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抗戰時期流亡大后方安徽省中等教育研究

2020-11-18 11:01:09汪浩
時代人物 2020年21期
關鍵詞:教學管理

汪浩

摘要:國立九中是戰時安徽在大后方建立的中等學校之一,其前身是國立安徽第二中學。在戰火硝煙中,國立九中堅持“教育救國”方針,積極探索現代教育制度,保存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促進了當地教育辦學水平的提升。戰時國立九中在困境中的辦學精神和教學特色仍值得當代教育借鑒和思考。

關鍵詞:戰時;中等教育;國立九中;教學管理;歷史意義

作 者 簡 介:汪 浩,男, 安徽桐城人,中共重慶綦江區委黨校黨史黨建教育講師,博士,主要從事中共黨史,中國近現代史,重慶城市史研究。

作為戰時流亡千里之外的難民學校,國立八中和國立九中戰時辦學歷史一直受到社會關注。陳賢忠《安徽教育史》認為安徽學校有組織的內遷并以安徽學生為主體組建的國立八中和國立九中,與戰時設置的其他國立中學相比是有特點、有成績的學校。[1]其中,對國立八中的史料發掘較為豐富,如汪娟在《全面抗戰時期國民政府治領下的安徽中等教育研究》多以國立八中史料為例,詳細呈現了戰時八中辦學歷史,同時認為國立九中現存史料較少,無法對其進行系統性論述。[2]對于國立九中的學術研究并無過多著作呈現,一般以當時在校學生回憶為主。當時在學人士從不同視角回憶了國立九中辦學史實,如龔維英《國立九中校史鉤沉》[3]、章開沅先生《九中憶舊》[4],這些親歷者的回憶一定程度上呈現了戰時國立九中辦學基本面向:“可說是我皖教育命脈之所寄,所負的時代使命至為重大。” [5]八年在渝辦學生涯,國立九中為安徽中等教育作了示范,為中國文明薪火相傳作出了貢獻,成為戰時國立中學的模范學校,其在戰時辦學精神以及對中等教育的探索,仍值得當今教育借鑒和思考。本文將力圖克服國立九中史料不足問題,梳理國立中學辦學歷程,探討皖籍師生在戰爭特殊境遇下的辦學精神及辦學特色以及,以更好的視角呈現戰時大后方的安徽省中等教育。

一、國立中學的設置與國立九中之演變

(一)國立中學的設置

國立中學是戰爭時期特殊產物,其存在具有歷史性和時代性。戰前,國民政府中等學校建制原則上以省或省轄市自行設立為準,執行中央不直接辦理中等學校政策。然而抗戰全面爆發后,日軍侵占了東部地區大片國土,淪陷區各省中等學校,或受軍事影響,或直接遭受敵人破壞,以致師生流離失所,失業失學狀況日益嚴重。國民政府教育部為“謀戰區省市立中等學校教職員工及公私立中等學校學生繼續施教與受教”,[6]維持弦歌不墜,決定擇后方安全之地帶分別設立國立中學,以資收容失業失學師生。

設置國立中學首先在北平、天津淪陷后展開。1937年,北平、天津淪陷,兩地大批中學生以及中等教育教師被迫遷移到河南、甘肅等地。教育部遂派員到河南開封許昌一帶調查平津冀察等地中等學校各校退出的教員和學生狀況,分別登記遷出學校信息。1937年底,教育部于河南淅川成立了第一所國立中學,因其駐地河南,遂命名國立河南中學。

1937年12月,中東部浙、皖、綏、晉等省成為戰區,國民政府決議西遷重慶,戰區各省大部分中學生不得不遷離,流亡武漢、湖南、四川等地。為了救濟這些戰區學子,國民政府教育部分別在川、黔、陜、甘、鄂等地成立國立中學,以各省別或學生生源地籍貫命名,是為國立四川中學、國立貴州中學、國立陜西中西、國立甘肅中學、國立湖北中學、國立陜西中學等,主要收容來自戰區的中等教育學校職員和學生。

1938年6月,武漢會戰前夕,安徽境內形勢日益趨緊,大批中學生遷入武漢。為救濟流亡武漢之安徽籍中學生,國民政府教育部于武漢宣布成立國立安徽中學,并要求皖籍學生移駐湘西辦學。但由于安徽籍流亡中學生人數眾多,一部分滯留武漢的學生不得不遷往四川,1938年10月,教育部決議成立國立安徽第二中學,以收容入川避難的皖籍中學生。

總體上,1939年前,國立中學的命名,或以所在省之省名命名,如1937年設置國立河南中學,就因其所在位置為河南境內;或者因收容學生主體之省籍命名,如國立安徽中學、國立山東中學等。1938年,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國立中學暫行規程》明確了國立中學的命名規則,規定國立中學以所在省名為校名,稱為國立某某省中學,一省內設立兩校或兩校以上時,則稱國立某某省第幾中學。設置兩所以上的中學只有安徽、甘肅,故對于兩省國立中學命名是為國立安徽第一中學、國立安徽第二中學以及國立甘肅第一中學、國立甘肅第二中學。

