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秀俊
(華南農業大學附屬小學,廣東廣州 510000)
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質量是對新時代教師提出的挑戰[1]。自《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0—2020年)》實施以來,我校作為課題實驗學校,應用“清睿口語100”的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云中構建本校師生共享的英語智慧學習空間,創新和優化教學模式,深度融合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實現了學生“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目標,也實現了課上課下相結合、線上線下相結合、泛在化和個性化學習相結合,促進了學生個性化、多樣化、高效化的自主學習。
在2018 和2019年度,我校連續兩屆榮獲“廣東省中小學英語朗讀能力在線展示活動”優秀組織獎,我校學生獲省決賽特等獎,這些優異成績離不開我校對英語信息化教學模式的不斷探究和創新。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和智慧學習空間,對學生展開內容激趣、展示激趣和競賽激趣,讓學生在體驗學習成功中增強自信心,促進學生個性化、多樣化、高效化的自主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班教學和師資缺乏致使英語教學中教師難以有效監管學生的聽說訓練。實驗前,筆者調查五年級學生聽說訓練情況時發現,盡管高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強,但聽說訓練的有效性和積極性普遍不高,學生難以自主發現和糾正語音錯誤。針對這些問題,我校在教育云應用中構建自己的智慧英語學習空間,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在整體上評價學生朗讀時的音準,在細節上打造智能教練,糾正學生的讀音錯誤并給予針對性輔導。這樣,學生在英語教師和智慧學習空間的智能教練的強強聯合下,能夠實現課上課下相結合、線上線下相結合、泛在化和個性化學習相結合。
智慧學習空間是在人工智能技術下構建的虛擬學習環境,能打破外語習得環境的局限性,幫助學生克服缺乏語言交際環境的難題[2]。借助移動設備,學生的學習可以擺脫教學地點的限制,學生在平臺上與教師和同學互動;教師可以借助智慧學習空間自動記錄的學生學習過程和評測成果的數據分析,從而在后臺更好地輔導學生。因此,實施基于人工智能技術和智慧英語學習空間的英語信息化教學,能夠使學生不受教學地點的限制,靈活開展自主學習,提高“處處能學”的便捷性。
智慧學習空間是學校在教育云中構建的師生共享的學習空間,全面支持英語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平臺上除了配置課內學習資源,還配置了多種課外學習資源,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能夠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教師在后臺可以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平臺大數據分析,適時向學生推送適宜的學習資源。在開放式、多樣性的學習資源共建共享的基礎上,利用人工智能的互動性和靈活性,學生可以隨時進行有效的、個性化的自主學習,從而提升“時時可學”的靈活性[3]。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靈動的智慧學習空間里,人工智能教練不僅會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細致的輔導,還會及時鼓勵學生,可以更好地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在基于智慧學習空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英語信息化教學中,教師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持續有效的激趣。
學生利用智慧學習空間里的大量課內外英語教學資源,不僅可以在平臺上進行“智能跟讀”“人機對話”“聽說模考”“影視配音”等有效的聽說訓練,還可以開展“智能聽寫”“拍拍說”“我是小導演對話創作”等形式多樣、富有創造性的自主學習活動。這樣不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對學習空間自動記錄和評測的學習過程進行大數據收集,組織“口語之星”“勤學榜”“人氣榜”和“鮮花榜”等獎項評比,讓全校師生都能進入獲獎學生的個人空間進行參考學習和送花、點贊。教師還可以收集每次聽說訓練出色的學生作業,通過平臺進行“串燒播放”。這些活動不僅能使學生體驗學習成功帶來的喜悅,而且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促使其進行自主學習。
利用智慧學習空間和人工智能技術,我校開展了如火如荼的英語在線朗讀活動,在升旗儀式上對獲獎師生進行表彰。教師利用智慧學習空間的“在線模考”功能,組織學生開展口語測試,平臺的自動記錄、自動評測和大數據分析功能大大減輕了教師的教學負擔,也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利用空間里豐富的學習資源和人工智能技術不斷提高自己的英語學習水平[4]。
根據每節課的不同課型,教師在課前、課中、課后深度融合信息技術,科學合理地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和智慧學習空間開展英語信息化教學,不斷創新和優化教學模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課前:學生利用智慧學習空間的“智能跟讀”“智能聽寫”自主預習生詞,在智能教練的輔導下完善音準,再利用“單詞兩分鐘”加強對生詞的理解。學習與思考:教師結合智慧學習空間的大數據分析功能,對學生預習中易錯的詞匯進行精準的講練和強化。課后:學生“智能跟讀”課文并在智能教練的輔導下模仿語音語調,利用“拍拍說”在生活中拍攝相關情景并配上相關文字,活學活用本課知識。
課前:教師應用智慧學習空間的“串燒播放”功能,收集課文朗讀出色的口語作業,在早讀和課前朗讀時播放,發揮示范帶讀和表揚作用。學習與思考:教師結合大數據分析,對課文朗讀易錯的地方進行精準講練和及時鞏固;展示“拍拍說”優秀作品,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語用能力。課后:教師在智慧學習空間布置每課“聽說模考”,成績可作為各單元口語考試的重要參考依據。
課前:“串燒播放”展示智慧學習空間里學生的優秀課文朗讀,全班跟讀或背誦。學習與思考:教師結合智慧學習空間的大數據,分析上節課后的“聽說模考”作業情況,對本課的學習進行回顧和總結。課后:教師布置“我是小導演”,讓學生根據本課主題進行創意對話寫作并分享在學習空間,利用配音功能為作品特色配音以提高趣味性,同時學生也可以進入其他同學的個人空間相互欣賞和點贊。教師還可以推送平臺中與課文主題有關的繪本閱讀或影視配音等以供學生進行拓展學習。
在實施基于人工智能技術和智慧學習空間的英語信息化教學后,學生對英語的興趣、信心和自主學習能力明顯提高,英語水平特別是聽說能力隨之大幅度提升。如表1所示,實驗前后,學生參加2017年和2018年省中小學英語朗讀能力在線展示活動的獲獎率存在明顯差距。
(1)實驗A 組和B 組同時應用智慧學習空間開展“智能跟讀”“影視配音”“串燒播放”,教師根據平臺數據組織“口語之星”“勤學榜”等獎項評比激勵。實驗后,A 組和B 組學生在2018年省中小學英語朗讀能力在線展示活動的自愿參賽率和各級獲獎率都大大超越對照組。
(2)實驗A 組比B 組增加應用智慧學習空間的“人機對話”“聽說模考”“拍拍說”“我是小導演”等,隨著A 組比B 組進一步深度融合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實驗后在最能體現整體效果的2018年市賽獲獎率上,A 組明顯超越B 組:B 組從1.1%到8%,提高了6.9%,而A 組從4.8%到35.7%,提高了30.9%。

表1 實驗前后學生英語朗讀能力情況統計表
綜上所述,通過對我校五年級學生實施基于人工智能技術和智慧學習空間的英語信息化教學的實踐研究,筆者深深體會到,提高教學質量,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勢必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教師應積極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優勢互補,不斷推進教育信息化改革,不斷優化和創新信息化教學模式,使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深度融合,從而更好地改善小學英語教學環境,實現教學質量的新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