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陽 劉 娟 張麗佩 趙 倩/河北科技大學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的指導部署,習近平書記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根據這一行動指南為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為思政課建設和思政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根本遵循和具體指導。本文將具體從大學生視角下,探索思政教育工作的新方式與新路徑。
(1)在新媒體的背景之下,學生擁有豐富的信息獲取渠道,但是,這也使得大部分大學生判斷是非的能力下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沖擊,也讓如何提升新媒體平臺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吸引力這一問題擺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
(2)當下的在校大學生基本都是95后、00后,他們的思想意識形態并不成熟,容易受到各種思想的干擾,沒有良好的辨識力,容易被不良信息誤導。
(3)部分大學生政治信仰迷茫。全球化不斷發展,各種外來文化涌入大學生的視野,這些外來文化良莠不齊,而廣大青年學生又缺乏較強的判斷能力,大學生的相關思想狀況也因其所處環境、生活學習情況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而復雜多變。部分大學生在政治理想上感到迷惑、仿徨,沒有明確的政治理想和目標。
(4)部分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是辨證統一的,當前大多數大學生基本認同社會理想是個人理想實現的基礎,在價值判斷上也比較認同奉獻精神、社會責任感、國家和集體利益,但仍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更加關注個人理想,注重個人專業學習、關注個人健康、幸福、名譽、地位、前途等,而對自己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關心不夠。
(1)教育成效不高。國家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帶來的是物質的極大滿足與精神生活的發展不同步。例如大學生中因攀比心理而帶來的校園貸款、為了聚會不惜花光自己的生活費等,這些情況都是大學生“三觀”不正的重要體現,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高的直接體現。
(2)思政教育模式過于應試化。目前高校的思想教育大多采取強制授課的方式,只是簡單的將思政教育灌輸給學生,因為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方法,導致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只有理論性的灌輸,缺乏實踐性的參考。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高,導致了學生創新意識的減弱,教師只是一味地發揮“傳受”的功能,并沒有發揮啟蒙作用,難以調動學生的創新思維與舉一反三的能力,更不能提高學生全面、正確地看待問題的能力。
(3)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與形勢發展不同步。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大學生已經習慣通過一些新型的社交手段表達心聲,比如,微信、微博等。在這種網絡時代大背景下,缺少新型的思政教育手段,勢必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也側面影響了思政教育的效果。
(1)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次調研能夠有效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始終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歷史使命和造就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務。
(2)落實高校育人目標。全面掌握青年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度,真實反應需求側的心聲,為高校供給方提供推進思政教育體系完善的有效指示,促使高校改變原有的疲沓的、枯燥的政治理論課的說教,豐富思政教育的內涵和外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和期待。
(3)精準助力學生提升思想覺悟。探究學生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幫助思政教育落到實處,使青年學生接受全面科學的思政教育。從教師強制授課轉化為學生主動樂學,幫助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其責任意識與奉獻精神。
正確理念教育是大學生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和基本素質的主要內容之一,當前高校正在利用多種形式思想政治教育。那么,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受體的大學生們,對思政教育的接受度認可度究竟如何呢?何種思政教育形式,哪些思政教育內容才是大學生喜聞樂見,樂于接受的呢?
