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澤宇/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認同”一詞起源于拉丁文,一開始被弗洛伊德用于心理學范疇研究,后來被不同學者運用于不同學科,包括自我認同、社會認同、國家認同等。由于本文需要,抽象出一般意義上認同的的內涵:“認同是在與他人發生關系的過程中產生的,有認識同化之義,是對某一現象承認、認可,并自愿接受該觀念的影響,以此為依據行事。”從本質上說,認同是一種需要關系或是利益關系,當需要被認同的客體越滿足認同主體的需要時,越容易得到認同主體的認同,因此滿足主體需要是實現認同的基礎。同時,認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認同主體對認同客體認同的一個螺旋式上升的漸變過程,在此過程中,由于環境的影響,最終認同程度可能不一。
結合上述章節對認同的界定,可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認同是指:作為認同客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滿足認同主體大學生的需要,進而被認同主體所認同,并按照思想政治教育所宣傳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去規范大學生自身行為的一個過程。
認同是一個實踐過程,是認同主體在與認同客體接觸中產生的,認同主體依據自身的價值選擇和認同客體的科學性、合理性產生的對認同客體的接受和認可。因而認同過程必然涉及到認同的兩個基本構成要素:認同主體和認同客體。
“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性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大學生作為認同主體,正處在從學校向社會過渡的階段,因此具有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導致了大學生形成一定的思想困惑,并深刻的影響著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態度、評價、相信程度和滿意程度。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認同客體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及其多方面要素。在諸多因素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機構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認同程度發揮著關鍵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結構的合理、完善、科學程度直接影響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程度。本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客體指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結構這一關鍵。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結構由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客體、介體、環體四個要素有機組合而成,四個要素共同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結構的合理性,本文將從四個要素入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結構。
1、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
學界有許多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理論,筆者認為比較合理的有“雙主體理論”和“主體間性理論”,將一般意義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當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因此,本文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與客體放在一起進行討論。教育者在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時,其政治素質的高低、專業知識的掌握、灌輸手段的合理性直接影響到受教育者對理論的認同程度。
2、思想政治教育的介體
介體是連接主客體以及主客體與環境之間的紐帶,一般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介體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法和載體,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法需要通過思想的政治教育載體這個工具方能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介體,因此大學生對介體的認同就表現在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方式和載體的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載體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核心出發點,隨著大學生時代的發展與變化和大學生群體需求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能否緊扣社會現實滿足大學生的真實需求,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對自己思想的政治教育具體內容的理解和認同。大學生思想的政治內容和教育的方法和載體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在教育過程的紐帶,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理念內化于心和外顯于行相連接。思想政治的教育內容能否不斷創新教育方法,堅持以人為本,關系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教育者的感召力。
3、思想政治教育環體
環體即環境,是對人思想形成和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客觀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環體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實施和接受產生影響的外部條件。起條件作用、優良的環境引人向善向美,消極環境阻礙人的向上發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環體因素影響著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程度。
在上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認同的構成要素的基礎上,本章節根據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提出三點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認同的路徑: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夯實大學生的認同基礎;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提升大學生的認同興趣;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拓寬大學生的認同渠道。
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應源于現實,與大學生生活實際緊密結合、緊緊聯系社會熱點問題;應高于現實,將具體現實事例高度凝練抽象出理論,這樣才具有說服力、具有實效性,能夠及時回答大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正確解讀大學生在社會中遇到的使其困惑或迷茫的現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本應是中學德育教育的繼承、深化和發展,但是現實中,思想政治教育出現了格局混亂、缺乏理論支撐、教育部分內容斷裂或簡單重復等現象,不能夠適應大學生的思想和心理活動特點,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傳授的知識并不符合大學生的需要。這一系列問題導致了大學生不理解、不認同思想政治教育所傳授的價值觀。
針對這一系列現實問題,我們應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體系。一方面,我們要合理構建整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體系,及時構建學科的理論根基;另一方面我們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核不動搖,并在此基礎上針對不斷變化的社會問題和大學生面臨的新的問題不斷充實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使思想政治教育貼近社會、貼近生活,尋找課本理論與大學生實際生活的交點,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夠真正滿足大學生的需要,進而使大學生在理解認同的基礎上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武裝頭腦、分析現實問題。
當代大學生是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從小就接觸網絡的影響,并善于、樂于從網絡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多元化信息帶來的是多元化思想,如何在多元信息的沖擊中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保持住主流思想“一元化”的主體地位,成為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難題,也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
隨著多媒體的發展和網絡的興起,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渠道更加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雖然是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主渠道,但不再是唯一的渠道。這種現狀一方面對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和方式方法提出了嶄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求國家對多渠道進行把控,避免不良言論在不同渠道中的傳播。思想政治教育應借助多種渠道不斷拓展自身的宣傳方式,增強宣傳廣度與力度,引導大學生從多渠道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進而深化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和認同。
實現認同的基礎是滿足主體需要,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現的一系列問題究其根本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沒有滿足新時代大學生不斷更新的需要,對此,我們要不斷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滿足大學生的需要,進而被其認同并運用,這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