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賢/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
當前,融合教育成為教育改革和發展中一個重要議題。我國《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提出“全面推進融合教育”,“加大力度發展殘疾兒童學前教育”。特殊兒童的學前教育是整個教育的起點,也是關鍵點。從教育公平和社會和諧發展大局看,如果能在兒童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及早發現幼兒的身心障礙并加以恰當的干預,就能最大限度地保障特殊兒童的發展權利,從而為教育的公平、社會的和諧打下堅實的基礎[1]。從幼兒教師這一專業工作的要求看,幼兒園教師熱愛幼兒,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和個體差異,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促進每個幼兒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全面健康地成長[2],這里提及的幼兒應包含特殊兒童在內的全體兒童。從特殊兒童個體及其家庭來看,早期高質量的教育及干預是決定其一生及其家庭生活質量和命運的底色。但現實中,我國的學前融合教育不管是學術研究還是教育實踐層面都處于剛起步階段。由于政策制度、經費投入、師資力量、社會參與等多方因素的制約,學前融合教育的開展阻力較大。從幼兒園實踐看,幼兒園在接收特殊需要兒童開展融合教育上顯得猶豫無力現象背后最重要原因是教師缺乏融合教育素養,難以滿足特殊兒童的教育需求。近年來越來越多學者關注學前融合師資培養問題,培養學前師范生融合教育素養已經作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議題和任務進入了相關部門和專業人員的視野。
幼兒教師融合教育的專業素質,是指幼兒教師在融合教育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對普特幼兒身心發展有著顯著影響的理念知識、情感情懷和行為能力的總和。但在對幼兒教師融合教育的研究和實踐中卻發現,雖然幼兒教師融合教育情感情懷充沛,但融合教育理念知識不足、融合教育行為能力欠缺[3]等問題十分突出,這些都直接影響特殊兒童及其在幼兒園的生活和發展。究其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學前教育職前培養階段,高校對融合教育的關注度不高,相關課程開設時間較短,無法有效培養未來幼兒教育工作者的學前融合教育素養;二是入職后,幼兒園對教師相關專業成長支持不足,無法有效提高普通教師的融合教育相關知識與能力。
近年來,全國各地高職院校都培養出大批的學前教育師資,較好地緩解了學前教育事業發展對優質人才的渴求。筆者所在單位作為廣東省首個示范性學前教育專業,早在2013年啟動了幼兒教師融合教育素質培養的探索。本文將從人才培養方案、模塊課程設計、課程實施三個方面介紹該專業在學前師范生融合教育素養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2012 年教育部出臺的《關于加強特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支持師范院校和其他高等學校在師范類專業中普遍開設特殊教育課程,培養師范生具有指導殘疾學生隨班就讀的教育教學能力”[4]。隨著國家對學前特殊兒童受教育權的重視,家長對兒童就讀普通幼兒園權利的訴求日漸強烈,在調研中發現普通幼兒園特殊需要兒童在園人數不斷增多,園方非常希望未來入職的幼兒園教師能具備基本的融合教育理念和素養,來應對教育工作中的新形勢。但我國整體融合教育師范課程開設時間較短,受重視程度不足,課程建設仍處于摸索階段。而且,融合教育相關的課程多屬于選修課,靈活性強又缺乏強制性,因此該類課程在師范生培養方案中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均受到教師主觀意愿、精力等其他因素的影響[5]。為應對教育實踐的變化及未來融合教育發展趨勢,結合人才培養多元化的思路,該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專業必修課增設《學前特殊兒童教育概論》(2學分),同時在高年級開設學前融合教育模塊課程,共計8學時,8學分,具體包括《融合教育與隨班就讀》、《學前特殊兒童評估》、《特殊兒童感覺統合訓練》和《特殊兒童早期干預》等4門課程。該模塊課程面向學前教育專業全部學制的在校生供選修。四門課程分兩學期授課,《融合教育與隨班就讀》和《學前特殊兒童評估》在前,《特殊兒童感覺統合訓練》和《特殊兒童早期干預》在后。
