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家毅 張麗紅 江可佳/吉林醫藥學院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在此背景下,社會對醫務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對醫學教育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因此,加強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已成為醫學教育的自覺實踐。本文通過對延邊大學和吉林醫藥學院兩所學校教師的訪談,探析如何拓展醫學生醫學人文素質教育
通過與兩所學校的教師進行訪談,了解到延邊大學護理學專業,在專業課教學當中開設了醫學人文素質的相關課程,例如:醫患關系、護理禮儀、人際溝通等課程,其目的是為了讓醫學生在日后的實際工作中能夠更好的與患者進行溝通,在工作中更加具有人文情懷。在實際的調查問卷當中也能看出,例如:認為醫生是否需要考慮患者情緒,給予情感上的支和疏導,該專業有84%的同學認為要考慮患者的情緒會影響病情,14%的同學認為考慮病人情緒是醫學職業的要求,1.2%的同學認為無心顧及,1.2%的同學認為不在醫生的職責范圍內。與其他專業的學生相比較,認為無心顧及患者情緒的同學少2.6%,認為不在醫生的職責范圍內少0.7%,認為是職業需求的則多6%。可見,在被調查者中進行的醫學人文素質教育還是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其他院校和專業在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方面并沒有設置相關的專業課程,只是開設部分選修課程,在醫學生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較弱。例如:在考察當患者的利益與試驗工作發生沖突時,醫務人員應該如何解決這一題目時,有31%的同學認為以患者利益為先,39.4%的同學認為保障臨床試驗的前提下保護患者利益,19%的同學認為以保障臨床試驗為先,同時考慮保護患者合法利益,僅有10.6%的同學認為以試驗工作為先。而接受過相關醫學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專業學生則僅有0.19%的同學認為要以試驗工作為先。可見醫學人文素質相關的課程在學生的培養當中具有重要意義。
被調查學校的實踐類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則是在實習期間,由相關教師在臨床的實際工作中進行教學,通過在實踐中給與指導進行醫學人文素質教育。
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大學生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渠道,優化思政課程的內容,將授課內容的知識面合理化拓展,有利于促進學生對人文素質基礎知識的學習。同時,思政課程著重在如何提升學生的個人素質上。醫學類院校或專業的思政課要結合專業的特殊性,融入醫學人文知識和醫學人文精神的教育,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醫學人文素質。
改變過去教師的傳統思維,認為提升人文素質僅是思政課的任務,要將課程思政融入到專業課的教學當中。在教授專業課過程中,更多的融入醫學的人文關懷和人文精神,從專業的角度詮釋醫學生人文素質在醫學領域的重要性,加強對學生醫學人文精神的培育。
通過對比我們不難發現,高校醫學專業在專業課的學習當中設置相關的醫學人文課程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醫學人文素質。通過專業課形式,一方面讓學生意識到提高自身醫學人文素質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通過強制學習的方式提升其綜合素養,為日后走向工作崗位打下基礎。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開設相關課程,對于學生來說就更具有針對性,在實踐當中的意義就更加重大。
高尚的人文環境建設對學生的精神世界有著巨大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人文素質相關的活動并不一定是體現在課堂教學當中,在生活中更能夠夠通過潛移默化的過程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學校在開設相關活動的時候可以根據醫學生不同的專業特點開展有利于提升醫學人文素質的互動,例如社區義診、免費醫學知識宣講等等。
通過調查,我們分析了當前吉林省部分高校醫學專業學生的醫學人文素質發展現狀,并從年級、專業、學制三個方面進行了客觀的分析,明確了當前如何拓展醫學生醫學人文素質,為實現醫者仁心,培育高素質的醫學專業學生拓寬教育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