這種學校命名規制雖出于考慮省別情況,但由于戰爭影響,戰時學校校址變化不定,以學校駐地省冠以中學校名,該學校遷移他省后,則又不得不有所變更,如收容學生主體為山東籍學生的國立湖北中學,因其駐地湖北,遂為國立湖北中學;后再次遷移四川,即按照在校生省籍改為國立山東中學;若以學校收容主體學生之省籍為命名者,但國立中學學生生源又絕非隸屬某一省,故以某省相稱,義有未當。

1939年3月27日,國民政府教育部以第5553號訓令頒布《修正國立中學暫行規程》,其中第二條規定“國立中學依設立次序,冠以數字,稱為國立第幾中學。”如國立河南中學改為國立第一中學,國立四川中學為國立第二中學;國立安徽第一中學則改為國立第八中學,國立安徽第二中學改為國立第九中學。

1939年,國立中等學校數量已經達到12所,其中安徽、甘肅各有兩所。其后,隨著戰區擴大,大量失學中學生流亡大后方,為了救濟這些學生,國民政府陸續設置了多所國立中學。據統計,抗戰期間,國民政府最高教育當局先后在戰時創辦了34所國立中學。[7]

(二)國立安徽第二中學的組建

國立安徽第二中學是為流亡后方安徽籍中學生設置的兩所中學之一。1938年6月,武漢會戰在即,由安徽遷入武漢的一部分學生乘船入川,先期到達重慶。安徽旅渝同鄉會鑒于本省中等學校員生來渝者日眾,教員無從施教,學生無處求學,群議設法救濟。1938年8月7日舉行理監聯席會議,決議籌辦在川安徽中學,并由安徽旅渝同鄉會出面向教育部請求撥款辦理。旅渝同鄉會理事長王鑄人發文呈請教育部設立安徽臨時中學重慶分校以救濟入川員生:“據查教職員約計百余人,學生不下數百人,而陸續抵渝者尚且有所聞,以此推計當逾千。其與流亡湘西者大致相符合,若令其悉赴湘西勢所難能,而轉瞬即屆開學,救濟不容稍緩。若不及時妥為安置,其影響戰時民族國家精神甚巨。鈞部辦理戰時教育救濟事業至為殷切,必不忍坐視此輩員生流離失所。擬請念實際情形,將國立安徽臨時中學分設湘蜀兩地,或于重慶設立分校。稗皖省流亡來渝之員生得所依歸。” 國民政府教育部認為系事實需要,同意安徽旅渝同鄉會請求,決定設立國立安徽第二中學,收容入川皖籍失業失學師生。

按照國民政府《國立中學暫行規程》規定,國立安徽第二中學的校長由教育部委任。1938年9月15日,教育部任命陳訪先為校長。陳聘任了皖籍原中等學校校長及科學館長、民眾教育館長等人作為國立安徽第二中學各機構負責人,聘任鄧季宣為國立第二安徽中學教導處主任,胡子穆為總務主任,程勉旌為高中部主任,吳天植為初中部主任,許凝生為師范部主任。鄧季宣是安徽教育界的重要一人,曾任安慶高級工業學校校長、宣城師范校長。抗戰時期,鄧季宣先后任職國立安徽二中總教導主任兼高中第一分校校長,國立九中校務代理。鄧季宣教學管理經驗豐富,為戰時國立安徽二中教育工作貢獻巨大。(表1-2)此舉既保護了這些流亡大后方的安徽教育界的名士,也為傳承安徽教育優良傳統造就了伯樂,為大后方的安徽教育儲蓄了師資。

創設之始,國立安徽第二中學校內初設機構為教導總務二處,高中師范初中女子四部,各處及各部均設主任一人。教導處下設教務訓導體育三組。總務處下設會計庶務文書衛生四組。各組設組長一人,組員若干人。處于戰時需要,軍事教官委員會由國民政府政治部委任。按照國民政府教育部要求,國立九中還設立了訓導委員會,負責指導全校學生風紀之責。

