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俠/內蒙古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課程思政和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連接點在于引導學生的道德教育和綜合素養的提升,課程思政能夠強化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的現實性和實踐性,引導學生將文學學習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促進自身文學專業學科的社會實踐,從而實現學生在思政教育和專業學科共同作用下的全面發展。
高校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應當按照學生發展的需求進行教學改革,從而實現以專業學科教學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這也是思政教育對于高校教學所提出的要求。以學生發展為導向,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應當強化其專業學科特色,以中國古代文學涵養推進學生內涵式發展,強調中國古代文學對于學生成長的精神引導。那么在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專業學習和個人發展要求建立科學的學生評價體系,以多元化、個性化的評價創新體系引導學生實現內在修養和外在學科能力培養的統一。
引導學生內涵式發展、建立學生多維視角的創新評價體系,實際上是以學生發展為導向的思政教育對于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所提出的更高的教育要求,課程思政強調學生的道德教育和自身發展,這也是高校專業教學所必須重視的。中國古代文學作為基礎類的中文課程,它的教學內容能夠引導學生掌握中國語言文字的文學知識和文學技能,同時學生在學習中國古代文學的過程中,也能深刻的感受到中國古代文學的精神魅力,從而推進自身的道德發展和人格培養,對于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而言,后者才是最重要的。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在教學中強化對于學生的多維評價,旨在實現學生個人發展同專業學習的融合,并且推動學生在科學評價體系中更好的完成專業學習并且實現自身的發展,從而保證學生學習質量和發展質量的同步性。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應當根據教學層次和學生的發展階段,建立不同的評價側重點。在本科階段,學生應當掌握的是對于中國古代文學基本文字技能和精神涵養的理解,重在指導學生對于中國古代文學文字之美和精神之美的感受。在這個階段,中國古代文學并不能為學生的道德行為和實踐行為產生實質的幫助,它的作用在于引導學生發現文學的精神價值,幫助學生建立明確的道德審美,那么對于學生的課程評價重點要放在學生對于中國古代文學基本知識和精神內涵的理解上。
在研究生階段,中國古代文學課程要引導學生開展專項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項目,這客觀上實現了對于中國古代文學基礎學習上的文學判斷和分析,這也是對于學生能力和個人素養的全方位強化,它能夠提升學生中國古代語言文字能力、審美鑒賞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
在這些能力的培養中,學生會將自己對于事物、行為的評價標準作用于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項目當中,客觀上促進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同時學生也進一步實現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精神價值和現實價值,從而推動學生個人在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引導下的專業社會實踐。在研究生階段的評價,則是考察學生對于中國古代文學的實踐力和創新力。
中國古代文學能夠以豐富的中國古代文學內涵實現對于學生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以優秀傳統文化精神不斷提升學生的道德和精神涵養,從而實現道德教育的目的,這也是課程思政對于學生發展的要求。對于師范院校學生而言,以中國古代文學內涵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不僅僅是學生全面發展、接受人文教育的需要,同時這也是師范學生作為未來教師的職業要求。師范院校需要將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進一步落實到具體的教學應用當中,幫助學生在未來的教師崗位能夠勝任小學階段、中學階段等不同教育階段對于中國古代文學的課程要求。高校要引導學生重視高校課程同未來職業教學課程的聯系性和統一性,這能夠提升學生對于教師職業崗位的適應力,同時以高校所學的專業知識應用到具體的教學崗位中,也提升了學生自身的職業競爭力。對于師范學生的培養是不同于一般的專業學生的,這是因為師范學生要將教師職業道德作為自身發展的標尺。學生學習中國古代文學課程,除了要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字能力和知識,同時也需要將自身的道德建設融入到中國古代文學的課程實踐當中,在未來的教學生涯中,以優秀的師德向學生傳達中國古代文學的精神魅力,這也是師范院校強化思政教育同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融合的重要目標。
高校在開展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時,應當遵循由宏觀到微觀的原則,既要引導學生在中國古代文學的學習和實踐中培養自身的文化自覺,同時也要引導學生提升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能力,由抽象的中國古代文學審美轉化為具體的對于中國古代文學的作品研究,從而提升學生的中國古代文學專業能力。學生在自發的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行為和研究方法中能夠獲得對于中國古代文學更為深刻的認知,從而以對中國古代文學全面的理解引導自身的學習和發展。高校不能忽略對于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實踐性,這也是開展專業教學的重要一環。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只是簡單的理論教學,教師也只是通過對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來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古代文字、涵義,這種淺嘗輒止的教學方法顯然已經不適應當代高等教育和學生發展的需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基礎上,探究中國古代文學的現實意義和現實應用途徑,推進學生開展關于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社會實踐,這既能引導學生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感受到中國古代文學的精神魅力和現實價值,同時這也是傳承中國古代文學的有效形式,以現實實踐促進中國古代文學的創新和發展。
