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蘭 劉晴宇/湖南信息學院
在2011年教育部下發的文件《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強調高等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應挑選正能量的教學內容,改變以往單一的教學方式,改變單一考核方式和靜態教學評價。隨著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日益突出,我國各大高校都通過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學生進行引導,作為一門教育必修課,該如何改革現有的心理課程教學模式并將課程推向更有效的局面成為了更重要的研究問題。在探究和分析心理學研究發現,通過積極心理學對個體資源和積極力量開發中,發現促進學生個體和團體之間積極因素——心理資本。本文將心理資本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上,以預防、發展為出發點,通過培育積極主觀的體驗,幫助促進陪養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進一步激發他們內在的積極力量和潛能,塑造積極人格[1]。
心理資本最先應用在經濟學,后被Luthans引入心理學。Luthans認為心理資本是隨著個體發展,表現出的一種積極心理狀態[2],并分成四類:自信、希望、樂觀和堅韌性。心理資本的目標是為了尋找培養、充分開發個體潛能[3],因此將心理資本引入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開發學生的積極心理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終充分發揮其潛能。學者楊濟連也認為在積極心理學的視角下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探索,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聚焦學生的積極力量、美德、潛力、樂觀等,為他們構建良好氛圍的外部環境,進一步促使學生擁有積極的體驗,形成良好的人格。這種方式可以實現兩個目標,一個是有效改善心理問題,一個是提前預防心理問題[4]。
傳統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方法大體為傳統授課。現很多學者不認同傳統的授課方式,學者黃仁輝提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不同于專業課程,它是一門人文素質課程,因此要改變課程化、知識化的授課形式,改變傳遞專業心理學知識的現狀,多傳遞一些心理健康相關的知識[5]。黃仁輝通過將案例教學法、討論法、經驗交流法融合在講授法中,創設教學氛圍,促進學生思考[5]。陳曉燕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核心,將體驗法、案例法、做中學教、線上教學法整合進行教學[6]。體驗式教學是推崇學生在教學中親身實踐整個課程設計中,朱海娟也通過體驗式教學的運用幫助學生提高感性和理性認識[7]。楊眉通過《電影文本成長心理學》的選修課,幫助了48位同學,以電影文本為媒介改善了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8]。作者與學者吳曉艷[9]等學者觀點一致。認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方法不應只是單一的傳統模式,要研發出整合式的教學方式,靈活運用到教學情境中。
本研究采用整合式研究方法,整合傳統教學方法以及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植入積極心理學中的心理資本的內容,研究出了一整套關注大學生積極力量的教學方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的教學中。
大班授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和團體輔導課相結合,靈活運用許多教學形式,如體驗式教學、啟發式教學、情景模擬、藝術熏陶法以及課堂討論法,充分發揮學生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導者,并伴以放松冥想、意象訓練、藝術熏陶等實踐方法讓學生沉浸心理課堂中,通過藝術治療等多種手段撫慰學生心靈。
第一,多元性。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整合,幫助他們獲得創造性、藝術性、文學性能力。第二,全面性。通過活動、體驗、溝通、積極參與等多種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各類潛能,統籌”聽—看—做—互動”,全面認識自我。第三,系統性。教學不僅停留在課程上的學習時間,還囊括課后的小組活動、讀書分享、社會實踐等實踐時間,有效將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咨詢服務、預防干預融合在一起,系統地幫助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教育課程遵循以下幾個原則:預防性原則、體驗性原則和發展性和希望性原則[10]。因所有教學目標的實現依托課程設置,在時間關聯性上要遵循連續性原則、程序性原則[11]。
基于心理資本開發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積極校園文化為基礎,通過開發積極的課堂教學為主、運用積極的網絡服務平臺為輔、配合心理咨詢、團體成長輔導小組為補充,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具有積極心理素質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1、增設大學生心理資本教育課程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分為三類:理論學習課、社會實踐課、拓展訓練課。理論學習課最為講究運用方法,傳統的理論教學內容比較枯燥,可通過結合生動的案例,培養學生對事物進行正確的歸因,學會將理論知識合理運用到實踐生活中去;社會實踐課是“從做中學”的表現結果,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實踐能力,強化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拓展訓練課結合藝術治療、音樂熏陶模式,心理繪畫、情景模擬、氛圍創設等多種方法的整合運用激發學生的希望、樂觀等積極品質。
2、融入心理資本教育于各項隱性教育
教學內容不拘泥于心理學知識,更結合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通過接受隱性教育,如觀影、閱讀、參與文體活動、社會實踐等形式,讓學生們在參與實踐、合作學習中,進而發現自我、悅納自我、實現自我。充分發揮課程教學的渠道作用,系統、完整地傳遞心理資本知識,同時利用各類資源積極開發他們的心理資本,如:(1)大學生積極認知教學與訓練。(2)學生樂觀情緒教學與訓練。(3)大學生幸福感體驗與訓練。(4)大學生希望感教學與訓練。(5)大學生心理彈性的了解與訓練。
3、實施基于心理資本開發的團輔活動課
在傳統授課外,每月開展1個課時的“心理資本”的團輔活動課,圍繞心理資本的四個維度開展。(1)繪畫心理:畫“房樹人”。學生通過繪畫房樹人,認識內在的自我,表達內心所思所想;(2)背后留言。通過相互的客觀評價來接受他人評價和自我評價,完善自我意識(3)練習贊美。學生通過互相贊美別人,鍛煉自己能發現他人的優點,提高信心,增強人際互動;(4)戀愛手冊和祝福花籃。男女自由組建合作小組,通過完成戀愛手冊和祝福花籃,增強異性之間的有機互動,增強心理體驗;(5)集思廣益。從不同角度共同思考一個問題,鍛煉學生創造性思維,樹立學生自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6)迎接挑戰。設計各類人生關卡,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能力,并鍛煉堅持不懈的精神,敢于越挫越勇以及敢于迎接挑戰。
4、采取鼓勵式的教學設計
運用“鼓勵式”教學設計,當學生遇到問題時干預主動思考,勇于提問,暴露自己的不能,勇敢展現自己。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激發學生自我提問,促使學生勇敢探索自我。(2)創設情境,鼓勵學生勇敢展現自我。(3)増強學生的學習責任意識,鼓勵學生熱愛學習、探索學生。此設計旨在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進一步為學生能夠自我實現奠定了基礎。
5、制定科學的學生評價制度
學者孫福兵提出,大學生心理健康課作為一門撫慰學生心靈的課程,因此考核方式的設計上不應只關注心理學枯燥的知識點,而應考究學生行為和心理背后的聯系,真正挖掘學生的內在自我[12]。因此應建設一個多維度、多指標、動態的評估體系,從學生學習評價制度、學生考核評價體系兩方面進行科學評價。第一,教學評價應注重形成性評價。學生在課上獲得的“小星星”不僅參考學習成績,還需考慮互動時的發言和積極程度,全面評價學生,不以一兩次的成績斷定學生的最終成績;一并關注有特殊能力的學生,挖掘他們的個人優勢。第二,增加自我觀察和反思環節。通過課堂內外的案例研討、模擬情境、個人小傳、行為觀察,合作交流,讓學生探索自我,觀察自我,總結經驗,塑造更自信、樂觀的自我形象。第三,因人而異,結合大學生群體的生理和心理的多樣性,在保持公平原則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敢于做自己,成為真正的自己。
基于心理資本開發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從教學方法、課程設置、學習評價等方面進行了創新,仍有一些不足,在實際操作和理論基礎之下,望繼續研究開發大學生喜歡并受用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