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師范大學相城實驗幼兒園
告狀行為在幼兒的交往中是一種常見的行為,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告狀行為的發生率比較高,尤其在中班年齡階段,這個階段的幼兒是社會交往能力非常旺盛的時期,根據楊翠美的研究結果認為,告狀行為是“幼兒在他們自己認為受到同伴的侵犯或者發現同伴的某種行為與幼兒園的集體規則、教師的某項要求不符合的時候,向教師發起的一種互動行為。
采用事件取樣方法。
根據本次研究的內容主要是針對幼兒的告狀行為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的發生的情況,研究者主要關注的是事件本身,因此,在選取取樣方法的時候,選擇了事件取樣法。事件取樣法是以選定的行為或事件的發生為取樣標準,從而進行觀察記錄的一種方法。事件取樣法實在自然情境中,等待所要觀察的行為出現,當行為出現后立即將行為記錄下來。
(1)介定告狀行為的構成要素:從人際關系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告狀行為就是當兩個人發生矛盾沖突,而不能自行解決的時候,通過借助第三方具有權威地位的干預來化解矛盾的一種特有的人際行為。
(2)幼兒告狀行為的流程結構:幼兒告狀行為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所以我們要深究各個要素存在的聯系。如下所示:
“原告”幼兒——仲裁人——“被告”幼兒
整個告狀流程是:原告幼兒發現被告幼兒的不恰當行為,向仲裁人教師來控告被告幼兒的錯誤行為,仲裁人接收到這種信息以后,對原告發生意圖和發生場景進行判斷,作出反饋行為。
(3)正式觀察:本研究觀察實踐為三個月,經過50個小時的觀察,即每天上午0.5小時,下午0.5小時,每周5天一共5小時,經過10周的觀察所獲得的觀察資料。
(1)不同性別告狀情況的比較,經過統計數據分析,中班男生告狀的次數和女生告狀的次數基本持平。全班人數23人,其中男生告狀次數123次,女生告狀次數108次。
(2)幼兒告狀行為發生的場景劃分。筆者把所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劃分為以下幾個時間段:晨間來園活動,區域活動,集體教學活動,生活活動,過渡環節,戶外活動。
①晨間活動:這一環節都是以安靜游戲為主,由于同伴少,所以幼兒間的互動也不多。
②區域活動:主要指上午和下午的大塊的自主游戲時間,這個時間段幼兒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活動區域,主要包括:娃娃家,地面建構區,桌面建構區,科學區,數學區等幾個主要的區域。
③集體教學活動:主要指教師有目的地組織幼兒教授知識或傳授技能的集體或小組活動。
④生活活動:主要是兩餐一點,午睡,盥洗等幼兒一日必須的生活環節
⑤過渡環節:主要指一個活動結束后到下一個活動開始前這段時間進行的活動。這段時間是幼兒自由支配的時間,包括觀察植物角,相互之間聊天,玩手偶等等,沒有具體的活動內容指向。
⑥戶外活動是指在室外進行的活動,包括戶外體鍛,戶外游戲,娛樂活動,戶外主題活動等等。
整個一日流程中,發生告狀行為最多的環節是區域活動,其次是戶外活動,這兩個時間段是幼兒自由活動和互動最頻繁的時期,因此幼兒有充分的機會發生互動,告狀的行為也隨之產生,生活活動和集體教學環節相對較少,分別是11.6%和10.9%,生活活動的告狀主要發生在盥洗環節和用餐環節,集體教學環節由于是教師主導的環節,在這個環節中發生矛盾的幾率比較低,一般常見的情況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兒影響他人傾聽或者活動的情況。
(3)幼兒告狀行為的原因機劃分。幼兒告狀行為產生的原因根據數據的統計結果的多少,依次是:被別人攻擊,明辨是非,維護規則,關心同伴,缺乏交往技巧,表現自己,惡人先告狀,報復。
“被別人攻擊”,“明辨是非”和“維護規則”是中班幼兒最主要的告狀原因,三項總共占比到81.7%,關心同伴和缺乏交往技巧雖然占比是5.3%和4.2%,但是很明顯的顯示出中班幼兒的交往特點,關心同伴主要體現在為同伴打抱不平,缺乏交往技巧往往是幼兒不知道用什么方式為自己爭取利益而向教師尋求幫助。
隨著3個月的觀察,筆者發現幼兒告狀行為有逐漸減少的趨勢,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因為觀察的幼兒園是新園,幼兒相互之間都不熟悉,因此發生矛盾之后更多的向老師尋求幫助,隨著幼兒之間逐漸熟悉,告狀行為逐漸減少,幼兒能夠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
(2)教師對待幼兒告狀態度的變化也是告狀行為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剛入園的幼兒告狀以后教師多會進行處理和解決,但是隨著幼兒之間的熟悉度建立,教師逐漸退出并弱化解決矛盾的這個角色,更多的鼓勵幼兒自己解決問題。
(3)幼兒的交往技能逐漸提高,如謙讓,合作,分享等,因此,在教師的幫助和強調下,幼兒的交往技能也逐漸有了發展,這樣糾紛和矛盾也隨之減少了。
(1) 區域活動和戶外活動是幼兒發生告狀行為的高發時間,在這幾個時間中,幼兒相互之間的互動是最多的,教師在這兩個時間段要多加強巡視的范圍和次數,關注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在游戲活動結束的時候組織幼兒觀看視頻或照片并討論,讓幼兒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大家共同遵守,這樣也可以在接下來的活動中降低告狀行為的發生。
(2) 幼兒告狀原因分析及解決措施?!懊鞅媸欠恰焙汀熬S護規則”是中班年齡段幼兒的典型特征。本次的研究是中班的第二學期,幼兒都在5-6歲這個年齡段,在這個階段,兒童變得比較遵守規則,相信規則是不可替代的,并且能夠列出所有知道的權威形象(家長,老師)。他們認為判斷一個人的行為“對”和“錯”是基于遵守規則或者后果的嚴重性。這個階段也成為“道德他律階段”。
中班幼兒告狀行為的分析研究還有不少是值得我們去深思的,在接下來的觀察中,筆者將總結相關經驗,搜集更多的數據,持續進行觀察,更多的了解并關注這個時期幼兒的社會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