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瀅
摘 要:陳河的《外蘇河之戰》以抗美援越戰爭為背景,寫了一群青春年少的士兵戰死沙場的悲壯故事。小說筆調真切感人,通過對人物命運的描述達到共情的效果,這和日本“物哀”的美學觀念有相通之處。
關鍵詞:戰爭;青春;物哀;《外蘇河之戰》
陳河的《外蘇河之戰》將情感融入對故事的敘述中,試圖通過小說中人物的真實感受喚起讀者對這段歷史的感知,達到“物哀”的效果。“‘物哀是日本傳統文學、詩學、美學理論的一個重要概念?!盵1]“物哀”本是因《源氏物語》產生的文學思潮,日本江戶時代國學家本居宣長提出“‘物哀與‘知物哀就是知人性、重人情、可人心、解人意,富有風流雅趣,就是要有貴族般的超然與優雅、女性般的柔軟細膩之心,就是從自然人性出發的、不受道德觀念束縛的、對萬事萬物的包容、理解與同情,尤其是對思念、哀怨、憂愁、悲傷等刻骨銘心的心理情緒有充分的共感力”[2]。我國學者葉渭渠認為,“物哀”是對人、世相、自然的感動[3]。筆者認為,“物哀”實際上就是針對人生世相(尤其是不盡意之事)產生的復雜情感,這里借用以論述小說的審美傾向。
一、戰爭中的青春“物哀”
這是一部有關青春和戰爭的小說,小說中的主人公都是正值花季的少年,但在戰爭中他們都不得不直面死亡。小說寫到了很多戰爭中的死亡,小說中的人物對這種戰爭中年輕生命的消亡表現出強烈的“物哀”。身邊戰友的相繼犧牲一方面加劇著他們對敵人的仇恨,另一方面也激發著他們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好人袁邦奎的死帶給舅舅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同時袁邦奎的義舉給當地老鄉留下深刻印象,讓他們十分感恩。
戰爭中的青年,出于對死亡的恐懼,難免會產生愛情。小說用很大篇幅寫到舅舅趙淮海和野戰部隊護士庫小媛的愛情,這段貫穿始終的愛情卻以破滅告終。小說寫了舅舅和庫小媛從相識、相知、相戀到走向破滅的過程,這種崇高的愛情不僅引起小說中人物的“物哀”,也能帶動讀者產生強烈的“物哀”。如庫小媛的出現讓舅舅更有動力投入到殘酷的戰爭中去。愛情的升華給舅舅帶來戰斗的力量,但愛情的毀滅無疑給舅舅帶來巨大的痛苦。伴隨著庫小媛的失蹤和愛情的破滅,舅舅也很快死在戰場上。舅舅和庫小媛的愛情雖然失敗了,但他們的愛情超越了生死,足以引起人的感動和強烈共鳴。
小說中的人物無一例外都難以逃脫戰爭帶來的悲慘命運,雖然有不少人幸存下來,但這場殘酷的戰爭卻會成為他們永久的痛苦記憶。他們的悲慘命運作為這段歷史的一部分,也被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和銘記。戰爭中被俘的美國飛行員史密斯,對當年救助他的庫小媛十分感激,認為她那樣的人就應該生活在天國;越南老鄉修建袁亭,紀念當時救助當地人的烈士……可見,小說中的當事人抑或是后來聽說這段歷史的人,都對這些年輕的戰爭英雄的悲慘命運產生了感傷、同情、緬懷之情,由此體現了“物哀”文化。
二、“物哀”的精神指向
“本居宣長提出的‘物哀及‘知物哀,就是由外在事物的觸發引起的種種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對自然人性的廣泛的包容、同情與理解,其中沒有任何功利目的?!盵4]作者在小說中寫到眾多的悲慘經歷,也是為了達到“物哀”的審美效果。
小說中寫到舅舅的戰友在戰場上相繼犧牲,是為了樹立他們高大的革命英雄形象,以此來印證當時戰士的真實精神寫照。他們為我國革命戰爭做出重大犧牲和奉獻。“可以說物質因素只不過是一把刀的刀柄,精神因素才是那部分珍貴的金屬、真正的武器、打磨锃亮的刀刃?!盵5]正是對革命英雄主義的堅定信仰,才使戰士們在戰場上勇往直前,無所畏懼。小說中的人物對戰士們死亡的“物哀”,是出于對革命英雄的敬佩。小說中的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作者重述這段歷史,亦是為了喚起曾經的歷史記憶,喚起人們對革命英雄的敬佩,賦予小說以革命教育意義。
