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蛟
館陶縣房寨中學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由原來的渴望溫飽,變為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萍嫉倪M步、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普及,帶來了教育方式的改變?,F代信息技術為我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全新的教育問題。
現代信息技術可以跨越地域的限制,也可以利用互聯網上海量的教育資源。形式多樣、時間資源、聲情并茂,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能夠在輕松自由的環境中參與學習。但網絡課程同樣有自身的缺點。釘釘直播、微信直播、各種網課app……讓老師和家長都忙碌了起來,為了孩子都能夠按時上課,想盡了各種辦法,仿佛真的達到了課堂的教學效果。但現實卻是殘酷的,你永遠不知道在家里上課的孩子,在觀看直播的時候究竟在做什么;你也無法知曉網絡測試的成績,究竟是不是真實的。結果是,來到學校后,孩子們各科的“武功”全廢,還養成了許多不好的習慣。現實給了所有人一記響亮的耳光,原來,網課的效果并不一定多么好,也為我們的教育帶來了不一樣的啟示。
現代信息技術永遠不能替代傳統的教育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網絡的普及。曾經有一種危言聳聽的論點?!半S著社會的進步,在不遠的將來,一種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全新的教育形式將取代傳統的課堂”。一些網絡教育的效果卻讓這種觀點不攻自破。“三分教學,七分管理”。我們的傳統教育形式也許有許多的缺點,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傳統教育擁有最為重要的而線上教學所不具備的對被教育者的必要的管理和約束。因此,無論社會如何進步,虛無縹緲的網絡信息技術永遠也不會代替實實在在的學校教育。我們的老師,也永遠不會失業,永遠不會被人工智能的機器人所取代。
教育需要面對面的交流。線上教育讓老師和學生天各一方,沒有了老師的監管,再加上家長的溺愛甚至無所作為,孩子們在家里變的肆無忌憚,造成的后果便是成績的嚴重下滑。即使是電話連線、視頻連接,老師也不能全方位的了解孩子的生活學習狀態,從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處在線上兩端的師生,就如同身處電子游戲中的虛擬世界,一切都是不真實的。只有面對面的交流,感受彼此的喜怒哀樂,才是教育所應有的要義,才能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育需要有溫度。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過:“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苯逃枰撵`的溝通,需要愛的投入。我們的孩子不是冰冷的玩具,我們的教育不同于機械化大生產。每個孩子都是有血有肉的感情動物,都需要用我們的溫度去溫暖他們的世界。無論是學習機,還是互聯網上的所謂名師,缺少了彼此之間的感情交流,孩子們會感覺到生疏,當然不會達到預想的教育效果。教育不是老師一個人的修行,而是要師生珍惜這份相遇,共同努力、共同成長。
家庭教育的嚴重缺失。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行為習慣、處事態度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深刻的影響。由于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父母對孩子越來越溺愛,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了不利影響。網絡教學更是把家庭教育的嚴重缺失這一現象凸顯了出來。不起床、不聽課、玩手機、看電視……在家里的種種不良現象,家長們有心無力,急切盼望著能夠讓孩子們回到學校。但家庭教育是學校、老師所替代不了的,這就需要我們的家長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不僅僅要為孩子打工掙錢,更要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
我們的教育環境急需凈化。“在時代的大潮中,每個人都是溺水者”。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社會環境的影響無意是巨大的。伴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西方一些不良思潮趁虛而入,我們的社會環境產生了很多不利于青少年成長的現象?!白x書無用論”甚囂塵上,孩子們崇拜的是一些影視明星;網絡游戲泛濫,孩子們整日沉迷于游戲中的虛擬世界;吸煙的青少年人數開始增多,是誰將香煙賣給了孩子們……教育環境的改變,需要政府出臺的政策引導,需要家庭學校的通力合作,需要教師的以身作則,更需要每一個平凡人的監督和管理,共同為孩子的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如何利用好網絡資源是我們未來教育的挑戰。不可否認,多媒體信息技術的興起讓老師和孩子們對網絡都不再陌生,甚至掌握了一定的網絡知識技能。但如何對孩子們進行正確的引導,讓豐富的網絡知識服務與我們的教學、孩子們的學習是我們今后需要重點關注的課題。手機、網絡、電子游戲……它們不是洪水猛獸,也無所謂好與壞,關鍵看我們如何來利用它。視力下降、身體素質超差、各種心理問題……智能手機的普及,已經讓孩子們產生了很多問題。如何幫助他們擁有強健的體魄、健全的人格、美好的心靈、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需要社會、家庭、學校的共同努力。
當前,我們正處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新時代就要有新的擔當、新的作為。在建設社會主義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走好自己的長征路,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敖逃菄笥?、黨之大計。”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從自身做起,做“四有”教師,為社會輸送更多的合格人才,為國家興旺、民族復興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