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海波/保定市第一中醫院
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核心內容之一,也是實現共產主義必然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既植根于中華民族的歷史土壤,又反映了當代人民的意志,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也正是其生命力所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探討除了能夠豐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更對促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順利達成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著重大意義。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能夠讓市場經濟更好地發揮資源配置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能夠有效地協調各方面人力資源,擺脫部門和局部利益的局限性,更有利于實現對人的自我異化之揚棄。近些年,中國經濟騰飛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果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密不可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能夠實現資源有效合理的配置,為市場主體提供了廣闊的發揮空間,以消耗最小的資源獲得最大的利益。社會主義公民在滿足生存需求的同時,能夠更好的發展其他層次需求,進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人們每次都不是在他們關于人的理想所決定和所容許的范圍之內,而是在現有的生產力所決定和所容許的范圍之內取得自由的”。
首先,經濟的發展毋庸置疑地拉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促進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在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為人才的發展帶來了廣闊的空間,就業規模擴大,發展前景廣闊,人的自由度和創新性提升。
其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能夠使市場經濟不斷地擺脫少數利益集團影響,有利于消滅不合理的現狀,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通過使人力、產品、服務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滿足人們多樣化需求的經濟活動,能夠讓市場經濟發展成果為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能夠規避市場經濟的物化和利他的消極因素,讓市場經濟保持活力和健康發展。
再次,2020年是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年,一方面,龐大的脫貧人口需要更好的發揮并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能夠動員群眾、組織群眾,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攻堅克難,解決實際問題;另一方面,遠離貧困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眾多人口的脫貧是中國對世界人類做出的杰出貢獻。
(2)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人的全面發展是堅持人民立場為黨和政府的基本立場。堅持人民立場必須滿足社會主義公民的利益訴求,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群眾的利益訴求不一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以人為本和執政為民的理念始終是黨和政府開展工作的基本原則,因而能夠有效調節國家政治關系,尊重和保障人權,使人民廣泛參加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保證人民享有更加廣泛、更加充實的權利和自由。在執政過程中,堅持人本思想體現在政府注重解決熱點、難點與焦點問題。社會主義制度在強調理解人、尊重人的前提下,立足于人的追求與合理需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其積極性,構建平等氛圍。而隨著人的自我實現獲得感增強,又會激發出巨大的參與熱情和創造活力,以實現其與社會之間的良性互動。
(3)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人的全面發展能夠增進民族凝聚力,提升中國國際地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理念,不斷地使全民素質得到整體提升,有利于樹立中國良好的國際形象,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進而增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人的全面發展有著連續性和階段性,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其實現過程也是自我完善、自我革新的過程。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初級階段,面對“兩個大局”的新形勢,人的全面發展面臨著與之前不同的挑戰。
(1)信息社會紛雜的話語系統,不斷變化的受眾,使得受眾思想呈現多元化趨勢。訊息社會的飛速發展,信息消費正不斷拓展著內涵與外延,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受互聯網影響而逐漸改變。尤其是新生代公民,時代的發展和思維模式的改變使得其對傳統構建話語權方式反饋度降低,因而要將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轉化為多層次語言,針對不同受眾進行宣傳。
(2)中國近年來經濟和社會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在發展過程中難免存在一定不合理因素。十九大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不斷變化的美好生活要求正是人不斷走向全面發展的反映,因而我們要充分對此變化加以認識并不斷滿足,才能推動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有效進展。
(3)各種社會思潮以或是隱性,或是顯性的方式充斥各階層人的思想,而各種錯誤思潮的泛濫使人對客觀世界的認知產生偏差,進而影響其改造世界,對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不利。因而要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抵制各種錯誤思潮的侵蝕。
