨干力量的網絡信息員隊伍,早發現,早報告,協助輔導員及時化解危機。
(4)在自媒體時代重視朋輩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互助作用也尤其重要。每個班級有對應的心理委員,每個學院也有對應的心理部,要加強對班級心理委員和部門心理委員的培訓,讓這些群體有一定的心理危機敏感度。在平時生活學習中注意關注身邊同學的心理動態,發現突發危機事件時要及時上報。作為心理委員,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對待生活點滴,以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感染身邊的同學。作為輔導員和院校心理專干,要對心理委員行為示范多指導,通過自媒體平臺宣傳相關心理知識,多分享真實案例,通過真實案例來提醒學生學會保護自己,向上“生長”。
心理危機干預是高校保護學生生命安全、維護校園穩定的重要舉措,這項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這是一項系統,長期的工程。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已經不能被忽視,應該得到全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關注和支持。當前,高職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承受著或多或少的壓力和重擔,心理危機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日俱增。心理危機事件不僅嚴重影響學校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也不利于家庭幸福和和睦。自媒體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確實有一定積極或消極影響,但在心理危機干預中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對自媒體時代下心理危機干預對策進行研究,利用自媒體開展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具有深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