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迮 宇/蘇州大學文正學院
工作坊作,又稱“workshop”,一直以來被用于職場間工作創意的交流形式。在高校創新創業工作中引入工作坊模式,實質上是契合了其協同開放與集約的特征。高校創新創業工作區別于專業課堂教學,屬于第二課堂。利用工作坊模式,定期開設不同的創新創業主題,招募學員,在一定程度上既挖掘了創新創業的師資和服務對象,又營造了校園創新創業教育氛圍,同時在坊間的共同學習經歷也改善了高校中師生的課程-學習關系,融洽了師生關系。創新創業工作坊成為了高校中師生共同學習、成長、創新的共同體[1],教師在坊中可以與學生有更多的接觸,進行雙創一線調研;學生可以在坊間獲得體驗感,將理論與實踐融合。
學員的平等及工觀點的兼容是工作坊運營的重要特色。在工作坊中,學員之間的沒有身份高低,都以一種完全平等、自由的立場來探討問題,所發表的觀點及言論,無論立場、價值觀的差異都能享有充分的表達權力、得到應有的尊重。因此,在工作坊內,不同觀點可以相互碰撞、彼此交換,協作和辯論并存,并通過坊主的引導,將不同的觀點進行交織、融合,最終達成一定程度上的一致,從而誕生新的思想、新的觀點。在高校活動開展中,師生能夠通過參與工作坊的形式在得到知識能力的提升的同時,也能達到彼此理解,提升共情能力。
高度的互動和豐富的體驗是工作坊的魅力所在,也是工作坊的區別于其他理論學習形式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工作坊里,通過設置特定的學習主題,并在坊前對工作坊的空間環境進行布置,達到適配工作坊工作內容的效果,從而使工作坊能夠提供沉浸式、全方位、全感官參與的學習效果。師生在坊間開展學習活動時,由于工作坊全沉浸式氛圍的布置,能夠充分的調動學員的五感,在知識獲得、實踐能力培養、心靈滋潤等方面能夠獲得前所未有的參與感、體驗感和獲得感。
素質教育隨著時代的更迭呈現出不同的內涵,20世紀末的素質教育主要停留在“工具性”層面,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服務,達成某種經濟目的而存在,在教育意義上更多體現為“面向21世紀教育的振興”,提升全民族教育水平,此階段的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并無實質性區別。21世紀初期素質教育在“新課改”階段發生實質性的轉變,與應試教育產生內涵性矛盾,此階段的素質教育開始轉為對生活技能、技能能力的培養。在當前互聯網常態化的時代背景下,技術創新、互聯網創業成為當前時代的趨勢,素質教育側重于創新意識創業能力的培養,要求獨立院校育人工作必須融合創新創業基因,在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中搭建“橋梁”,而工作坊恰好滿足了當前素質教育的時代需求。
伴隨著教育向縱深發展而來的是人主體意識的覺醒,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關注理論知識的攝入和高考分數線的達標,而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生更多的開始關注自身的發展,對自身與周圍環境的關系開始敏感,表達自我觀點的欲望開始強烈。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從對純粹的知識目標開始轉為素質能力目標,更多的關注自身核心競爭力,也對素質能力的鍛造更加迫切。但又存在某些個性的原因,學生在與人交流時存在拘泥和不安,面對不同身份的人存在一定的隔閡感和不適應。因此,在面對素質能力教育時,學生更加傾向于一種地位平等、能夠自由表達觀點、盡情表達自我的形式,但高校傳統的學生活動由于受價值觀、組織秩序的限制而無法滿足。
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進行到至今,已經經歷了教材、教法、教育上的革新,完成了一輪又一輪的優化改革,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但在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銜接上仍存在瓶頸,尤其表現在缺少教師參與的第二課堂活動,大部分高校教師對育人的理解停留在知識傳授層面,缺乏實踐育人的理念,在完成第一課堂教學任務后便匆匆離校,與學生的交流接觸也僅停留在了課堂,導致了形成了教育要素的“缺場”,固化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困境。目前高等教育改革已進入了深水區,迫切需求消解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二元藩籬,融洽師生良性關系,探索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圓融互攝,從而實現德育的返魅。
工作坊的設立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有預期的,不可盲目、隨意的開設。在決定開設工作坊之前需要明確工作坊的設立就是為了解聚集某類群體共同來探討、研究某一問題,最終達成某一或多個成果或方案。基于此,首先,要明確工作坊的主體,并且在工作坊的主題確定上要進行充分的調研,并且該主題能夠引發一定程度的思考,通過對該主題的思考討論能夠給自身帶來某種提升或者解決某類共性問題。其次,要明確工作坊的目標,將工作坊的主題進行細化,細分為二級目標或者三級目標,目的在于保證工作坊按既定方向進行,避免失控。最后,要有預期結果,可以在目標細分的基礎上進行賦值量化考核,在開設工作坊之前就要對整場工作坊的目標達成進行結果估算,從而確保工作坊效率的最優化。
為確保工作坊合理有序的開展,完善的運營機制是必不可少的。在每一次開設工作坊之前,需要做好工作坊的準入機制、結項機制以及應急預案。[2]首先。在準入機制方面,需要設置入坊學習的理論知識基礎,制定學員遴選標準、確定入坊學員人數,正常每期以30人為宜,5人一組。其次,在結項機制上,結項標準的制定以及結項條件的設立是工作坊有序開展的前提保障,避免工作坊在實際開展過程中的方向偏差。最后,制訂全面且周到的應急預案也是不可缺失的環節,應急預案能夠最大程度上提高工作坊的容錯率,減少因突發事件導致工作坊暫停的情況發生。
整個工作坊的流程可以分為5個環節,包括入坊、暖場、分組、分享、結項。根據工作坊的主題性質以及期望產出對五個環節進行過程化設計,每個環節需要做好銜接,避免突兀的開展,比如在入坊、暖場和分組環節需要整體的設計,把簽到、介紹與氛圍調控融為一體,燈光冷暖和背景音樂適當。在內容分享環節特別注重營造輕松、互動的氛圍,避免課堂式教學和單純的講授。在結項過程中,特別需要做好環節的回顧,可以以聲像形式呈現,激發學員內心的共鳴,引導學員主動分享工作坊感受與收獲,引導師在此基礎上進行成果的升華。
完善的工作坊溝通機制是工作坊正常運轉的基礎。在開設工作坊之前,需要建立坊前-坊中-坊后-再次入坊的貫穿工作坊始終的閉環溝通機制,在充分了解學員的需求以及引導者的反饋基礎之上,形成工作坊學員服務臺賬,記錄學員的坊前基礎背景、坊間學習狀態、學習成果以及后續跟蹤。在此機制中,需要特別重視工作坊結束后的“后工作坊”階段溝通,要完善和豐富學員“后工作坊”服務,定期開展學員回訪活動,采集參與工作坊學員對工作坊的滿意程度以及改進措施,并將這些建議改進后融入下一次工作坊的設計之中,動態優化工作坊流程。
工作坊作為時代的產物,在破解當前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困境,回應人的主體需求以及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工作坊也正以其開放性、互動性、體驗性的特征逐漸融入到高校育人工作中,成為一種新的育人模式助力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