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維飛 楊興勇 /.成都航空職業(yè)技術學院;.聊城職業(yè)技術學院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國家安全是安邦定國的重要基石,維護國家安全是全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隨著全球化、網絡化、信息化的深入發(fā)展,我國的國家安全在總體和平的環(huán)境下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西方國家通過各種途徑強化對我國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傳統(tǒng)和非傳統(tǒng)兩類安全隱患對我國的國家安全形成了巨大的威脅,為此十八大以來,我國將國家安全問題上升到了國家戰(zhàn)略高度,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戰(zhàn)略決策部署,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確定國家安全教育日。正如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的,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是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
國家安全意識是人們對于國家、民族生存與發(fā)展的強烈責任感以及自覺獻身和維護國家權益的強烈義務感,是一種精神力量的集中體現。《國家職業(yè)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指出:“職業(yè)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隨著我國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產業(yè)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各行各業(yè)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職業(yè)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高職學生是國家安全意識教育的主要承載者之一,將國家安全意識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之中,培養(yǎng)高職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增強高職學生的總體國家安全觀念已日益成為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任務。
筆者從基本情況、情感態(tài)度和認知、意識和行為動力三個維度編制調查問卷,對川內6所高職院校不同專業(yè)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fā)放問卷共計2000 份,回收2000 份,其中有效問卷為1955 份,有效率97.8%。調查結果顯示四川省高職學生在國家安全意識方面存在問題如下:
在“你了解我國國家安全法嗎?”一題中,僅有15.7%的學生很了解對文件很熟悉,大概了解的學生占56.73%,26.85%的學生對我國國家安全法不了解。問卷中設置有“你上網關注最多的是”一題,27.98% 的學生選擇娛樂新聞,37.75% 的學生選擇政治新聞,19.44% 的學生選擇軍事新聞,9.82% 的學生選擇體育新聞,還有5.01% 的學生從不看新聞。盡管在這一題中選擇關注政治新聞的人數最多,但在“你對于時政類新聞的態(tài)度”一題的回答中僅有34.68% 的學生能夠將新聞和自身、國家聯系起來,更多的學生僅僅是關注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或簡單瀏覽或看其他內容時順帶看看標題。通過調查數據可以看出,部分高職學生對我國國家安全法不了解、不清楚甚至于根本沒聽說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關注時事政治,但從程度上看僅限于偶爾,這反映出部分高職學生在國家安全意識方面確實存在淡薄或弱化的問題。
為了解高職學生對國家安全意識的認知程度,筆者在問卷中設置“你認為國家安全包括哪些?”一題。總體國家安全觀涉及的十一個方面,學生選擇最多的是經濟安全,其次政治安全,再次是軍事安全,所占問卷總數百分比為96.52%、95.35%、91.87%。生態(tài)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排在后三位。筆者通過訪談發(fā)現高職學生往往將國家安全等同于“軍事安全”,當然這里的“軍事安全”是涵蓋了“領土和主權”概念的“軍事安全”。調查顯示,高職學生國家安全認知水平較低、國家安全意識陳舊。許多高職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仍停留在傳統(tǒng)的國家安全觀念上,對我國在科技安全、生態(tài)安全、資源安全等領域面臨的挑戰(zhàn)認識不清晰、不全面,不清楚、不了解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相關內容。問卷中設置有“你是否了解總體國家安全觀”一題,僅有17.34%的學生選擇了“知道,對內容十分清楚”,42.15%的學生聽說過總體國家安全觀,但不清楚具體內容,5.88%的學生從來沒聽說過總體國家安全觀。
為了解高職學生國家安全意識形成過程中的影響因素,筆者在問卷中設置了“你認為對于培養(yǎng)我國公民國家安全意識,哪種教育方式最有效”和“你通常通過什么途徑了解國家安全知識”兩題。對于第一題的回答34.22%的學生選擇學校教育,34.02%選擇社會教育,31.76%的學生選擇社會教育。對于第二題的回答,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了解國家安全知識的學生占65.98%。
也有相當多的學生通過社會媒體了解國家安全知識,87.93%的學生通過手機、電腦了解,60.1%的學生通過收看收聽電視、廣播了解,49.21%的學生通過閱讀報紙、雜志了解。41.94%的學生通過與身邊人的談論獲知國家安全知識。可見,學校教育在高職學生國家安全意識形成過程中發(fā)揮的非常大,思想政治理論課已成為高職學生國家安全意識培育的主渠道。
