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麗娟/湖南現代物流職業技術學院
自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各類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現已逐步成為學術界關注探討和研究闡釋的重點熱點問題。高職高專英語專業精讀課程在課程思政建設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導致出現“兩張皮”的現狀,需要英語教師采取措施應對挑戰,將課程思政潤物細無聲融入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及教學效果,最終達到育人目標。
“課程思政”是“三全育人”體系的具體體現,是全方位協同育人效應的一種教育理念。它將公共課程、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傳統美德、工匠精神、勞動教育、國防教育等融入課程教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守共產主義信念,堅決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立鴻鵠志,做奮斗者,實現立德樹人根本目標。“課程思政”這一理論是對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學生成長規律及教書育人規律的具體運用。
對大多數學生而言,思政課與英語精讀課中文本材料枯燥乏味、晦澀難懂。教師還是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就難以吸引學生注意力,從而學生失去對英語精讀學習的熱情,難以用心去探索專業知識與思政內涵,影響課程思政的開展。
英語專業教師的專業功底和職業素養毋庸置疑,但也存在些許問題,比如:英語教師對思政教育方法及理念把握不準;不能有效利用課程思政理論指導課程教學;不善于挖掘英語精讀課中的思政元素;欠缺對思政點的提取、歸納與總結能力。這些都是導致精讀課程與課程思政難以結合的原因。結果導致教師對課程思政一知半解,采用專題講解的模式,為思政而思政,并沒有將思政內容自然融入英語精讀課程,呈現“兩張皮”的現象。
英語精讀課程是通過文章閱讀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引導學生融入商務交流的世界,而課程思政也不是直接展示思政內容,而是需要從本質上將“思政”融入“課程”。內容結合上有一定難度。
首先,學校各級各部門對于課程思政的建設屬于摸索期,存在一定的問題與缺陷,不利于課程思政的良好開展。其次,英語精讀課程中課程思政教學機制尚未構建,特別是評價體系的設立。即使解決精讀課程中的課程思政設計,但是檢驗標準是一個大工程,素質的培養有待時間的檢驗,在課程中如何量化考核有待思考與解決。
利用課內外時間,了解學生需求及喜好,做好學情分析,將趣味性與教育性素材融入教學設計,引導學生自覺加入思政討論,潛移默化引導學生接收課程思政內容。
首先,在言傳身教中實現價值引領。作為一名英語教師,不要忘記教師本身的榜樣作用,就是課程思政的一部分。教師要以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學生言傳身教。
其次,重視思政教育的積累。高教社、外研社等開展英語各類課程思政的講座與研討,英語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主動學習課程思政理念;可以從課程思政的書籍及資料中獲得靈感;可以主動向思政教師咨詢思政教育理念,提升精讀課程中思政設計的專業度與可信度,更好地將課程思政潤物細無聲融入英語教學。
此外,在日常教學中,樹立思政意識,挖掘英語課程的思政元素,重視專業技能訓練與人的全面發展,建立知識與人、與生活多向度的交融關系。選擇正確的價值維度,利用課堂內外多形式塑造課程,學校支持建立形成課程思政教學團隊,鼓勵團隊成員集體備課,做好教研教改活動,多方協作實現“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
第一,分析文章主題。挖掘課程中的思政教育資源對學生思想品德及價值觀的塑造尤為重要。探究英文文章主旨大意,可以提取英語學科中的人文教育、跨文化素養、批判性思維、中西文化對比等;可以尋找中方與此相關的價值觀,從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傳統美德,工匠精神,勞動教育,國防教育等方面找到實施課程思政關鍵點。比如講解《世紀商務英語綜合教程2》Unit3中 My First Big Customer文章時,文章凸顯的是誠信主題,可以引用西方經典故事,如華盛頓砍櫻桃樹的故事與尼克松的“水門事件”做對比,一個因誠實備受尊敬,一個因撒謊留下污名,繼而突出誠信的重要性。也可以取材于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信”相關聯的經典故事,如立木為信,一諾千金等,讓學生樹立誠信意識,進而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翻譯與誠信有關的經典名言名句等方式,讓學生們感受中文的魅力,體現文化自信,還達到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作用。
第二,關注時事熱點。時事熱聞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正確認知。China Daily雙語新聞,CGTN,CCTV News,學習強國,TED公開演說,BBC官方網站等平臺都可以作為英語精讀課程思政元素提取的平臺。
第三,形成思政元素表。英語精讀課程隱含豐富的思政元素,需要教師開動腦筋,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建立課程思政元素表,結合元素表,做好課程思政單元設計,將課程思政落到實處,進而達到引人以大道、啟人以大智的功效。
第四,講好中國故事。中英文結合形式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思想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樹立學生民族自信心及自豪感,有機會向西方傳遞中國故事,做到跨文化交際效果。
總而言之,從英文原文和時事熱點挖掘思政元素,到形成思政元素表及講好中國故事,四者有機結合,培養學生成為有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評價應該是從英語專業水平及思想政治水平兩方面進行。
英語專業水平考查。英語教學中涉及大量的語言知識及文化知識,可以采用考試或考查方式,在試題中設計相關的知識及內容,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提升學生思辨能力及文化意識。
思政水平評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設計。第一,設計調查問卷。結合英語課程涉及到的思政元素設計問卷調查,測評學生是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否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第二,開發考評量表。盡可能要做到量化測評,反映學生思想道德的真實情況。對于考評量表的具體設計,可以跨學科建立一些數據模型,幫助考評具體的思政元素。第三,多種評價有機結合。要堅持做到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有機結合,形成性考核與期末測評結合,并注意將評測的結果及時公開,督促學生及時調整。
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把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教學目標納入學生的課程學習評價,形成性評估及終結性評估有機結合,考量方法、定量定性評價。還應該進行師生間的自評互評。此外,教師分析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改進,確保課程思政育人效果。
在深刻理解“課程思政”在教育理念層面的內涵的同時,將課程的教育性上升到思政教育的高度。老師在傳道受業的同時,用正確的育人觀來處理教材,將正能量實例融入英語精讀教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繼而建立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達到三全育人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