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慧敏
安徽省濉溪縣城關中心小學
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的古詩詞不僅有高水平的文學價值,還對學生的培養和教育起積極的作用。教師要在古詩詞的教學中進行對學生的能力訓練,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重視與探索。古詩詞可以豐富學生的聯想能力,培養學生對詩詞中蘊含的內容加以品味。同時還可以擴展學生語文思維,加強對人文素養的重視。最后能傳承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正確的引領學生汲取歷史留下的文化精髓。
小學的古詩詞教學是一種培養學生認知感受美的過程,通過古詩詞內化的情感與表達的意義來引導學生擴寬看待美的方向,完善學生的審美意識。在古詩詞的熏陶下跟隨作者進行聯想,豐富學生對詩句表達的意境進行想象。自然地用古詩詞影響學生豐富自己的聯想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審美品位。
例如《古詩二首》之《村居》《詠柳》中,兩首詩都描寫了春天的模樣。教師可以通過故事的景物描寫讓學生想象作者描繪的畫面,如“草長鶯飛”把春天的景物寫活,讓學生想象萬物復蘇、欣欣向榮的景象,“醉春煙”可以讓學生想象到楊柳的嬌姿柔美的韻味。提高學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兒童生活的樂趣,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美好熱愛。而第三、四句寫的對人物活動的刻畫,描述了活潑的兒童放風箏的歡樂情景。讓學生想象孩子們放學回家早,放起了風箏的樣子。在《詠柳》中同樣可以讓學生想象柳樹“碧玉妝成”像一個婀娜多姿的美人出現在我們面前,千萬條垂下的絲絳,就像她的裙帶。請學生展開想象,“春風似剪刀”都能將春天里哪些景物裁剪,入將小草剪成了一絲絲;將樹葉剪得像手掌等。豐富學生對古詩詞的聯想能力,培養學生對待事物的審美品位。
古詩詞展現了古人對自然景物,社會背景等深刻想法。古詩詞的學習既能擴展學生的語文學科思維,又可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且大量關于理想抱負、情感意志的古詩詞見解,也會從本質上凈化學生的心靈,升華學生多層面的情感認知,并發展學生的語文綜合思維與人文能力。[1]
例如在《古詩三首》之《元日》《清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讓學生通過對傳統節日的了解來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元日》是關于中國春節的一首古詩,教師可以通過春節讓學生擴展的想到想在生活中的“爆竹聲中”的鞭炮,“千門萬戶”的春晚,“新桃換舊符”是貼對聯等相關的活動,擴展學生將語文學科的思維發散能力。描寫一幅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景象圖景。《清明》描寫的則是一個憂傷的節日氣氛,表達對逝去的人的懷念與悲痛之情。“雨紛紛”“欲斷魂”都體現了哀傷氛圍。《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對重陽節的描寫,通過作者一個人孤零零在外地思念著家人體現出重陽節是要家人團聚的日子。“遍插茱萸少一人”讓學生感受到作者無比思念家人的無可奈何之情。古詩詞擴展了學生語文思維的發展,從細節入手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
古詩詞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對學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要培養學生對華夏文明的感悟和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智慧認同。學生要汲取古詩詞中的思想精髓,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傳承和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讓學生認識到學習古詩詞的重要性,進行自主性的學習與領悟。從根本上教導學生對中國文化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并為之奮斗。[2]
例如《古詩三首》之《馬詩》《石灰吟》《竹石》中,都通過對事物的描寫表達出作者所表達的優秀傳統精神。《馬詩》中描寫的“千里馬”日行千里的高效,負重不言的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的特點。作者借助對馬的托物言志,表達作者希望施展才華,建功立業,為國家的繁榮獻上自己的一點力量。《石灰吟》中的通過石灰在“千錘萬鑿”“烈火焚燒”的情況下依舊“粉身碎骨渾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間”。表達了對高尚情操的贊美,這就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留下的傳統文化。而《竹石》中描寫竹子無論遭受多少的磨難打擊,依舊堅韌挺拔;不管是東風西風,南風北風,都不能把它吹倒,讓它屈服。這就是堅韌不屈的傳統文化的意義。學生只有在古詩詞中汲取到傳統文化的精髓,才能將傳統文化牢記心中,對自己進行鼓舞。
教師要把握好教材中展示的古詩詞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全面培養,增強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思想發展。讓學生在古詩詞教學的學習中領悟到其深刻的意境與悠久的文化底蘊,形象的進行知識的理解與接納。利用古詩詞激發出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培養學生自主能動性的學習。通過古詩詞對學生多角度的能力精神共同培養深化,夯實了語文基礎,全面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