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弟明
豐城市秀市初級中學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和素質教育的推廣,語文教學不再是單一認識文字的工具型學科,而是開展多元化教學的學科,其文化傳承和傳播媒介的價值就愈加不可忽略。將傳統文化教學滲透進初中語文課堂中已然成為素質教育下的新挑戰,本文就結合筆者的教學經驗來探討初中語文教學滲透傳統文化的措施分析。
實施系統化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傳承文化,在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的當代社會,優化語文學科中的傳統文化教學既符合傳播傳統文化知識的教育宗旨,又符合語文學科的特色。首先,傳統文化有助于塑造學生的人格與品味,通過傳統文化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掌握人類社會的基本理論和道德準則,形成高尚的人生趣味,更加明確自己在道德上的追求。其次,傳統文化在語文學科中的滲透可以彰顯語文學科傳承文化的價值。最后,傳統文化可以讓初中語文教學更加生動有趣,課堂上的傳統文化知識學習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
語言和文字的創造和發展是為了滿足文化傳播和傳承的需要,與此同時,語言和文字被用于記載這幾千年來的人類文明成果、技藝以及思想時也不斷完善和豐富了語文學科自身,并順應時代潮流一步一步的演進,最終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見,語文教材中存在著許多傳統文化元素,這其中既有和語文學科相關的文學藝術、哲學,又涉及到歷史、政治以及思想道德。就如《論語》傳達出來的不僅有古代的儒家思想,還有古代的歷史、經濟、政治,更有先人的思想感情與人生感悟,充滿了人生的哲理,其中的道德理想可以讓學生們的思想得到升華,提升自身的人文修養。七年級上冊的《論語》十二章中出現了“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語錄,這些語錄無不透露出要用謙遜的學習態度以及獨立思考和復習的學習方法,有利于學生進一步提高自身思想境界。
初中階段的學生對于自己未知的文化總是抱有強烈的好奇心,教師在課堂上引經據典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了解更多傳統知識與文化。在課堂上做到引經據典就對教師自身在傳統文化的修養提出要求。首先,教師應該建立自己的素材庫,熟讀所有經典的文學作品,只有自身掌握足夠多的知識素材,才能夠才課堂上游刃有余地娓娓道來。其次,教師應該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在備課時就應該充分了解教材中牽涉到的傳統文化,確定在課堂上所要讓學生了解的相關內容,并根據這些內容利用互聯網搜索相關資料做充足的補充,以此應用于課堂教學環節中,觸發學生探究傳統文化的興趣。例如在《濟南的冬天》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講述老舍一系列直接描述濟南風景名勝的長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節,同時也能夠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閱讀《一些印象》。通過這些選段文章的應用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就會對文學檢點產生更深刻的理解。
語文學科的教學一直以來都與各個領域的傳統文化關聯密切,盡管每位學生的興趣愛好具有差異性,但是學生們也能從中尋找到合適的切入點來自發地獲取更多傳統文化知識并領會其中的深意,在信息獲取和感悟過程中將自己逐步培養為具有傳統美德、雅致的品味和新時代創新精神的人才。例如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學生可能只會專注于古詩詞的釋義與內涵,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古詩詞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事跡等來滲透相關的歷史朝代政治、思想和社會等信息,讓學生感知作品主題和語言文字運用精妙的同時對相關傳統文化有探究意愿,進而引導學生閱讀名著、在資料查找過程中閱讀、鑒賞傳統文化。在日常生活中觀看影視作品時也能夠持續發現相關內容并就這些內容進行深入的探索,此舉可以更為顯著的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并拓展學生的知識結構。例如在《醉翁亭記》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就可以得知作者歐陽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而被罷官,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有關權臣,最終遭到貶謫,而《醉翁亭記》就是作者被貶至徐州時寫的,從作者背景進行深入挖掘就可以了解到北宋范仲淹改革的歷史,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對北宋相關政治知識的了解。
現如今的素質教育給予學生多元化的文化環境,在此環境下更應該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繼承,教師需要擔負起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的責任,一方面有利于推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另一方面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進而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