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玲/無錫外國語學校
小鄭同學是我五年級的一位學生,她善于畫一些多變的卡通人物形象,同學們都非常喜愛她的作品,我也非常喜愛。但一學期過去了,我慢慢發現小鄭在描繪其他物像時也都是采用同樣的概括性線條。隨后我又發現小鄭同學的寫生植物線條也變得非常“概括”。植物外輪廓線條的豐富變化,她捕捉不到,這時就引發了我的思考,如何讓學生在寫生過程中去體會和感知線條的豐富變化以及感受大自然中的美呢?于是我做了以下嘗試。
剛開始接觸植物寫生課時,我立刻回想起自己在學畫畫時的方法步驟。我將這些方法步驟編寫到我的教學設計當中,認為這是一個順理成章的“拿來”。但不久我就發現了問題,孩子們的作品中用線都特別的嚴謹,線條流暢卻沒有孩子自己個性與情感的流露。
于是我翻閱了書籍,最后吳立文老師編著的《喚醒與表達——基于兒童視知覺體驗的線性寫生》中有一段話點醒了我,[1]“視知覺是一種認識的方式。在美術學科范疇中,當人們面對觀察物象時,通過與物象的共情去感受分析捕捉物象形式構成上的張力感,并通過恰當的美術語言加以解釋、體現并釋放畫者的情緒,并讓觀者得以共情。這種教學觀的不斷強化和延伸可讓學生獲得符合自己風格的各種物象的視覺圖式。”這段話中有這樣幾個關鍵詞“共情”、 “恰當的美術語言”、“形式構成上的張力感”、“自己風格”。于是我開始思考怎樣才能使學生將自己個性化的情感賦予到大自然的植物中去,并且使用“恰當的美術語言”使畫面產生形式構成上的張力感,從而激發學生去思考在自己的作品中如何展現自己的個性,帶入自己的情感?與其他同學畫的不一樣。一開始的教學設計中組織學生觀察的都是同一種花(百麗菊),有的學生喜歡,有的學生不喜歡。據觀察一個班中,女生喜歡百麗菊的比例要比男生高出10%。這就能看出不喜歡百麗菊的孩子很難產生個性化情感的主動性,個性化的情感在一開始就戛然而止了。所以在我們后面的教學設計中做了調整,將原來統一觀察百麗菊變成同學們觀察自己最喜歡的一盆盆栽。這樣的寫生對象不僅是孩子們熟悉的,觀察比較多,而且對它存在一種個性化的情感,便于學生進行主觀選擇和可持續性的觀察與表現。一盆盆栽放在自己的面前,不著急馬上動手。我讓學生先仔細觀察,平時我們都是用眼睛一種感官去觀察,今天我們試試用多種感官來觀察這盆盆栽:先用眼睛去尋找你想捕捉的形,用手指比劃出大致的形,緊接著用手去摸一摸植物的表面感受一下植物的質感(仙人掌在此略過),接下來用耳朵去聽一聽,最后用鼻子去聞一聞,聞到了怎樣的味道?沒想到的是孩子們給了我很多有趣的回答,把他們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到了自己面前的盆栽上來。
之前我們的寫生課堂教學總是圍繞客觀寫生,像“照片式”的再現對象。而現如今在這樣一個美育新時代的環境下,我們的方向也有所改變,從原來的“客觀寫生”進而轉向“主觀寫生”。也就是說沒有以前那么注重技術能力和你的造型能力了,轉而更加關注畫面中的形式構成,比如節奏韻律、對比均衡、黑白層次……
感受盆栽植物的大體形。可用眼睛瞇起來看整體,大致概括成一個什么形狀,然后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形開始描繪,原先描繪植物對象我會讓學生使用統一的木頭鉛筆,孩子在B到8B之間進行選擇。雖然B到8B的木頭鉛筆在軟硬度上有所區分,但描繪出的線條變化不大容易被學生所察覺到就比較難體會到線條之間相互融合之美。而且用木頭鉛筆畫出來的線條形式單一,所以我將木頭鉛筆換成了現代毛筆也就是軟毛筆。讓學生更好的去體會線條的輕重、頓挫、緩急……