近年來,學者紛紛開始對學前融合教育教師的角色意識、基本能力和專業素養的內涵和特征進行分析研究[6-7]。普遍認為學前融合教育既需要具備普通幼兒教育教學的基本素養,又要具備特殊需要兒童融合教育素養。這為模塊課程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理論基礎。但目前普通師范教育融合教育課程存在普遍缺乏對普通教育環境和普通教師本身角色和責任的考慮、普通教師面對特殊兒童時應對和教學策略等技能性知識不足、課程可操作性和實踐性不強等問題[5]。本模塊課程針對上述提及的問題,明確學前融合教育模塊課程的培養目的是在職前階段提升學生的學前融合教育素養,為將來成為普通幼兒園或早教機構的學前融合教育教師打下良好的基礎。由于本模塊課程的先修課程是專業必修課《學前特殊兒童教育概論》,保證全體學生已經初步了解各類特殊需要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和學習安排。因此通過本模塊課程著重從以下三個維度培養學前師范生的融合教育素養:
理念和知識:
(1)正確看待兒童的多樣性和差異性。
(2)掌握融合教育和隨班就讀的基礎理論和實踐知識。
(3)掌握早期干預的基礎理論和實踐知識。
行為能力:
(1)掌握初步的差異教學和課程調整能力。
(2)掌握初步的特殊兒童教育及干預方法。
(3)掌握基本的多元鑒別與評估能力。
(4)提升團隊溝通合作能力。
情感態度:
(1)對特殊兒童持積極態度,公平對待每個兒童。
(2)承認融合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3)具有較強的人文關懷和反思精神。
四門課程都是實踐與理論高度結合的理實一體化課程,為保障課程目標的實現,從教學隊伍、實踐實習和課程評價三方面著力。首先,建構雙師型師資團隊,不僅邀請華南師范大學特教系專家擔任融合教育模塊課程指導專家,還從廣州市知名特殊學校,如越秀啟智、天河啟慧和廣州啟明學校,聘請一線資深教師與校內教師合作開發課程標準和內容,并共同授課,較好保障校內課程的專業性和時效性。還在上述特殊學校和市內融合教育幼兒園建立校外實踐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與特殊兒童接觸、進行課程見習和實踐的優質場所。最后,采取多元化的課程評價方式取代傳統的筆試,不僅根據每門課程的目標和特點設計實踐性強,綜合性的考核任務,如《融合教育與隨班就讀》課程,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完成一份針對某種障礙類型的融合教育計劃及實施方案,《特殊兒童早期干預》課程,學生小組合作設計一名普通幼兒園在讀特殊兒童的個別化教育計劃。最終在畢業匯報時,融合教育模塊全體學生精心策劃和制作了許多有關特殊兒童的文藝節目,向全校傳播融合教育的價值和意義。通過各種豐富多樣的學習形式和任務,學生真正走進特殊兒童的世界,從情感態度、專業知識和能力3個維度具備學前融合教育素養。
經過7年的探索,本專業已經有近200名初具學期融合教育素養的畢業生投身到全省各地的幼教事業,一定程度上補充了學前融合教育師資的不足。但顯然,與巨大的特殊兒童群體相比,還遠遠不夠。當前,學前融合教育師資培養還存在眾多問題待解決,由于缺乏專門的學前融合教育政策或法規,使得師資培養單位缺乏政策基礎。同時,整個師范教育系統還沒對融合教育給予足夠的重視,更多是特殊教育專業的學者在呼吁,基于教師教育終身發展的角度構建融合教育課程體系還只停留在討論階段。希望國家能加快出臺學前融合教育的相關政策,教育部門能對學前階段的特殊兒童及融合教育給予更多的重視,推動師培單位和幼兒園,乃至全社會參與到融合教育的建設,早日實現真正面向全體兒童的高質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