國立安徽第二中學創設之初,登記皖籍學生數達1200人。1938年10月1日截止登記,1938年11月4日,國立安徽第二中學即發布入學通告:1.在四川服務團登記之皖籍失學中學生經教育部發交名冊到校者,限十一月十五日起至二十日止,攜帶證明文件赴江津德感壩本校辦理入學手續。2.在安徽旅渝同鄉會及本校辦事處登記而未報到之學生,限十一月二日起至六日止,到重慶成渝大飯店本校辦事處補行報到,并辦理入學手續,逾期即取消入學資格。3.最近來渝之皖籍失學中學生請求入校者,由學生或家長先用書面連同學籍省籍證件向江津德感壩本校申請存記,如有缺額即按申請先后經本校審查合格依次函知辦理入學手續。” 1939年,在校人數達到1600余人。 在學生生源籍貫上,安徽籍學生分別來自四十七縣,占94.4%,川籍三縣占4.8%,江蘇籍占0.2%,湖南、湖北江西占0.2%。皖籍學生以合肥地區生源居多,懷寧次之。因江津籍學生請求人學,國立安徽二中感于當地人之熱情相護,在校舍允許情形下,適當收容了川籍高中自費生100名。

教職員工的選聘原則上按照教育部批準的學生數配給。教員一律為專制,初中教員規定每周授課16小時至20小時,高中及師范教員規定每周授課14小時至18小時,薪俸標準分四級,每級5元,初中月薪自四十元至五十五元,高中四十五元至六十元,按照各人教授點數并參酌其服務資歷訂定月薪。隨著戰時物價上漲,多數教員只能勉強糊口,但這些來自安徽戰區的教員均飽嘗艱辛,富有革命精神,待遇厚薄,非所許也。

因重慶城區人多地窄,加之日機轟炸嚴重,國立安徽第二中學首先在重慶市內設立臨時辦事處,校址擇定在江津縣德感場,以江津縣至善圖書館全部館址為校本部。(1-3)1938年12月15日,國立安徽二中正式行課,國民黨《中央日報》報道了開學狀況:“國立安徽第二中學現在共收公費生一千六百余名,自費生約百名,高初中師范女子各部,均已于十二月十五日開課,民族復興節及中華民國成立紀念,均各舉行盛大紀念與慶祝儀式,近又奉部令增設職業科,己經校務會議諸決,先設高級農藝、初級工藝各一班,現方革擬計劃,校舍仍在陸續建造中,一侯校本部工程完竣,即補行開學典禮云。” 于此,在戰火硝煙中,流亡大后方的皖籍中學生有了學習之地,開始了他們人生中珍貴的中學教育時期。

(二)國立九中及演變

1939年4月,教育部按各國立中學成立的先后次序,重新給予命名,國立安徽第一中學改為國立第八中學,國立安徽第二中學改名為國立第九中學。九中校長仍是陳訪先,由總教導主任兼高中第一分校校長鄧季宣代理校務。

隨著學生人數增加以及戰時教育格局需要,國立九中校內機構也有所改變。為培養師范教育教學之技能,國立九中決議增設師范附屬小學,由師范部負責,一方面使得國立二中師范生實習有所,一方面可救濟皖籍來川小學失學生與失業教師。1939年又增設職業科,分設高級農藝,初級工藝各一個班級。1940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因各省師范已經劃定區域,各地亦急需師范類人才為由,將原國立中學師范部及職業部移交所在省市教育廳局辦理。國立九中之師范部移交四川省教育廳,獨立成為四川省立川東師范學校。1941年8月,遵照教育部令,將江津縣城第一中山中學班,并入九中,改為高中第三分校。至此,國立第九中學有高中分校三所,初中分校三所,三十八個教學班,在校學生達二千余人。

1945年,偉大的抗日戰爭取得了勝利,流亡8年的皖籍中學生終于有了復員回鄉的機會。1946年,教育部規定國立中學學生“應以各還原籍省市為原則”回原籍就讀,國立九中師生遂復員回皖。累計回皖人員約為2064人,男女生分別安置,太和中學、東流中學接受了國立九中的男生,安慶省立女子中學收容安置了國立九中回皖女生。

二、戰時國立九中教育特色

盡管是一所流亡他鄉建制而成的中學,國立九中仍然力圖改良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國立九中師生員工體會到戰時辦學的艱難,積極探索戰時教學管理新途徑,新思想,在戰時國民政府設置的國立中學具有明顯的示范效應。

(一)教學工作

1938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制定《國立中學課程綱要》規定,國立中學課程分為精神訓練、體格訓練、學科訓練、生產勞動訓練、特殊教學與戰時后方服務訓練五個項目。針對教育部的要求,代理校長鄧季宣結合學校實際,在國立九中實施三大教育原則:民族精神、科學精神、法制精神,取得較好辦學成效。

學科訓練:第一,常態教學并補充戰時教材。教學上,注重培養各方面人才,不僅為戰時培養了師范畢業生、職業技術員工,也為抗戰勝利后準備人才。同時豐富戰時教材,在恢復戰前教材的同時,不斷豐富和創新戰時教材,使教材合于戰時社會生活實際需要。如歷史課注重講授本國史,以加強學生愛民族之觀念;講授社會發展史,使學生明了社會進化之方向;講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史,增進學生對抗戰之認識;公民課注重中日社會經濟狀況之研究,國際現實之分析等等。

