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華
[安徽省利辛中學(小學部),安徽亳州 236700]
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人們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大重要資源。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息息相關,數學對于信息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而信息技術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可以極大地提升教學效果。
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既是我國教學的技術性革新,又符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要求。
數學學科對于小學生來說比較枯燥、乏味,難以學習。而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將小學數學知識具象化,以生動、有趣的形式呈現在小學生面前,從而讓原本枯燥的課堂活躍起來,激發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1]。
信息技術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如微課、多媒體教學、網絡授課等。因此,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知識難點采用不同的信息化教學手段開展教學,進而促進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實現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2]。
多樣化的信息技術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可以使很多復雜的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教師通過信息技術,可以獲得豐富的教學資源,以最能引起小學生興趣的方式來開展小學數學教學,從而拓寬小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小學生的思考能力,并加深小學生與信息技術之間的聯系,多方面、立體化地提升教學成果[3]。
小學階段,小學生往往意識不到學習對于自身的意義,其學習主要以自身興趣為主導。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上要盡量貼合小學生的興趣,將單調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激發小學生數學的學習興趣[4]。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七課“時、分、秒”時,教師如果直觀地闡述鐘表的概念,對于小學生來說過于抽象,容易使其失去學習興趣。在正式上課前,筆者為小學生播放了一段迪士尼的動畫影片Tick Tock Time。這是受到廣大小學生喜歡的動畫影片,通過影片對時鐘的生動展示,小學生可以更好地認識到時鐘對于生活的意義。此時,筆者及時提出了一些思考題給學生,如鐘表在這個動畫片里的作用是什么?小學生紛紛踴躍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說:“看時間。”有的學生說:“定鬧鐘。”結合小學生的回答,筆者進行了總結,明確了時鐘的概念以及表針所代表的時間,保證小學生保持興趣的同時積極思考時、分、秒的意義,為學生學習鐘表知識做了很好的鋪墊,對課堂教學也有事半功倍的作用。課后,筆者還布置了一項作業:回家后觀察家里的時鐘,記錄下來三個不同時間點時針、分針、秒針的位置。這一課后作業有助于學生通過具體的生活實踐來鞏固所學知識,從而加強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
數學模型對于數學學習十分重要。數學模型可以將學生課堂上所學的數學基礎知識與生活中對數學的實際應用聯系起來,這十分考驗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5]。而《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十分重視對小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教師在課程設計中,可以根據教學任務,利用信息技術展示數學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例如,“圖形的運動”這一教學內容涉及的知識要點是軸對稱,以及圖形的平移和旋轉。這種幾何類數學十分考驗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而小學生的這種能力普遍偏弱。教師采用直接講解的方法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教學效果不佳。教師可以在互聯網教學資源平臺中收集一些生活中常見的軸對稱和中心對稱物體的剖視圖,如天安門的照片、東方明珠電視塔的照片或者將一個蘋果一分為二的視頻等,同時也可以收集一些關于圖形旋轉和平移的課件或者相關視頻,或者是相關的電影或者動畫片段。這些影音資料可以在激發小學生興趣的同時,以生動直觀的方式將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和特點展現出來,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易于理解,同時也可以很好地提升小學生的空間想象力,為學生日后對幾何學的深入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數學教學中,小學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如:“這個圖形的對稱就像是將一張紙對折起來。”“老師,人也算是軸對稱的吧?”小學生的興趣被激發了出來,探究性學習和主動思考能力也得到了有效開發,他們不僅理解和掌握了數學知識,還在此基礎上發散思維,自主將知識與生活聯系了起來。
小學生的性格特點決定了其學習多以感性思維為主。教師可以抓住小學生的這種身心特點,使教學內容圍繞小學生的興趣點,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從而保證教學質量[6]。將教學重點與小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有機結合起來,可以在激發小學生興趣的前提下,幫助小學生在寓教于樂中有效掌握重難點知識。
例如,北師大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數據處理”單元主要是通過各種形式的圖表來對統計學進行闡述。單純的數據報表對于成人來說尚且枯燥,更不用說小學生了。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設計符合小學生興趣的統計圖表,有繼續學習下去的動力。如教師可以設計包含與米老鼠和唐老鴨有關的元素的圖表。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小學生不僅不會覺得無聊,還會積極地配合教師,從而在愉快的課堂氣氛下輕松掌握這一難度較大的知識點。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互聯網龐大的教學資源來給學生布置課后作業,教會學生利用網絡資源,設計和制作自己感興趣的統計圖,可以是全班學生最感興趣的卡通人物的統計圖,也可以是全班同學最愛吃的美食的統計圖。小學生通過在數據收集過程中的調研,可以增進與同學之間的感情,并且可以清楚數據收集的流程,以鞏固所學知識。學生交上來的作業中統計的數據豐富多樣,有“在家里喜歡爸爸還是媽媽”“你最喜歡喝哪種飲料”“你周末最喜歡做的事情”……從作業的完成效果上不難看出,小學生對待課后作業態度非常認真。所以,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可以用小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將枯燥的知識點展現出來,有助于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數據收集能力及主觀能動性的提升。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貫穿于課前、課中、課后的整個教學過程中。課前階段,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設計微課,來輔助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讓小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有基本的認識,并對小學生的學習方法提供方向性指引。課堂面授階段,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和視頻,從而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象化,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課后階段,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布置課后作業,要求小學生利用互聯網資源和相關社交平臺來完成作業,幫助學生鞏固課堂知識,同時也幫助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為其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合理應用信息技術,對于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主觀能動性以及學習興趣的培養都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并對小學生其他科目的學習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靈活應用信息技術,以降低知識的學習難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課堂教學的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