學生帶來的盆栽基本結構大都是枝、葉、花,正好引導學生體會粗糙的樹干與花和葉子的鮮嫩對比,盡可能的用線去表達去描繪,從而培養學生在生活中觀察美和發現美能力。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多角度去觀察盆栽:從上往下、從左往右、從前往后,選取一個自己最喜歡的角度去描繪。鼓勵兒童大膽用線,可以寫實和盆栽植物靠近也可以用意向性的符號來表現。注意外輪廓線條的長短、粗細、寬窄的變化,進而轉向枝條表面的肌理變化。花葉之間的前后穿插,力求表現出自己對物象的理解。作品中的線條較之前豐富了些。
繼而我又單獨設計了“動物的毛發”這一課,讓學生寫生自己喜歡動物照片。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體會線的力度與粗細的變化,讓學生印象更加深刻。因為現代毛筆的特性,用筆尖能畫出細線條,如果你用一定力度按壓,你畫出來的線條又會變粗,在描繪動物毛發時孩子們的視覺是相對單純的集中在毛發的粗細變化上,練習多了孩子們自然就會體會到提按的力度變化,線條變得自由活潑起來不再那么拘謹嚴肅。
點線面和黑白灰是相對抽象的概念,學生很難一下子運用到自己的寫生作品中,就拿點線面先來舉例:由于寫生對象是學生們自己挑選的,有一部分學生挑選了表面較為光滑的植物而且植物的形式也很單調,不容易去捕捉植物對象身上的點線面。以下這位同學,她選擇的盆栽是吊蘭,都是細而長的葉片,葉片水分充足不太容易看到葉脈,她又想畫的和別人不一樣。這時我給了她一些建議:把葉頭的地方用剪刀修剪一下,放置一段時間然后再來動筆描繪。接著她在下一節課把修理好的吊蘭帶來了課堂,因為已經修剪過一段時間,修剪過的地方有些微微發黃和枯味,再加上這幾天她沒有給吊蘭澆水,吊蘭葉片有些失去水分,葉片上的葉脈更加清晰。我引導她重點觀察葉片上的肌理注意前后的穿插關系,前后的葉子要有所區別。于是她很快開始動筆描繪,慢慢找尋植物身上本來的“線感”。慢慢的她的畫面中出現了疏密長短的線條并且前后穿插有趣。所以在選擇植物寫生對象時,一般規律都是先從“復雜”再到“簡單”。[1]“復雜”是說植物本身就有豐富的線條可尋,“簡單”是說線條雖然少但外形把握要求高的物體。這樣就能把點線面的抽象感降低,學生多次訓練尋找形成一定的量的積累,學生再碰到“簡單”對象時也能游刃有余的表現出來。現在所教的都是六年級的孩子,他們在完成點線面的線描作品后總是不太滿意,覺得掛在墻上視覺效果相對偏弱,于是我讓孩子們在自己的畫面中加入黑白灰的對比,突出重點,加強與取舍。
幾節寫生課下來,我發現每個班級孩子的情緒穩定性都不一。上一節如果是體育課或是活動課,孩子們很難一下子將自己情緒安撫下來,有些孩子運動過后特別的躁動。于是孩子們在進入美術教室之前就預先播放舒緩輕柔的音樂,孩子們在感受美妙音樂的同時慢慢的將自己的情緒調整過來。這時不同的學生在畫面上畫的同是曲線但他們所表達的情緒也是不一樣的,這里就存著個體情緒的差異性,有的學生可能剛被老師表揚內心充滿了喜悅,有的學生可能剛和同學發生了爭吵內心很郁悶。這時不必去打擾他們,讓他們盡情的陶醉在輕松自在的氛圍里,用畫筆大膽的去表現吧!
本文從4個方面:教學觀念的轉變、媒材的轉變、點線面和黑白灰的運用、孩子們的情緒性,分別記錄了自己在課堂嘗試過程中所總結的一些現象。雖然還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但和之前第一課的植物寫生相比,學生們的個性化線條在慢慢的滲透到自己的畫面中,形式上的繪畫語言也變得越變越豐富,我相信同學們經過一段時間量的積累,他們也會發自內心的去和植物共情,從小就養成熱愛自己身邊的植物,知道關心和愛護它的習慣。那學生在長大成人后他更容易學會去照顧身邊的親人和朋友,關心他們愛護他們,最后也會成為一名無論走到哪里心中都有祖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