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波/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
2016年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明確將共青團干部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特別強調要注重發揮共青團、學生會組織和學生社團的作用,重視加強第二課堂建設,重視以文化人和實踐育人。隨后共青團中央、教育部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高校共青團要在學校大思政工作格局中要“敢于作為”、“勇于作為”也“當有作為”。共青團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要聚焦主職主業、圍繞學校中心工作、強化學生思想引領、發揮組織和活動育人功能。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解決三個問題“誰來做、做什么、如何做”,充分認識“有為有位、有位有為”的辨證關系,在學校大思政中主動作為,加強組織建設,提高自身素質,以“時不我待、舍我其誰”的積極心態,主動投入到學校思政格局的構建中;要理清主職主業,創新工作思路,深入思考在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培養過程中共青團的用武之地;要認清工作重點,注重工作方法,從青年中來,到青年中去,注重工作的方式方法,達到有效育人的目的。努力在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構建中發揮“生力軍”和“先鋒隊”的作用,充分體現組織的“示范性”和“先進性”。長期以來,高校共青團工作聚焦主職主業,圍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做了很多工作,打造了一批共青團工作品牌,但總體給人的感覺是零散的,沒有主線的、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游擊隊。新形勢下,高校共青團工作必須尋找質量和數量的平衡點,形式和儀式的轉變點,梳理、整合現有品牌、活動,尋找一根主線貫穿相關工作。
打鐵還需自身硬,高校共青團組織要加強自身組織建設,提高政治站位,做青年身邊的共青團,做黨信賴的后備軍,不斷提升自身育人能力,在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中“誰來做”的問題上,站穩腳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有理想,國家有前途,民族有希望”。共青團作為組織青年,依靠青年,引導青年,服務青年的群團組織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在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發揮了也發揮著重要作用。高校共青團作為學校“大思政”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廣大團員青年思想政治引領的神圣使命,這就要求廣大團干部懂政治、講政治、有原則、守底線,不說與自己身份不符的話,不做與自己身份不符的事,不忘初心跟黨走, 以實際行動回答習總書記提出的“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
學習是使人進步的唯一路徑,我們要向書本學,向實踐學,向長者前輩學,向同事朋友學,更要向廣大青年學生學。我們只有學習國家方針政策,才能很好地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優越性,我們只有學習習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才能領悟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各項工作部署的科學性,我們只有不斷學習業務理論知識,才能不斷增強為廣大青年服務的本領。榜樣就在身邊,我們要用顯微鏡看世界,不斷發現周圍群眾的長處,向廣大值得學習的同志學習,只有不斷學習才能發現自身差距和工作缺陷,才能取長補短,補齊我們自身和工作的短板。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出版的《習近平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一書,深刻闡述了新形勢下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指明了當代青年的歷史使命和成長道路。高校共青團要組織學習好,宣傳好,貫徹好。
高校共青團要結合共青團中央印發的《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普通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實行)》《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職業院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實行)》以及團中央辦公廳和全國學聯秘書處聯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學生會組織章程建設工作的通知》等相關文件和通知精神,梳理相關工作制度,做到各項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努力打造規范型共青團組織。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青年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這就要求廣大共青團干部不能墨守成規,循規蹈矩,高校共青團要不斷創新工作方式,不斷改進工作方法,不斷拓展工作渠道,更要不斷鞏固工作成果。在不違背原則的基礎上,要勇于跳出條條框框的限制,在探索中不斷突破,把創新精神貫穿工作始終,敢于大膽嘗試,勇于探索新規律、拿出新舉措、解決新問題,要有敢為天下先的膽識和氣魄,開展種類多樣,形式多變,平臺多元的校園文化活動,讓學生通過喜聞樂見的形式接受“正能量”的洗禮。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共青團組織要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真抓實干,把創新的思維與實干的精神緊密結合起來,把黨和人民賦予共青團組織的神圣使命切實行使起來,不能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要“擼起袖子加油干”,說實話,干實事,求實效。要把1+100、志愿服務、創新創業等工作落到實處,沉到基層,做到“踏石留印,抓鐵有痕”。
服務青年,是共青團改革去“四化”的目的之一,也是共青團干部從青年中來,到青年中去的真實寫照,更是高校共青團干部“以生為本”的體現。青年團干要亮身份,擔責任,勇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做好廣大青年與學校黨政的橋梁和紐帶。要充分利用“青年之聲”、“校長接待日”、“院長面對面”等平臺為廣大青年解疑惑,答問題,爭做友善型,服務型團干部,做為廣大青年學生干實事的良師益友。
共青團組織要結合組織特性和十大育人體系,聚焦主職主業,在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中找準位置,有效作為,解決高校共青團在大思政工作格局構建過程中“做什么”的問題,運用組織優勢發揮育人實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當代青年接觸優秀傳統文化洗禮和教育的機會越來越少,傳統意識逐漸淡薄,共青團需要組織開展一批次有深度、有影響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依托廣大師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推進,讓學生受教育、感興趣、懂傳承,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學生中生根發芽,并予以傳承和發揚。為培養“有文化傳承”的新時代青年而努力。
