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梅/西北大學現代學院
思想政治教育,事關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不能僅僅理解為開設一門或者幾門思想政治理論的知識課,而是從幫助學生人認識人生應該在哪里用力、如何用心、做什么樣的人的工作、堅持唯實以求,不搞花架子,堅持唯效是圖,不能走形式,增強思政教育的針對性、時代感和吸引力,才能保證學生在不同成長階段思政教育“不缺席”、思政學習“不掉隊”。
(1)“大思政”的課程體系轉變。“大思政”課程在當前高校思政教育中對教師的要求主要分為思政課程體系與思政工作體系,思政課程體系從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發展到對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對學生的心理發展與就業發展關注度有所轉變。傳統思政教育主要是從思想政治角度出發對教師進行教學能力與專業能力的要求,“大思政”教育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增設就業發展與心理發展,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建設有更強的指導性意義。
(2)“大思政”的工作體系創新。在“大思政”教育模式下,思政工作體系的主要內容包括領導干部掛靠團隊工作制度、樞紐型共青團組織建設、思政課教師包干到系工作機制和家社體驗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領導干部、共青團、思政課教師這三個角度出發對構建高校學生思政教育立體化工作體系提供了堅強的群眾與制度支撐。家社體驗是從家庭與社會兩個主要領域出發對學生進行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體驗式工作,從理論與實踐兩個角度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3)思政教師包干到系的工作機制。從理論課程、黨團課程、誠信與心理教育、職業生涯規劃角度出發對各系大學生進行包干式指導,依托指導教師工作手冊和大學生職業發展手冊、大學生誠信檔案這“兩手冊一檔案”為指導核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職業規劃,既減輕教師對學生職業發展規劃的工作壓力,又提升學生主動規劃發展的能力,而在這一過程中,對教師群體的教學能力有了進一步要求,既要從專業知識角度出發對教師教育能力進行提升,也要從誠信教育、就業發展角度出發對教師教學能力提出新要求。
(1)對校園氛圍的要求提升。與傳統的思政教育相比,當前的大思政教育模式不僅對課堂教育有新的要求,對整體的課后教育、課后“結對”、課后幫扶有新的要求。傳統思政教育主要是通過知識教育、理論教育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主要檢測手段就是考試與課后作業的布置,而當前的大思政教育模式下,不僅是對教師與學生群體有新要求,對整體校園的思政建設氛圍也有新的要求。營造濃厚的思政學習氛圍,更有利于學生的思政學習,在課堂教育基礎上做好課后教育的補充,在知識教育的基礎上提升日常教育的效果,進一步發揮思政教育對高等教育的正向激勵作用。
(2)從文化教育到人生發展的進一步轉變。傳統的思政教育從表現形式與教育形式上來說,主要是以教育科目的方式呈現在學生與社會群體面前的,在教學與實踐之間、知識的接受與運用之間存在不對等現象,有的教師在教學之后對學生的社會實踐工作、思想指導工作關注度較低,而當前的大思政教育模式下,不管是思政教師群體還是其他教師,都要關注高校學生的思想道德政治教育,指導學生的實踐、就業與全面發展。教師群體或者說是各類型的道德教育群體,都要對當前的大學生群體進思政教育,不僅局限于線上教育,還要關注到學生的實踐發展。教師通過社團活動的模式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指導學生的思想發展,非教育群體在這一過程中擔負著為學生與教師群體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場地建設等后勤工作的重要中職責,確保對高校整體思政工作的全方位、多主體、多領域的建設。
(3)堅持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則。傳統思政教育中,教學重點的設置主要是圍繞課本中的理論知識點展開的,學習模式主要是傳統的講授,學習的主體是教師與學生,大思政教育模式下的思政教育,對高等教育的影響 不僅局限于課程教育的獲得學分、積累理論知識,還在于通過全方位的教育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在大思政教育格局中,不僅對思政教師友道德要求,對整體高校的教育發展也有新的要求。從道德教育的角度出發進行思政教育,是進一步夯實教育成果、提升全社會整體道德水平的關鍵所在。道德要求的進一步提升,不僅僅局限于學生與教師群體,對整體的高校教育、學生就業、學校文化建設都有重要影響。堅持道德教育的價值,是對思政教育進行進一步發展、提升整體思政教育社會影響力、通過對整體學生群體的道德文化建設提出新的要求。
(1)營造濃厚氛圍。在校園思政建設過程中,要充分利用食堂標語、井蓋文化、展示牌、教室裝飾等一系列硬件設施基礎宣傳思政建設文化,比如在井蓋涂鴉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內涵通過圖畫的形式展示出來,在展示欄內張貼思政教育知識點等,營造濃厚的思政學習文化氛圍,在各個時段滲透思政教育。在思政發展模式上,通過整體院校思政建設的“儀式感”讓學生在課后的生活中、發展中受到思政熏陶,院校在整體的活動安排上,按照當前黨的各項發展要求開展整體性專題活動,讓學生在課后的學習中自主拓展,教職工群體作為參與者對學生的活動現狀進行指導,在整體性與科學性兩個角度出發提升思政教育對高校發展的重要影響。
(2)從思想上重視思政教育。思政教育與發展在高校的發展教育過程中,不是某一群體特有的,而是對整體高校發展的基礎性思想道德建設要求。思想上重視,不單單是針對學生與思政教師群體,對全體教職工都有新發展與新要求。有些高校對思政工作的認識不足,認知不夠,僅僅作為教學發展的課程,思想上的重視度還不夠。充分發揮學校領導對思政發展的指導性作用,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通過學校活動、專題講座的方式夯實整體思政教育的思想基礎,通過配備黨建指導員、與其他單位交流思想工作,對整體黨建與思政工作的結合進行充分的融合,促進思政教育對高校整體發展的社會影響力。
黨政軍民學,東南西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在當前的思政發展與高校思政政治體系建設中,進一步加強黨對教育的領導,對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領導,是夯實黨的執政基礎、提升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保障,在整體校園思政建設工作中,離不開思想教育,離不開黨的領導,也離不開黨的基層組織的建設。建強黨支部,從支部班子建設開始。加強班子建設,為學校黨支部配好“領頭羊”,為保證黨的各項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提供了堅強的干部隊伍指導。但是要注意,在支部班子建設的過程中,要注意老、中、青三代搭檔,保證支部班子建設的活力,提升支部班子發展的創造力,為堅強基層組織戰斗堡壘提供堅強的智力支撐。堅持以支部為主體、以黨委為單位,對各系、各專業黨支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黨員帶群眾,充分發揮大黨建與大思政的教育格局,以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為要求,建強思政發展的群眾基礎。
思政教育在高校教育與發展過程中,不能僅僅局限于日常的教育,還要通過思政教育影響社會發展、引領社會發展,因此,在思政的發展中,要從全方位、多角度出發,對學生的思政學習與實踐情況進行學習與指導,從而以個體帶動整體的發展,促進高校教育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