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逢剛,趙 勇,夏紅明,趙麗萍,李復琴,吳轉娣,陳建國,覃 偉,趙 俊,趙培方,姚 麗,胡 鑫,吳才文,劉家勇,陳學寬
(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所/云南省甘蔗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云南開遠661699)
甘蔗是我國最主要的糖料作物[1],甘蔗新品種選育是蔗糖產業持續發展的核心技術和基礎[2]。甘蔗品種區域試驗是鑒定新品種的豐產性、穩定性、抗逆性和適應性的重要技術手段[3],為新品種審定和推廣提供依據,是育種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的必要環節[4-6]。甘蔗品種區域試驗的開展,有利于建立育、繁、推一體化的創新機制,提高良種生產力,加快新良種的推廣速度,迅速擴大良種覆蓋面,發揮良種經濟效益,增強蔗糖生產競爭力。
云南省第 15套甘蔗品種區域試驗參試品種共13個,2017~2019年在開遠市完成了1年新植2年宿根的田間試驗,通過對農藝性狀、工藝性狀、蔗產量和含糖量等進行綜合評價分析,為品種的示范和推廣提供指導和參考。
云南省第15套區試參試材料共13個,分別是:云蔗 10-1666、云蔗 10-1936、云蔗 10-2099、云蔗10-2698、云蔗 10-2768、云蔗 11-2244、云蔗 11-2675、云瑞10-328、德蔗10-96、德蔗11-32、滇蔗11-60,對照種ROC22(CK1)和ROC16(CK2)。
試驗地點為云南省農科院甘蔗研究所第 3基地,土地類型為水澆地。隨機區組設計,5行區,行長6 m,行距1 m,小區面積30 m2,四周有保護行,下芽量120000芽/hm2。2017年3月栽種并全膜覆蓋,出苗結束后揭膜,6月中耕培土,2018年 3月份收獲后進行第1年宿根管理,2019年3月收獲后進行第2年宿根管理。
性狀調查主要在苗期調查出苗率和分蘗率,成熟期調查株高、莖徑和有效莖數,可估測理論產量[7]。于當年11月至次年3月采樣進行品質分析(每月1次)。
13個參試材料農藝性狀見表1。出苗情況整體較好,出苗率最高的是云蔗 10-1666(69.2%),最低的是滇蔗 11-60(33.3%);分蘗情況差異較大,分蘗率最高的是云蔗 10-1936(309.8%),最低的是ROC22(88.2%);宿根發株差異較大,發株率最高的是云蔗 11-2675(306.8%),最低的是滇蔗11-60(160.9%);株高最高的是ROC22(243 cm),最矮的是德蔗 10-96(191 cm);莖徑最大的是云蔗10-2099(2.95 cm),最小的是滇蔗11-60(2.44 cm);有效莖最多的是云蔗 11-2244(82912條/hm2),最少的是滇蔗11-60(53545條/hm2)。

表1 參試材料農藝性狀
13個參試材料1年新植2年宿根蔗莖理論產量結果列于表2。2017年新植產量最高的是云蔗10-1666(133.8 t/hm2),最低的是云蔗 10-2698(43.9 t/hm2);2018年宿根產量最高的是德蔗 11-32(148.4 t/hm2),最低的是滇蔗11-60(66.1 t/hm2);2019年宿根產量最高的是云蔗10-2099(85.1 t/hm2),最低的是滇蔗11-60(38 t/hm2);2017~2019年新宿平均產量比雙對照高的是云蔗 10-1666(113.7 t/hm2)、云蔗10-2099(112.5 t/hm2)、德蔗 11-32(111.6 t/hm2)和云蔗10-2768(102.2 t/hm2)等 4個品種,介于雙對照之間的品種1個,為云蔗10-1936(95.6 t/hm2),其余的6個品種平均產量均低于雙對照,其中平均產量最低的是滇蔗11-60(54.7 t/hm2)。
13個參試材料1年新植2年宿根蔗糖分結果列于表3。2017年新植11月至次年3月份平均蔗糖分中,蔗糖分最高的是德蔗10-96(16.09%),最低的是云蔗10-1936(12.08%);2018年宿根蔗糖分最高的是云蔗 10-2698(16.18%),最低的是云蔗 10-1936(13.13%);2019年宿根蔗糖分最高的是云蔗10-2698(17.49%),最低的是云蔗 10-1936(14.13%)。2017~2019年平均蔗糖分中,超過雙對照的品種有4個,其中最高的是云蔗10-2698(16.52%),介于雙對照之間的品種有 6個,低于雙對照且是最低的是云蔗10-1936 (13.11%)。