革命文化誕生于血與火的革命歲月,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書寫的紅色篇章,是對20世紀廣大中國人民救亡圖存歷史的共同記憶。革命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源頭,是中國革命勝利的文化支撐和精神標識,它承載了黨和人民對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時代訴求和革命行動,傳承和升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底蘊,是文化自信的源頭。理想信念教育是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理想信念教育,多次強調“革命理想高于天”,提出了一系列關于堅定理想信念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高校青年正值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加強愛國主義、理想信念教育對堅定青年聽黨話、跟黨走,增強四個自信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高校共青團要把“紅色革命文化”教育與學校大思政工作格局的構建有機融合,圍繞革命文化開展系列活動,弘揚和傳承革命精神,為培養“有愛國情懷”的新時代青年而努力。
高校作為法制教育的雙重主體,擁有引領和服務社會法治文化建設,促進社會法治思維培養、法治知識教育、法治理念普及、法治思想傳播、法治氛圍營造的功能,高校需要在提升法治文化建設的工作水平,實現高校在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中體現擔當和作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法治教育從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不斷增強青少年的規則意識。當代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是社會精英階層的骨干,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接班人,增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將直接影響著我國未來的法制建設,對構建社會主義文明社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有效的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是當前各高校面臨的一個新課題,為此共青團要把“紅色法制文化”教育作為必修項目融入整個活動育人架構中,從知識普及、警示教育、自我保護等方面加強青年法律觀念,為培養“有法制意識”的新時代青年而努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本禹志愿服務隊”回信中勉勵全體青年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堅持與祖國同行、為人民奉獻,以青春夢想、用實際行動為實現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共青團要引導廣大青年在奉獻和贈與中收獲溫暖、感受溫暖,用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形式,在關懷中溫暖內心,撫慰心靈。立足暖心文化建設,圍繞志愿奉獻、幫老助困、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等環節,在志愿服務、社會實踐、幫扶對接活動開展上給予師生、學校、社會多平臺多角度的奉獻與收獲,讓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在暖心的土壤里生根發芽,為培養有“大愛”情節的新時代青年而努力。
高校共青團要在高校思政工作格局中發揮作用還需要找到正確的方式方法,不斷鞏固自身地位,擴大組織覆蓋面,在育人過程中有方法、全方位、多尺度、有分寸地開展,用“五度法則”解決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構建中共青團“怎么做”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同團中央領導班子集體談話時強調,團組織要努力做廣大青年值得信賴的貼心人,深入
青年之中,傾聽青年呼聲,把青年安危冷暖掛在心上,發揮組織優勢,調動社會資源,千方百計為青年排憂解難,使團組織成為廣大青年遇到困難時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力量。高校共青團在學校里即使學生管理部門更是學生服務部門,我們要避免門難進、事難辦的局面,主動走進、走近學生,真誠關心有困難的同學,讓同學們感受到組織的“溫度”,圍繞在共青團的周圍“取暖”。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同團中央領導班子集體談話時強調,共青團要采取青年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形式,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青年,用歷史的眼光啟示青年,用偉大的目標感召青年,用光明的未來激勵青年,使他們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不斷增進對黨的信賴、信念、信心。高校共青團在活動育人過程中,要精心設計,從促動學生心底最柔軟的地方著手,通過環節設計有“深度”地開展教育活動,達到預期目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共青團要結合學校實際,堅持立德樹人,從“上下、內外、深淺、首尾”等多個維度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以不同的視角對待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拓展思政育人的工作“維度”。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同團中央領導班子集體談話時強調,擴大有效覆蓋面,實質上是團的工作如何延伸的問題。有效覆蓋面不僅要看到有形的對象,而且要看到無形的對象。這就要求高校共青團工作過程中要解決絕大多少和關鍵少數的問題,既要關注關鍵少數更要關注絕大多數,所以我們要通過網絡直播等形式擴大教育的廣度,讓更多的學生受教育,擴大思政工作的“廣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團結廣大青年,一定要堅持以青年為本,著力增進對青年的感情。高校共青團在育人過程中對于后進青年的幫助教育初衷是好的,但我們在工作的過程中還要把握好尺度的問題,既要幫助學生、教育學生又不能讓學生心理受到傷害,這就需要我們注意批評的方法和尺度。
黨十九大的勝利召開,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工作報告中充分肯定了當代青年的社會地位,賦予當代青年社會責任,并對當代青年寄予厚望,高校共青團作為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要勇擔大任,敢于作為,努力引導青年“立大志、求大成”,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爭當中堅力量,在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構建中發揮積極作用。新形勢下高校共青團要堅持黨的領導,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主職主業、圍繞學校中心工作、強化學生思想引領、發揮組織和活動育人功能,充分發揮高校共青團育人作用,主動在“大思政”格局中擔負起政治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