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瑋/江蘇商貿職業學院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注重人的發展,孔子認為教育是立國之本,主張仁義禮智信的道德準則,其目標在于培養民族精神,塑造人的思想道德修養,并推動人的全面發展,這與以核心素養為基礎的當代教育有著同樣的價值追求。儒家先哲所倡導的“因材施教”、“有教無類”、“言傳身教”等教育方式,在兩千多年后的今天依舊被繼承與發展,其中,個性化教育、分層教學就是重要體現。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國教育思想體系的基礎內容,也是我國推動教育現代化發展的不竭動力。知古可以鑒今,我們應當深刻把握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精髓,探索其與當代教育理念的契合點,使其在當代得到繼承與發展,并進一步推動教育改革。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以“仁”為核心的教育思想,并提倡“有教無類”,堅持以培養能將正道發揚光大、并致力于投身于此的“士”、“君子”為教育目的。同時,對其提出智、仁、勇的要求。《論語》中“子路問成人”一篇中,孔子對子路所提出的怎樣才算完人的問題做出了回答。在孔子看來,具備智慧、廉潔、勇敢等品質,并有才藝、懂禮樂的人,才算得上完人。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孔子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內外兼修的、全面發展的人,這與當代教育理念高度契合。孟子對孔子的教育思想做了進一步的延伸,他提出了“性善論”,主張“士”的自覺意識,堅持以培養“明人倫”的君子為教育目標,重視對道德意志的鍛煉,并強調人應當有遠大的理想。荀子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孟子的觀點有所分歧,但是兩者的教育目標是相同的,都將培養“君子”作為教育目標。總的來看,儒家教育思想注重道德品格的培養,并重視德與才的兼備。
孔子為了發揮禮樂儀文對人的教化作用,所確定的教育內容是“六藝”,這里指的是《易經》《尚書》《詩經》《周禮》《樂經》《春秋》,而非西周的禮、樂、射、御、書、數。“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道德教育、文化知識、實踐技巧的培養,構成了孔子教育的全部內容?!叭省?、“禮”是孔子對于理想人格的規定,前者指內在精神,后者指外在行為。我們可以看出,在孔子的教育中德與智是一體的,而對于內在的培養也需要與外在培養相結合。另外,孟子則重視艱苦環境對人的影響,他認為應當人應當經歷刻苦磨煉與嚴峻考驗方可形成好的道德品質。除了孔子之外,荀子也強調樂對人的教化。《荀子·樂論》中記載著荀子對于樂的認識,他認為,樂是快樂,是人的情感不可缺少的,所以人不能沒有樂。
在長時間的教育實踐中,儒家先哲總結了系列教育原則。具體如下:其一,德智統一,將道德教育與才智教育相結合,孔子對教育內容的安排就充分體現了這一原則。比如,六藝就兼具了對君子才智與道德的培養。六藝中,《周禮》是對日常禮儀的規范,對“禮”精神實質的表現;《詩經》的教育目的在于陶冶人的情操;《尚書》《春秋》主要是引導人學習歷史,了解儒家之道;《樂經》涉及到詩、歌、曲等諸多內容,強調藝術教育與道德教育并舉。其二,教學相長,作為師的一方將教與學相結合,在教的過程中學習。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原則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從原本老師的單方的教與學轉變為師生的雙向促進。從《論語》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常將學生放在與自己同等的地位,并樂意接受其批評。這種教學態度放在當代也毫不過時,有利于學生思考能力的發展以及主觀能動性的強化。其三,知行并重,將知與行相結合,以知作為行的基礎,并以行來深化知?!墩撜Z》中的子路篇、里仁篇、公冶長篇、憲問篇,均通過孔子及其弟子的對話來表現了孔子對知行關系的主張。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反對空洞說教,從不對弟子的問題進行理論性的解釋,而是用具體的實踐來引導學生體會“仁”、“禮”,這對于當代思政教育有著重要啟示。
儒家最為有名的教育方法就是因材施教,我們今天仍然在沿用這一方法。所謂因材施教,就是根據學生在德行、知識、才能等諸多方面的不同來實施針對性的教育,既顧及其本身特點,又推動其思維發展。因材施教是孔子的主張,他對于這一方法的落實尤為突出。例如,顏回、子貢、司馬牛問“仁”,孔子給予了不同的回復。顏回此人,為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孔子以“克己復禮”回復,顏回一聽便心領神會。子貢有志,但奈何不知從何做起,孔子便教他從自身做起。司馬牛多言浮躁,孔子便通過對仁的解釋來告誡其改正缺點。另外,儒家也提倡身教示范。孔子對于身教的闡述,主要體現在統治者治國層面,而荀子則將其下降到師長教學層面,并對其身教示范作用給予了肯定。顏淵曾說“夫子循循善誘人”,孟子也提出“不可操之而過急”“順應自然,順應天性”。除此之外,儒家也重視學與思的結合??鬃釉疲骸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孟子提倡“反省內求”,他更加強調“思”,而荀子則相反,更加注重“學”。雖然各位先哲在學、思地位的認識上存在差異,但均特別推崇學與思的結合,不僅僅對學生有要求,對教師自身也提出了“以身作則”“無私無隱”“循循善誘”等要求。
道德是先秦儒家教育內容的核心,儒家先哲都重視對人的道德的培養。從宏觀角度看當代教育發展,我們可以發現盡管在“立德樹人”的背景下德育成為教師的主要任務,但道德教育是缺失的,這主要表現在學生的道德行為上。如:有的學生在網絡中公開發布侮辱、毆打女性同學的信息,并以校園霸凌為榮;有的學生不樂意接受教師的建議,并對教師惡言相向等。我們應當以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為鑒,對道德教育予以高度重視,借助大數據技術掌握學生的道德行為信息,對學生開展針對性的道德教育,以端正其不良道德行為,促進其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
先秦儒家最開始講教育,是從國家治理的宏觀層面來講的。儒家先哲希望通過統治者的身教示范來引導臣民效仿,并推動國家的發展,同時以培養能將正道弘揚光大、并致力于投身于此的“士”、“君子”為教育目標。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形成“天下為公”的思想。通過對當代學生行為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更多學生傾向于利己主義,而缺乏集體精神與愛國精神。例如,某許姓留學生公然發布侮辱國家、貶低群眾無私奉獻行為的不良言論。我們應當以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為鑒,以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學生的愛國精神,鼓勵學生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的事業當中。
儒家先哲主張因材施教,根據受教育者的不同特點對其進行針對性的教育。例如上文中孔子對學生問“仁”的不同回答,就是因材施教的重要體現。在當代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大多教師習慣于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方法,成績優異者難以得到發展,而學困生則在學習上表現出更多的困難。教育界的學者們對分層教學進行了深入研究,但其在現實中的應用卻存在諸多困難。我們應當以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為鑒,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充分利用教育大數據的學習分析功能,深入分析每個學生的學習行為,并為其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從而實現因材施教。
對于學與思的地位,不同先哲有不同的看法,但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亦或是荀子,都特別注重學與思的結合。當代大多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不懂得反思自己思想、態度、行為等方面的錯誤,一旦出現問題,歸因于外界環境,而不是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以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為鑒,注重學與思的結合,在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同時,推動其進行自我反思,從而使其形成高尚的品德與良好的行為習慣。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是我國教育思想體系的基礎內容,在兩千多年后的今天,它仍然具有借鑒與應用價值。我們應當吸收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精髓,并以此為鑒對當代教育思想、理論以及方法等進行完善,以培養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有道德、有才能、有智慧、有追求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