表2 參試材料蔗莖理論產量

表3 參試材料蔗糖分 (單位:%)
13個參試材料1年新植2年宿根含糖量結果如下表4所示。2017年新植公頃含糖量最高的是云蔗10-1666(20 t/hm2),最低的是云蔗 10-2698(7.0 t/hm2);2018年宿根公頃含糖量最高的是云蔗10-1666(21.1 t/hm2),最低的是滇蔗 11-60(10.1 t/hm2);2019年宿根公頃含糖量最高的是云蔗10-2099(13.2 t/hm2),最低的是滇蔗 11-60(5.5 t/hm2);2017~2019年公頃平均含糖量超過雙對照的是云蔗10-1666(17.5 t/hm2)、德蔗 11-32(16.4 t/hm2)、云蔗10-2099(16.2 t/hm2)和云蔗 10-2768(14.5 t/hm2);3 年公頃平均含糖量均低于雙對照的品種有7個,最低的是滇蔗11-60(8.1 t/hm2)。
汁蔗比、纖維分、糖錘度、還原糖、簡純度和重力純度是甘蔗重要的工藝性狀,優良的工藝性狀有利于提高出糖率,13個品種1年新植2年宿根從11月至次年3月工藝品質平均結果見表5。汁蔗比最高的是云蔗 10-2099(67.1%),最低的是滇蔗11-60(60%);纖維分最高的是滇蔗11-60(14.4%),最低的是云蔗 11-2244(9.6%);糖錘度最高的是ROC16(21.41%),最低的是云蔗10-1936(18.05%);還原糖最高的是 ROC22(1.2%),最低的是滇蔗11-2675(0.41%);簡純度最高的是云瑞10-328(89%),最低的是云蔗 10-1936(82.4%);重力純度最高的是云蔗 11-2675(87.8%),最低的是云蔗 10-1936(82.2%)。

表4 參試材料含糖量

表5 參試材料工藝性狀
13個參試材料1年新植2年宿根的枯心率和黑穗病自然感病率調查列于表6。參試材料都有枯心發生,3年平均枯心率最高的為云蔗10-1936(6.1%),最低的為 ROC22(0.3%)。參試材料新植田間沒有發現黑穗病,宿根第2年田間有6個材料發現了黑穗病,分別是滇蔗11-60(7.2%)、云蔗11-2675(6.3%)、云蔗 10-2768(5.6%)、云蔗 10-1666(4.5%)、云蔗11-2244(4.5%)、德蔗11-32(3.9%),其余7個材料沒有發現黑穗病。

表6 參試材料的枯心苗和黑穗病發生情況
參試材料通過在云南省開遠試點1年新植2年宿根試驗,材料間表現出較大差異。通過農藝性狀、工藝性狀、產量和含糖量等綜合分析評價,表現較好的是云蔗10-1666、云蔗10-2099和德蔗11-32,上述 3個品種(系)建議給予進一步繁殖、生產示范試驗。其中:
云蔗 10-1666:早熟,高糖、高產品種。中大莖種,株型緊湊、直立,節間圓錐形,蔗莖曝光前紅紫色,曝光后紫色;芽卵圓形,芽尖達生長帶,芽基與葉痕分離;內葉耳為披針形,外葉耳退化,57號毛群少,莖實心,脫葉性好。出苗整齊,分蘗強,蔗莖均勻,前期生長快,株型緊湊、直立,抗旱性強,宿根性好,適宜于水肥條件較好的旱坡地、臺壩地、水田種植。
云蔗 10-2099:早熟,高糖品種。中大莖,節間圓筒形,節間曝光前紅色,曝光后紫色;芽三角形,芽尖超過生長帶,芽基與葉痕相平;內葉耳為披針形,外葉耳三角形,葉姿斜直,葉片寬度較窄,尖部彎曲,脫葉性好,57號毛群少;該品種出苗、分蘗中等,蔗苗健壯,成莖率高、叢生性好,蔗莖均勻整齊,株型緊湊,宿根性好,適宜在中等肥力的壩地、水田上種植。
德蔗11-32:早熟,高糖,高產品種。中莖種,曝光后莖色紫紅色,節間圓筒形,偶有水裂,脫葉性中,輕度蒲心。葉部有銹病。出苗好,均勻整齊,前期生長快,生勢中,適宜在中等肥力的壩地、水田上種植。
甘蔗種植長期以人工作業為主[8],其生產勞動強度大、效率低、成本高、作業環境艱苦[9],全程機械化是蔗糖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建議機械化種植、管理和收獲與區試試驗相結合,對適宜機械化品種的篩選和機械化應用研究能起到較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