庫小媛和舅舅的愛情作用非常關鍵,愛情作為一種精神力量,支撐著戰士們對生命、勝利的渴望。他們愛情的失敗也反映出戰爭對人與人之間美好感情的摧殘,在戰火中孕育而生的感情是非常珍貴和崇高的,這反映出人作為情感動物存在于世界上的價值,以及對人生價值意義的追問。此外,作者用大量篇幅書寫舅舅和庫小媛崇高的愛情,是為了引起讀者“物哀”:歌頌戰火中人與人之間純粹真摯的感情,不僅帶動作品中的人物和讀者的情緒感受,還增加戰爭小說中的浪漫因素,讓讀者更易進入到小說情境中去。
小說中擁有高潔品質的人物最終卻走向了毀滅,這引起人強烈的情緒感受,也歌頌了戰爭年代中善良的人性。小說沒有刻意地描寫人性之惡,而是對人性之善進行了大力的贊揚。小說這一點和日本的物語有相近之處,“物語中的所謂‘善之人,就是能夠‘知物哀的人;所謂‘惡之人,就是不知物哀的人”[6]。如小說中“我”對逼死了庫小媛的政工組長沒有強烈的仇恨,還花心思了解他的心路歷程,不把他的那段經歷告訴他的妻子,為了讓他在妻子心中留下完美的形象。小說通過對善良人性的歌頌,表達了對戰爭中的革命先烈的緬懷之情,并對他們看起來匪夷所思的行為表示了理解和同情。
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愛情給予戰士奮勇殺敵的力量,更為重要的是,他們都擁有純潔善良的本性,這讓他們在生死面前表現出甘于奉獻、無所畏懼的犧牲精神。小說中眾多戰爭事件都反映了戰爭的殘酷和愛情、人性的美好,正是在這樣的強烈對比之中,讓人心有所動,達到“物哀”的審美效果。
三、獨特的共情敘述
這部小說敘述手法運用獨特,紀實和虛構相結合的敘事方式,增加了小說的真實感。作者在小說中寫到很多紀錄片、書籍、資料、日記的內容,這些內容使整個小說變得真實可感。日本的物語也是這樣,“物語故事雖然都是虛構出來的,但都是人世間所具有的。將那些好的、壞的事物刻意加以描寫,如上所說,都是為了使讀者感動”[7]。小說以“我”完成母親祭奠舅舅的心愿展開,在追憶舅舅的歷史時,寫到很多真實的部分;而在寫舅舅具體的經歷時,又添加了很多文學性的虛構的部分。這樣的寫法,既保留了小說的真實性,又實現了小說的藝術性。
小說還運用了多重視角轉換的手法,涉及的視角包括“我”、“我”的舅舅、庫小媛三個視角。視角的轉換不僅能有效地推進情節的發展,理清人物之間的關系,還能體現不同人物的真實心理狀況。小說的主線是站在舅舅的視角進行敘述。站在“我”的視角寫一方面是為了交代歷史調查的進展,另一方面是為了提醒讀者這是“我”調查的真實歷史事件,實現小說的紀實性。站在庫小媛的角度寫,作者同樣是為了營造一種真實感。
小說插敘的結構方式也為小說增色不少。小說恰時地插入“我”對舅舅進行歷史調查的敘述,加強了小說的真實性和懸念感。作者在敘述舅舅歷史故事時,不時插入“我”對歷史的調查,使小說在部分上有重合之處,小說處處留有懸念,增強了小說的吸引力和可讀性。小說插敘的結構帶著讀者穿越時空,仿佛在看一部紀錄片,有效地實現了讀者的共情和“物哀”。
陳河的《外蘇河之戰》通過對真實戰爭事件描述達到現場感,并且利用現代性的敘述技巧,從倫理情感、生命、革命情懷等角度直抵人心,實現對歷史的追思,對戰爭英雄和美好人性的歌頌。眾多復雜宏大的主題,推動著情感的宣泄,久久回蕩在人的心中。
參考文獻
[1][2][4][6][7]本居宣長.日本物哀[M].王向遠譯.吉林: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4,1,8,39,34.
[3]葉渭渠.日本文學思潮史[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180.
[5]克勞塞維茨. 戰爭論 [M]. 張蕾芬譯 . 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