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大學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質量高低直接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進程和教育效果,其中包括校園環境、虛擬環境、制度環境和人際環境等。人際環境作為其環境之一,優化校園的人際環境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舉措[1]。人本身就是最活躍的因素,也促使人際環境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和突變性,建設良好的人際環境可以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順利開展保駕護航,而惡略的人際環境卻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絆腳石。“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的解釋為革命的實踐。”[2]建設更加科學的、可持續的、有效的人際環境,可以從黨政干部與學生的人際關系、輔導員與學生的人際關系、思政課教師與學生的人際關系、青年教師與學生的人際關系和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思考。
黨政干部是整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領導核心,具有總體規劃、協調、領導和管理等職責,處理好與學生的人際關系可以幫助人際環境的建設工作。首先,多建立與學生的聯系。互聯網技術發展日益成熟,要充分發揮網絡的重要作用。黨政干部可以通過網絡手段與學生加強聯系,微信、QQ、電子郵件等聊天工具突破了黨政干部和學生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其次,關心學生的生活,大學生的身份來之不易,經歷了十二年左右時間的學習,又經歷各種大大小小的考試才能進入大學進行更高層次的教育,對生活會有迷茫、沖動、不知所措等,加上年齡的因素,多種情感交織其中,黨政干部對學生生活的關心,可以增強大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熱愛,更加主動的、有條理的進行大學的生活。最后,關心學生的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黨政干部對學生學習的關心和教導,可以有效的督促學生的成績提高,幫助學生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目標、原則等。推進人際環境的發展建設,黨政干部也需要推動與學生的人際關系建設。
“高校輔導員、班主任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3]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占有較大分量,建設好輔導員與學生的人際關系是建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際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輔導員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者和承擔者,在日常生活中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潛入力,是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進行的,也是最容易讓大學生不自覺接受的,輔導員在生活中學習上提供的各種幫助,為輔導員走進學生的內心創造了更多的機會和可能性,輔導員和學生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惟妙惟肖,不僅是師生情分,還有朋友之誼,也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打通了許多難關。建設好輔導員與學生人際關系在于日常,在于細節。首先,在日常生活中盡可能的為學生提供各種幫助,解決問題履行好自己的責任,行使好自己的權力,保障好學習任務、班級活動等順利進行,其次,要建立與學生的正常的關系,與學生親密是很必要的,但不能與學生產生錯誤的關系,與學生交朋友但是不能忘記自己的身份,不能讓學生指導輔導員,左右輔導員的工作、思想等,最后,輔導員要建立權威性、領導性,輔導員輔導學生,要管得住,管的嚴,管的勤,管的到位,不是什么都要去管理去領導,而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去輔導學生的生活和學習。
“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4]思政課是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要保衛好這個主陣地,謹防各種錯誤思想的侵蝕與滲透,腐朽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和信念;要利用好這個主陣地,不能只打雷不下雨,做無用功,丟失思政課這個主陣地的后果是不堪設想的,也是萬萬不能的。思政課教師是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負責人,與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不僅可以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也使其節省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5]思政課教師與大學生建立良性互動,一要看思政課教師自身,二要看課堂。首先,對于思政課教師自身建設,增強其自身的專業能力,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要全面理解,深入學習,不斷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時代元素,發揚與時俱進精神,做到真信、真學、真用思想政治教育;增強其自身的素質能力,思政課教師是教師群體的一員,全面發展自身的素質,對于思政教師人格魅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人格魅力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可以吸引學生對教師本身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感,也能增強對思政學習的興趣。其次,建設好課堂,課下做好備課,設計好課堂內容,課上營造靈活新穎愉快的課堂氛圍,采取積極的教學方法,增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課下多與學生進行交流,鞏固知識和能力。
其他青年教師教授的其他課程,也是建設人際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知識是相互貫通、相互融合的,而不是相互排斥、不可共存的,青年教師教授的其他課程可以更加全面的培養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構建更加全面的知識體系,增強學生對自身、對學習、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心。學科體系的建設經歷長期的發展,越來越完善,越來越科學,青年教師需要挖掘學科的價值,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融入到教學中、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滲透性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學生群體,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生活和學習等。青年教師如果與學生不能產生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會影響本學科的教學,也會引起學生對學習或者生活的不積極,加劇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觸感,建設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人際環境,青年教師也是責無旁貸。
同學之間的交往是最密切的,同學之間朝夕相處,一個人的行為、思想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其他同學,也會受到其他同學的影響。在宿舍中,在課堂上,在各種文體娛樂活動中,都是可能發生影響的地方。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建設具有自發性,很難找到一個成文的法律、規章制度或者政策文件等,規定同學之間應該如何交往、建設人際關系,更多的是依賴于道德、性格、興趣愛好等,但是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卻深刻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人際環境的建設。“基于新媒體而進行的人際交往過程,其交流雙方均會采用未知的符號代替真實的身份,因而使得人際交往極具虛擬化。”[6]網絡的應用也造成了同學之間的虛擬化交往。在同學的日常生活與學習中,要與同學形成良好的健康的友誼,及時有效的解決之間發生的矛盾,避免矛盾的升級,為思想政治教育人際環境提供有益幫助。
自1984年成立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到現在的發展,已經走過七十年的風雨艱辛路,有過挫折,受過沖擊,也有過長足的發展繁榮,人際環境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可輕視的,加強黨政干部隊伍、思政課教師、輔導員、青年教師與學生的人際關系以及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可以更好的為人際環境的建設保駕護航,增強其可靠性、可操作性。人際環境的良好建設,與校園環境、虛擬環境、制度環境等有機協調和配合,共同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建設增強了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