為了解高職學生維護國家安全的行動力,筆者在問卷中設有“‘維護國家安全是軍人和國家安全機關的事,和我們普通公民關系不大。’您對此是否認同”和 “在瀏覽、轉發(fā)、發(fā)布信息時,您是否會考慮對國家安全造成的影響”兩題。對于第一題,25.06%的學生選擇“非常認同”,8.39%的學生選擇“比較認同”,12.48%的學生選擇“不太認同”,54.07%的學生選擇“不認同”。對于第二題,80.82%的學生選擇“時時考慮”,16.57% 的學生選擇“個體影響力有限,偶爾考慮”,1.59%的學生選擇“純屬個人行為,與國家安全無關,不考慮”,1.02%的學生選擇“沒有想過”。可見,盡管大部分學生知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但當需要落實到行動上時,還是有一部分學生將維護國家安全看成是政府、軍隊的事情,意識不到自己在維護國家安全方面應該承擔的責任,對危害國家安全的言行要么茫然不知,要么視而不見,面對敵對勢力的誘騙、威脅無法采取有效的措施給予正確應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高職院校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包括《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三門課程,是對學生進行國家安全意識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但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高職院校所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未能緊密結合瞬息萬變的國際趨勢,沒有非常全面的涉及到國家安全意識的內容,課程內容未能進行及時更新,較為陳舊,知識的滯后現象嚴重,課堂授課效果不佳,在學生國家安全意識的培養(yǎng)方面收效有限。問卷中設有“你所上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否包含有國家安全方面的知識內容 ”一題,僅有59.74%的學生選擇了“把國家安全知識作為重要內容講授”,四成以上的學生認為思政課中包含部分、包含極少甚至于不包含國家安全知識的內容。
為實現“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的目標,教育部于2018年全面修訂了高校思政課教材,將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本輪教材修訂的主要目的。總體國家安全觀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即“十四個堅持”中的重要內容,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重要構成部分。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的思政課真正實現與時事政治形勢的相互滲透,將與國家安全相關的內容自覺的穿插進課堂教學中,在課堂上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借助新媒體時代下先進的網絡平臺最大限度的拓寬思政課課堂的教學范圍,促進課程內容與時俱進,給學生提供豐富、多維的國家安全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國家安全意識教育的實效性。
豐富的授課形式對課堂有效性的提升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調查顯示,高職學生的動手能力強,思維活躍,對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運用能力較強,87.93%的學生通過手機、電腦了解國家安全的相關知識,對理論性較強、授課形式以說教為主的課程較為反感。
這就要求在國家安全意識培養(yǎng)中,首先,教師應通過調查深入的了解學生在國家安全問題上存在的需求、興趣、困惑,充分挖掘網絡新媒體的教育資源,豐富課堂授課所蘊含的知識量,改進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將問題研討、情景模擬、小組學習等教學方法結合視頻、音頻等多媒體手段合理的運用到課堂教學之中,強化國家安全教育的說服力、感染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在幫助學生獲取國家安全的基本觀點、政策主張、法律要求等基礎知識的同時引發(fā)學生對國家安全問題的思考,廓清敵對勢力的話語迷霧,揭穿其“美麗謊言”,增強學生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感、使命感。其次,將國家安全意識的培養(yǎng)工作延伸至課外,選擇學生關注的國內國際熱點、焦點話題結合國家安全方面的相關內容利用“兩微一端”等新媒體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推送,主動占領新媒體陣地。最后,從課程總學時中劃撥一部分課時指導學生開展思想政治實踐,例如就國家安全領域存在的具體問題或周圍人群的國家安全意識情況指導學生開展社會調查、開展志愿者服務宣傳總體國家安全觀、組織學生參觀國防教育基地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最大限度的拓展學生國家安全意識教育的渠道。
校園文化規(guī)范著學校組織內所有成員的行為舉止。立足學校實際構建的校園文化具有鮮明的價值傾向性,對學校組織內所有成員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國家相關文件要求校園文化建設要實現社會主義特征、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融合。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人們對故土家鄉(xiāng)、民族和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的集合。因此高職院校在開展學生國家安全意識培養(yǎng)工作的過程中要將構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校園文化作為重要抓手,一方面通過校園廣播、校園網、校報、宣傳欄、黨團組織、社團組織等開展各種活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精神教育,將愛國主義精神根植于每一名學生的心底。 另一方面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主戰(zhàn)場、主渠道的作用,鼓勵教師將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比例進行適當提升,通過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高職院校通過學校宣傳和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構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校園文化,營造國家安全意識教育環(huán)境,為學生國家安全意識的培養(yǎng)助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fā)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高職院校思政教師隊伍的建設情況直接關系到國家安全意識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所取得的效果如何。因此,高職院校應高度重視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思政教師的潛力。將專家專題講座與自我學習結合起來,培養(yǎng)思政教師國家安全方面的專業(yè)能力。通過科研活動充分挖掘思政教師的理論潛力,使思政教師國家安全方面的專業(yè)能力得以內化、升華,為學生國家安全意識的培養(yǎng)奠定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要強化思政教師的師資培育,加強聘用環(huán)節(jié)考察,把好進口關,做好國家安全教育人才儲備工作;創(chuàng)造機會加強思政教師的在職進修、培訓,實現思政教師進修、培訓與專業(yè)教師機會的均等化,做到思政教師全員培訓,不斷提升思政教師的理論素養(yǎng),努力打造一支老中青比例協調,素質過硬的思政教師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