以人才培養質量作為衡量專業學科教學的重要標準,這既體現了專業學科的教學質量要求,同時也體現了專業學科教學效果和教學目的。高校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中國古代文學素養,同時掌握基本的中國古代文學的專業能力。但是對于學生的發展而言,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所給予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傳授不能滿足學生全方位的發展要求。要真正擴展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育影響力,高校需要以課程思政的要求增強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實踐性和教育性,提升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育人作用力,實現專業學科對于學生發展的促進作用。
以中國古代文學學科教學內容為基礎,重視對于學生在中國古代文學學科能力的培養,同時也要以課程思政的要求為導向,將思政教育的實踐路徑和精神內涵融入到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當中。舉例來講,中國古代文學在一些文學作品中強調愛國精神、家國精神,這是符合當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中國古代文學教師應當將文學作品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內涵進行深刻剖析,引導學生不斷學習前人的品性和行為方式,這能夠推動學生開展具有愛國主義的社會實踐。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由于理論性較強,高校應當開展相關的文體實踐活動,讓古代文學真正鮮活起來,讓學生們深刻的了解中國古代文學的藝術內涵、文學價值,并且引導學生在文學作品的欣賞中獲得精神層面的升華,以前人的精神品質不斷鼓舞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課程思政能夠為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提供實踐和教育上的方向性,引導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貼近現實、貼近生活,這也是實現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創新的重要形式。對于學生的發展而言,他們需要從中國古代文學中獲得精神熏陶,同時也要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同當代的社會價值觀聯系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個人發展的與時俱進,既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涵養,同時又將優秀傳統文化精神落實到具體的社會實踐和個人發展當中,從而真正實現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對于學生的教育作用。中國古代文學需要借助于課程思政來突出自身學科教學上的育人特征,將學生的道德教育和個人發展作為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重要教學目標,不斷推進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創新。
隨著思政教育的不斷深入,課程思政教學和實踐方式已經趨于模式化,這很容易導致思政教育教學質量下降,學生對于課程思政也漸漸失去興趣,這是不利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的。對于學生的發展而言,自發性學習是最為重要的,高校推進課程思政同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融合,能夠以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實現課程思政教學的生動化、創新化,這能夠不斷提升學生對于課程思政的學習興趣。對于課程思政教學模式而言,它也需要不斷的實現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在教學內容上是非常富有人文精神氣息的,同時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飽含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神,這能夠為課程思政提供新的教學內容,不斷創新課程思政的實踐方式。
高校專業學科教學應當不拘泥于形式,中國古代文學課程雖然是屬于文學類的學科教學,它帶有明顯的文學學科特征,同時專業學科的學業要求也是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中國古代文學的語言、文字、研究方法等等,但是學生對于中國古代文學的學習不僅僅體現在中國古代文學的課堂教學當中,也可以在課程思政教學中得到實現。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是開展學生的道德教育,以明確的社會現實要求指引學生的人生發展方向和社會實踐方式,它的教學內容是廣泛的,同時也是具有理論性的,課程思政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學內容載體來成為開展思政教育的佐證,而中國古代文學即是最好的教學內容物。在課程思政教學中,思政教師以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作品為例,去進一步講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精神,這需要教師和學生必須要掌握一定的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和知識技能,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精讀和研究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使學生感受和理解到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和品格涵養,在接受道德熏陶和教育的過程中,學生也能夠掌握中國古代文學的學習方法和實踐路徑,這對于學生的專業學科而言也是非常有用的。文化具有感召力,它能夠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行為、思想,從而塑造學生的人格,高校需要將中國古代文學轉化為課程思政教學所需要的材料,引導學生加強對于中國古代文學的學習和理解,從而深刻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神。課程思政能夠增強學生對于中國古代文學學習的現實性和責任感,讓學生明確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現實價值和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