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懷/滑縣縣委黨校
近年來,滑縣緊密結合黨員干部育培訓規律,以“創新形式、注重實效、突出特色”為原則,全力開展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基地建設。通過深挖整合滑縣紅色基因、經濟發展、生態建設、歷史人文故事等資源,著力打造了具有滑縣特色的“人文滑州”、“紅色滑州”“廉潔滑州”“生態滑州”、“奮進滑州”五大主題教育培訓基地,有力提升了干部教育培訓質量。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滑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境內傳統文化資源豐富,隋唐大運河滑縣段、滑縣木板年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滑縣璀璨歷史文化的集中體現。2014年6月隋唐大運河滑縣段獲準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滑縣以此為契機,以大運河為紐帶,整合大王廟、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道口古街、運河文化展館,打造“人文滑州”教育培訓基地。集中展示地方特色鮮明、文化底蘊厚重的隋唐大運河滑縣段、滑縣木板年畫、滑縣大平調、滑縣大弦戲等世界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馳名中外的秦氏絹藝、道口錫器、安繡、故道家紡老粗布、道口燒雞制作等民間工藝。讓學員現場體驗大運河滑縣段的河道美景、道口古街的古樸厚重、大王廟先賢的治水事跡,全方位感受滑縣的歷史文化底蘊,促進學員自覺學習滑縣傳統文化精髓,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滑縣是一塊富有革命光榮傳統的“紅色土地”,前仆后繼的革命志士鑄就一座座歷史豐碑,也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滑縣革命烈士陵園建于1944年,原名冀魯豫軍區四分區烈士陵園,現有烈士墓1707座,是豫北面積最大的烈士陵園。內設滑縣革命斗爭史展館,它以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斗爭為主線,生動的講述了滑縣人民的革命歷程。學員們通過“參加一次祭奠活動、閱讀一本革命書籍、傾聽一堂紅色黨課、重溫一次入黨誓詞、獻一次愛心、撰寫一篇學習心得”等六個一活動的形式,以“走、看、聽、談、寫”等方式,親身感受革命先烈前仆后繼、英勇奮斗的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凝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信念力量。多年來,滑縣堅持在清明節期間,組織由全體機關干部、中小學和高級中學全體師生、黨校參訓學員到烈士陵園祭掃,開展緬懷先烈、牢記使命黨性教育。
為加強黨性鍛煉,提高廣大干部廉潔自律意識,滑縣整合歷史和現實題材,以法院、檢察院廉政教育基地、看守所警示教育基地以及晚清廉吏暴方子紀念館為載體,著力打造“廉潔滑州”教育培訓基地。萬事民為先,當官廉為本,通過參觀學習暴方子事跡展覽館、旁聽法院庭審 、觀看檢察院廉政正反案例展示、實地了解看守所在押犯人羈押情況,使學員受到了一次次廉潔從政的思想洗禮和教育,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意識進一步增強,永葆共產黨人公仆本色。
滑縣認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牢固樹立“科學發展,生態先行”的理念,全面實施生態工程建設,全縣生態環境逐步改善。我們以滑縣森林公園為主,串聯南水北調第三水廠、滑縣西湖、新區污水處理廠等生態景觀和環保設施,打造“生態滑州”教育培訓基地。通過參觀體驗,讓學員了解自來水處理工藝、污水處理流程,感受森林公園和滑縣西湖建設為城市發展和品味提升帶來的顯著效應,現場體會滑縣加強環保、推進綠色發展的成果,啟迪學員深入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路徑和模式,堅定綠色發展理念。
“發展才是硬道理”,我們緊緊圍繞基層黨建、脫貧攻堅、企業發展等全縣中心工作,打造“奮進滑州”教育培訓基地。通過現場講解參觀、交流互動,觀摩各教學點所在鄉鎮(單位)在推動全縣中心工作上的新經驗新做法。使之成為學員理論聯系實際工作的課堂,成為交流經驗提高工作能力的助推器。重點為“三結合”方面:一是結合黨建促發展。將肖冢上、張苑村、高營村、新集村等一批通過抓黨建促發展的村莊打造為滑縣版“塘約模式”教學基地,感受黨建工作的重要性,為鄉村振興提供新思路新模式。二是結合產業促脫貧,挖掘八里營鎮金御苑萬畝園香瓜基地、四間房昌盛日電光伏農業扶貧基地、河南金泰制衣扶貧衛星工廠等產業化扶貧教學點,展示2016年來全縣脫貧攻堅的典型經驗、有效做法,促進學員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借鑒,更加有力的促進全縣脫貧攻堅工作。三是結合企業發展促奮進,通過對河南盛達光伏有限公司、河南華泰糧機有限公司等省重點高新技術企業的觀摩,了解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運作模式和高新技術企業的基本運行方式,加深學員對國家供給側改革的基本認識,現場體驗滑縣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過打造五大主題教育培訓基地,拓展了滑縣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平臺,豐富了培訓內容,創新了教學方式,讓學員在“看、聽、思、悟”的過程中,實現“精神補鈣、靈魂凈化、促進工作”的教學目的,進一步提升了滑縣干部培訓效果。
(1)管理制度缺失。沒有出臺對教育培訓基地建設規范化管理的相關制度文件,雖有黨校掛牌,缺乏配套制度管理,管理較松散。
(2)教學手段單一。教學培訓采取講解的教學模式,手段單一,缺少創新,學員的體驗度和參與度不夠,培訓效果需進一步提升。
(3)帶隊教師教學參與度低。在組織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基地教學時,帶隊教師(人員)對教學現場中的事物所提煉出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沒有全面深入的研究,只起到帶領學員參觀的作用,并未融入講解,這就使得基地教學像走過場,學員只得到一些表面膚淺的認識,未能對看到的問題進行深入思考。一些教學環節設計上有待完善,教學水平有待提高。
(4)科研利用率不高。在利用基地開展科研活動,開展課題調研方面還比較缺乏。如何充分利用基地開展科研活動,成為提升基地建設水平需要進一步探索的課題。
(5)部分參訓人員認識程度不夠。到教學培訓基地開展現場教學時,部分學員認為是一次放松的機會,還有些學員對基地有些了解便應付了事,重視度不高,參與度不夠。
(1)完善管理制度。由縣委組織部牽頭,會同黨校進一步整合基地資源,制定完善基地管理辦法、教學實施辦法等,對基地的日常管理、培訓效果等情況進行細化量化,切實解決教學培訓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基地管理和教學水平。
(2)探索有償服務。目前,滑縣各教學基地采取不收費,無償服務形式,可以嘗試將來滑縣考察與五大基地相關的團隊列入黨校培訓班次,通過有償服務,對基地交取費用的形式增強資金投入,改善基地的教學條件。
(3)制定激勵機制。組織部會同黨校每年根據各教學基地承接黨校主體班和各考察團隊教育培訓的情況,對基地教學培訓情況進行檢查和評估,對教學質量好、成效顯著的教學基地給予一定的獎勵補助。對表現優秀的講解人員進行物質或精神上的獎勵,增強積極性。
(4)開展課題研究。每個基地明確1-2名黨校教師開展調研工作,關注基地動態,總結經驗做法,為完善基地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出謀劃策,并合作開展教研工作,形成有價值的調研報告,為縣委、縣政府科學決策發揮咨政作用,形成教學與科研良性互動局面。為教師從理論的高度擔當主持人和點評人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