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杰/山東師范大學
近些年來,研究生因心理缺失導致自殺或他殺的現象越來越多[1]。2011年1月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謝某因不能承受其導師的壓迫在學生公寓A區5棟跳樓自殺;2013年4月上海某高校醫學院研究生黃某與室友發生沖突遭室友投毒身亡;2014年4月中山大學歷史系研究生蔡某因不能承受學業壓力上吊自殺;2015年5月中南大學研究生姜某從學校圖書館六樓跳樓身亡;2016年1月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研三學生蔣某因與導師有矛盾導致跳樓自殺;2017年1月,北京理工大學的一名男研究生在半夜跳樓致死……
掩卷反思,這些觸目驚心的事件反映出一個嚴峻的問題:高等院校研究生心理狀況不容樂觀,研究生嚴重缺乏解決心理問題的能力。方鴻志在《健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機制研究》中提到“當前,伴隨著我國經濟增長迅速,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節奏加快等特點,研究生作為高層次群體面臨著諸多問題,他們的競爭壓力不斷加大。由于個體在心理行為方面存在的某些缺失進而引發的社會問題也與日俱增,并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保?-3]目前,很多高校片面注重研究生科研成果、學習成績等,而忽略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更沒有針對研究生在完成學業過程中的心理狀況進行系統的教育。新形勢下,各大高等院校應加強對研究生心理素質的教育,加大對研究生心理狀況的實時了解[4]。為了加強高素質研究生的培養,在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引入心理評價是非常有意義的。
我國研究生的年齡大部分處于22—26歲之間,面臨的不僅是學業、科研的壓力,還有就業、家庭、婚戀、人際交往等壓力[5]。如果不能很好地應對所面臨的壓力,很有可能造成心理崩盤產生心理障礙,進而發生不可逆轉的惡果。因此高校在研究生完成學業過程中引入心理測評是很有必要的,重點有以下表現:
首先是科研壓力。相比本科生來說,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課程多、課程難,而且對研究生畢業提出一定的科研要求。在爭創雙一流大學的背景下,很多高校對研究生的科研成果作出明確規定,在培養過程中需被相應等級的期刊錄用一定數量的論文,否則研究生不能畢業。再加上現在高校導師項目多、科研任務重,相應的研究生就會有更多的任務,進而導致研究生的科研壓力更大;其次是就業壓力。研究生作為高等教育中的高學歷人才,在社會、家庭中都受到了較高的關注度,自認為應該擁有高薪資的工作,對職業崗位要求過高,就業找工作過程中易產生挫敗感,這就增加了研究生的就業壓力;第三是人際交往壓力。 考上研究生后,人際交往以師門人員為主,而同師門之間的話題多數是科研,這導致研究生缺少傾訴和宣泄情緒的朋輩群體,只會把煩惱悶在心里,給自身的心理帶來更大的壓力。
心理健康培養缺乏系統性。很多高校認為研究生作為高等教育人才不僅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而且要有較高的心理素質,這一誤區導致部分高校忽略了對研究生心理教育的指導。另外,研究生參與科研項目多,任務重,學校很難開展研究生集體活動,這非常不利于研究生的心理培訓工作;部分導師重用人輕育人。導師作為研究生的第一責任人,與學生談話多數圍繞項目課題等,很少談及研究生的個人問題和生活狀態,研究生的生活煩惱和個人壓力無處傾訴,將苦惱悶在自己心里,心理壓力大,容易產生心理疾病;缺乏針對性管理。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我省作為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在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中人才是必不可缺的。研究生作為高等教育中的重點培育對象,是增強我國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中堅力量。高校研究生的心理素質狀況是培育研究生成才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國家也高度重視研究生的心理教育工作,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加強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工作。要積極開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和危機干預等工作[6]。”改善研究生心理素質工作是提高研究生整體素質、共建和諧社會的需要,是培養“五位一體”綜合素質社會主義新型人才和現代化強國接班人的需要。
在新的時期,高等院校要更加注重研究生心理素質狀況,健全研究生心理教育新機制、新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到“堅持不懈促進高校和諧穩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把高校建設成為安定團結的模范之地[7]。”而心理測評是指通過一定的方法,將個體的心理特性數量化,來權衡其心理狀態和心理差異的一種方法。將這種方法引入到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是可行的,具體有以下幾點:
首先,在研究生完成學業過程中增設心理測評是符合國家政策的。《普通高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中確切指出,高等院校大學生心理教育的任務是:根據個體的心理特征,有目的地講解心理知識,增設輔導咨詢辦公處,幫助研究生加強心理調節能力和生活適應能力,預防產生心理問題[8]。同時《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也提到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務必重視研究生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健康的心理是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只有擁有健康的心理才能保證研究生順利進行學習、科研等一系列活動,順利拿到畢業證和學位證。
其次,心理測評為研究生分學術型和專業型的培養模式提供了心理學依據,可以根據職業傾向測試、性格測試等各方面,相應地完善研究生教學和管理模式,也是研究生職業規劃的需要。其中學術型研究生以科學研究為重,專業型研究生以實踐應用為主。 因此可以根據心里測評的結果對各類研究生針對性培養。同樣完善職業指導有利于研究生更加明確自己的職業規劃,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
最后,在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引入心理測評是與心理健康教育目標保持高度一致的體現。研究生健康的心理目標是其個體正確認識并提升自我,要增強適應環境的能力。恰恰心理測評可以幫助研究生提升人格魅力和心理素養,對于存在心理問題的同學給予咨詢和指導,幫助他們解脫心理困擾,提升完善自我;對心理健康的研究生開展心理知識課程,使其全面正確認識心理問題,并實時了解其心理動態,發現問題積極采取解決措施。作為高層次的人才,研究生面臨著來自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壓力,心理測評可以幫助研究生形成良好的互動與協調關系,使研究生更加全面的認識自己。
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樹德育人,加強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樹德育人的題中應有之義,爭創雙一流高校的前提是要有德才兼備的人才,研究生作為高層次人才,首先要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因此在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引入心理測評是十分有意義的。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引入心理測評體現了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發揮了各方面的特色與優勢,能夠實現心理指導與咨詢機構部門的整合,完善心理素質提升和服務渠道、創建和諧美麗校園。同時心理測評可以指導研究生樹立長遠目標、實現偉大理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研究生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勤奮學習、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