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靜
石家莊市欒城區凌空橋路小學
當前建設綠色校園,塑造綠色形象,無論從觀念、內容,還是形式上對促進素質化教育的實施都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在工作,學習生活都在校園的師生們,加強培養自身的“綠色校園”建設的意識,也成為學校建設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那么在小學中應該如何建設綠色校園呢?
學校要根據教育行政部門下發的相關文件,做好教師的思想教育工作,確立建設綠色校園的意義和作用,明確其發展意義,層層深入地做好部署工作。而學校的領導班子也要創建分明的領導機構,健全組織領導機制,對政教辦公室,教導辦公室,后勤保障處等都應該分工明確,各司其職,齊心合力保障學校建設的高效發展。
在教學活動中要深挖教材中“綠色”含義的題材,充分發揮教學在教育中潛移默化的能力。例如,講“培養環境保護”時,要向學生提及,一個人要想保護環境。就必須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這是一個人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必備的條件之一,而這些良好的素養恰恰是“綠色校園”建設中對學生素質文化的要求。在講述與環境與人類相處的關系時,教師可以適時地引入與社會實踐相關的內容,通過實際事例引導學生處理與環境的關系,這對發展和諧校園、建設綠色學校會起到極大的教育作用。
環保教育也是綠色學校的內容之一,老師應該利用教學活動和課外實踐,應強調社會人類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要學生重視在環境中進行學習,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自然環境與社會人類實踐活動的關系。學校需要適當地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尤其是要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參與解決環境問題,從而加強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性與責任感。除了學習有關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的基本知識外,更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年齡特點,引導學生掌握教育與自然環境的社會實踐相關聯,并從中推進學生運用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生活是最直接的教育,我們應把“綠色校園”教育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在生活中做個“有心人”。要求學生要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引導學生之間使用規范性的文明用語,促使學生對自身文化素養、個人素質有很大的提高,也讓學生積極投入到綠色校園文化建設中去;引導學生閱讀相關書籍,帶著問題去思考。營造綠色校園氛圍,提升綠色人文素養;同時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綠色生活,節約用電、用水,愛護綠化,從而形成“綠色校園”流行風向標,為建設環境優美、文明健康的綠色校園做出積極的貢獻。
學校可以結合世界水日、環境日、植樹節等紀念日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舉辦相關比賽、“綠色校園”文明講座等,以豐富的形式開展。例如在“世界環境日”舉辦“校園環保”征文比賽;在“地球日”舉行清掃垃圾活動、保護綠化活動;在“植樹節”開展“手拉手,共建地球村”等活動。而且還可以倡導學生對學校周圍的環境衛生、時事關注的環境熱點問題進行調查。例如空氣污染源頭的調查、學校周邊綠化環境的問題,垃圾排放不規范等一系列課外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加入學校與社會環境建設中去,從而加強學生的“綠色校園”觀念的形成、對自然環境意識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關心和解決。通過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形式,既可以增強學生對環境保護的教育效果,也提高了學生建設綠色學校以及綠色社會的積極性,也激發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綠色學校”建設和活動的愿望,進一步樹立了“綠色學校,人人參與”的觀念。
“綠色學校”教育與校園環境建設息息相關,作為教育祖國新時代的地方,應該充分發揮學校職能,在教學過程中滲透“綠色校園”的教育理念,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主動參與到學校建設中,做學校真正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