此外,隨著分工細化、地區發展存在差異,且歷史性、人文性等因素也不盡相同,個體差異性加劇,無論是需要層次,還是個人的能力和價值取向的差異都可能成為制約人的全面發展的現實因素。
(1)完善和健全人才培養機制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認為“教育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教育強則國強,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教育制度,能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
首先在學校培養性教育上,以未來人才需求為導向,注重個人發展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既注重戰略性綜合素質教育,又著眼于當前職業教育。解放思想,拓寬視野,以社會主義制度人本思想和人文關懷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遵循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把學生培養成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學校教育不但為社會提供勞動力資源,更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
其次,大力提倡終身教育,建立人文化、動態化、信息化的繼續教育體制。人的全面發展也是一個逐漸完善、自我更新的過程,需要持續不斷的學習,強調既要是知識的運用者,更要是知識的創造者。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大量知識更新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終身學習成為人的內在需求。知識及訊息通過互聯網相對易得,為終身學習搭建了便利平臺,也使得培訓內容豐富化和差異化。通過多層次、多角度有針對性的對社會人進行再教育和培訓,能更好的提升整體國民素質,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此外,人才培養注重職業培訓的同時,加強人文教育,既提升能力,又要激發人的活力。精神層面的提升在人的全面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能夠促使每個人的活動成為自由自覺的活動。重視人文學科的教育,建立社會良好的人文素養氛圍,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人的全面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2)堅持五大發展理念,堅持可持續發展,實現中國人民共同而全面的發展。共享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人的全面發展需要享受社會全方位、多層次的發展。
首先,制定更加合理而有效的制度安排,探索參與式民主協商制度,凸顯出人的優先發展,保障人的全面發展,為每一個人提供平等參與社會發展的權利和機會。科學合理的頂層制度設計立足于實現社會發展的價值目標,為人性的不斷豐富和完善提供可能的現實空間,有利于促進社會各方面和諧發展,進而促使人的全面發展更好地實現。除了注重戰略式的頂層設計外,還要注重基層民眾制度的建設,如完善信訪制度、聽證制度和監督制度,使人參與國家治理和政治決策的層面擴大,不但能夠保證人的發展權利,更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其次,社會主義制度能夠創造有利于發展的穩定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和諧而寬松的環境能夠充分釋放人的創造力和活力,更好的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在政治上,堅持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落實十九屆四中全會的法治建設要求,凸顯人民當家做主的地位;提高公民有效參與政治能力,確保公民政治實踐活動得到保障,加強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力度,進而提高人參與政治生活的積極主動性。在經濟方面加強市場監管,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彌補市場失靈,維護市場秩序,提供多種就業崗位,推動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發展,進而促進共同富裕。社會方面要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和服務能力,保障公平競爭,促進人的自覺性和自由性的提升。
此外,堅持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同樣能促進社會主義制度下人的全面發展模式。轉變發展方式,更注重實現人的價值和全面發展。加大轉變發展方式,以供給側改革為手段的轉型和以保障生態環境的發展方式都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出路。
(3)堅定理想信念,構建良好社會風氣,提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和踐行。人的全面發展不僅要有物質需求,更要注重精神需求,尤其在物質極大豐富的當前理想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遠大于自然需求。
理想信念的培養要落地生根,就要針對社會不同階層采用不同的傳播方式,注重個性和個體需求從顯性和隱性兩個層次進行培養。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正是精神和道德培養,建構和諧社會的良好途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又是一個良性的互動過程。在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注重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宣揚和道德培養,道德對于人的全面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可以說積極健康的人格是人全面發展的保證。重視新媒體的作用,多宣傳崇德尚學覺,把更多傳媒空間給予正面典型,依托榜樣力量和良好的社會風氣,積極引導人的健康發展。
此外,要將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個人夢想同民族復興結合起來。做為全人類共同愿望,人的全面發展是理想和現實的統一。正如現實中每個人的夢匯聚起來成為中國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依托。而中國夢的實現,也會促使個人夢想的實現。
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不斷接近、不斷生成并最終實現的過程,并與社會發展統一于歷史實踐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堅持人的全面發展要立足于五大發展理念,以人的綜合素質提高為本,進而實現人本質的復歸和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