(1)利用新媒體手段,創新思政教育形式。在我們的調查中,學生們對思政教育談的最多的就是“創新”,如今新媒體技術的蓬勃發展,給高校思政教育也提供了多樣化的方式,為思政教育注入新鮮活力。例如,如今十分盛行的H5,傳播能力極強,針對大學生有非常好的傳播作用,如果可以與思政內容相結合,配合聲音視頻文字甚至互動,都可以大大提升傳播效果。這要求思政老師需要提升自身的網絡素養,不斷增加自己的網絡技能,通過網絡來提升教學能力,讓新媒體成為思政教育的新陣地。
(2)重視學生干部的榜樣作用。如果想要高效的進行思政教育,必須要利用學生榜樣的引領作用,通過他們帶動普通同學進行思政活動,形成班級、學院乃至學校的思政教育的良好風氣。
(3)創新思政教育活動,提高大學生對于思政教育興趣。在我們的調查中,有66%的妥協認為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應試化,關注思政教育的理由也大部分都是為了“考試”,重課堂而輕實踐,不僅效果較差也容易讓大學生產生抵制心理,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緊跟熱點創新活動,不再是僅僅課堂的授課,而是將思政融入到社會實踐和社會活動中去,使學生的參與欲望大大增加,教育效果也有很大提升。
(4)建立師生交流平臺,完善溝通機制。對于教師和學生而言,一個是思政教育的傳者一個是思政教育的受者,兩者如果想有良好的傳播效果,必須要建立良好的反饋和溝通機制。將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意見和建議。
(5)利用翻轉課堂式教學,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形式。即學生在課前或課外觀看教師的視頻講解,這類視頻講解往往短小精悍、教學信息也更加信息明確,學生利用視頻自主學習,而課堂則變成了學生和老師的互動場所,可以在課堂中答疑解惑,合作探究等。我們在整理學生的反饋中,也有學生提到如今思政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是老師有時不能良好的利用課堂時間,而且教學方式死板單調。翻轉式課堂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重新建構學習流程,大大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提高學生課堂的參與率和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興趣。
(6)思政教育要與專業課相結合。將各類課程與思政理論同向同行,形成“同向效應”,將“立德樹人”的理念作為教育的一種教育綜合理念。在專業課上同步進行思政教育,指導學生在專業實踐上貫徹思政教育內容,思政教育不僅是思政老師的任務,而是處于學校普遍教育的過程。例如在高校英語課堂上,大學英語教育的深厚的文化內涵尚未完全挖掘。而大學生們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期,很容易受到良莠不齊的意識形態的影響。而如果在英語學習的同時,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教學設計中融入思政教育內容,幫助學生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可以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
(7)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針對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所傳遞的諸如道德要求、政治原則、思想觀念等內容,實為一種比較特殊額優質的社會意識,同時還是一種能夠將當前社會與階級要求給準確反映出來的理論體系。但針對此種社會意識而言,其與其它文化精神與理論體系(比如藝術、科學等)不同,而是一種以幫助人們形成正確的行為方式為內容,以指導行為為基本目標的精神與理論。其除了能以多種方式(如要求、理想、規范即原則等)將人類社會價值追求給反映出來之外,還能以此些方式為人的行為提供指導,并要求人們在實際生活當中予以踐行,因此,其不僅是理論的,而且還是實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導大學生,對社會架構當中的道德規范、主流思想政治原則予以接受,幫助大學生從之前的“實然”狀態發展至“應然”狀態,以此達到健全人生、完善社會的目的;在此過程中,較好的將人與社會之間的思想信念、理想價值給體現出來,因而要求所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應具有理論性,而且還需有深刻的精神性。但需要強調的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可接受性的結果、表現層面來分析,均非單純的精神性、理論性活動。其除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之外,還存在于所接受的活動過程當中,特別是需要在實踐的確證、需要下產生與發展。針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而言,從基礎層面來分析,即為大學生對思想診治教育“灌輸”的道德要求與思想政治觀念,依據自身需要與社會經驗,展開整合、理解與思考,然后經全面、深入的實踐檢驗,把個體認為有價值、有意義的信息,融合到主體的意識形態當中,且根植在主體的各種實踐活動中,更好的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深層融合。
探索大學生視角下的思政教育的可接受性,主要針對大學生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的可接受度,旨在挖掘青年學生的思想,代表青年學生發聲,為思政教育的良性發展提供有力參考,為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高校育人目標、促進青年學生德行發展。
針對當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抓住主要問題,找準存在問題的原因,從思政教育受體的角度探討解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途徑,是一個值得不斷探討和總結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