第二,注重教學方法之改善。實施研究型教學。各科所授科目,盡量令學生事先預習,上課時自行了解,自行批判,教師予以指導;或提出問題令學生分組研究,舉行座談會,教師為座談會成員之一;在學生自修時間上,也不因戰時而有所松散,教師均須親自到場指導自習,以期減少學生學習之困難。

貫徹興趣教學理念。興趣是學生學習最佳動力。學生對于各科學習興趣如何,是指導學生學習的主要依據。國立九中為找到學生的學習興趣點,采取興趣調查法,分析學生課程興趣所在,對學習興趣較高同學積極引導,對興趣不高者則考察原因,適宜指導,努力培養其學習興趣。

第三,注重課前課后之測試。成績考查,除依照部定考查辦法施行外,更注重平時成績的考查,杜絕了“一考定終身”的知識評價弊病。一般于上課前抽出兩三分鐘作簡單之測驗,或與課后留數分鐘舉行考查,鞏固學生記憶,提高課堂效率。對于臨時測驗不及格則予以警告,達到時刻警醒學生,防止偏科目的。

精神訓導:實施導師制。各部設主任導師,各年級設年級導師,導師參與指導學生生活。高中師范部施行軍事管理,初中施行童子軍管理,改變學生氣質。利用晨會夕會、紀念周、紀念節、月會等重要時間節點,由校長及導師輪流宣講,加強學生思想訓導以及生活行為之指導。如邀請陳訪先主講《現代婦女之責任》,鄧季宣主講《從戰區流亡出來的青年應如何求學》,女子部主任周慶孚宣講《青年對于抗戰建國應有之認識及應有之努力》等主題演講。

戰時后方服務訓練:因中學生日常行為處于養成階段,國立九中特別成立養成教育中心。一是禮貌中心,其目的是既養成校內師生之間禮貌,又知曉社會一般禮儀。二是節約中心,分為物質節約和精神節約。三是整潔中心,分教室寢室公共場所三個部分,逐日由教師率領學生四名輪流考核,記載公布,養成愛護衛生習慣。四是國恥中心。戰時愛國主義教育占據了養成教育的重要位置,有利于學生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堅定抗戰之決心。其綱要為:一是反省自身之恥,學習訓練是否達到學校的要求,生活是否合于流亡之環境,是否遵守學校規則制度等;二是喚醒國恥。國恥教育取得了較好效果,為國效力,抗戰出力在九中校園內蔚然成風。1944年,重慶各地開展的募捐獻金活動,國立九中累計捐款除金銀財物以外達到50萬元。全校師生、工友、校警無不踴躍參加獻金運動,其中部分無錢之師生集體絕食一日,將該日膳食費用全部捐獻。

(二)學生管理

紀律要求:國立九中特別重視學生紀律的養成。規定:1.集會、集隊,動作須迅速正確,態度須嚴肅;2.在校任何時間,不得高聲或急走;3.行路須靠左邊。4.須遵照規定時間作息,如遇天氣炎熱,亦須在指定范圍內稍作閑涼;5.在教室內,姿態須端正,專心聽講。這些紀律規定,在戰時環境中,有軍事訓練要求,但對于學生成長以及規范校園生活起到促進作用。國立九中校長胡秉正總結了國立九中辦學成功之道:“一曰切實恪守紀律,以養成嚴肅之校風,一曰厲行學科考績,以提高學力之水準”。[8]

重視女生獨立精神的培養:因長期封建余習影響,近代女子教育權利一直受限。近代女子學校教育,肇始于清光緒三十三年,民國四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對女子學校教育以成為“賢妻良母”為中心,一直到“五四”后,女子學校教育才出現轉軌。國立九中在女子教育上特別重視女子獨立精神的培養,努力將女子教育由“賢妻良母”為中心的教育轉變為“社會人”教育。在女子教學目標上,“除養成能為家庭好主婦,國民賢母親而外,更應養成有為國家犧牲之決心。”加強教育女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女生實踐能力,要求女生“凡校中一切團體生活,必令學生自動參加,導師從旁指導協作。”

日常生活:國立九中師生生活極為艱苦。學生每日三餐,兩稀一十,霉米蒸出的八寶飯,“上課,是在祠堂和破廟內進行,宿舍和食堂是師生自己動手搭建的茅草屋。” [9]盡管生活艱苦,但國立九中的學生“都是滿腔的熱血,個個具有救國的熱忱。”[10]

學費是困擾戰區流亡學生的經濟問題。國立中學在創辦初期,實行公費就讀制度,凡家在淪陷區的學生,經濟來源斷絕者,均可給予各項公費待遇。1940年后,將零用費、膳食公費改為貸金制,對于來自戰區的貧寒學生,按照國民政府國立中學學生貸金規定,可享受膳食貸金、制服貸金、零用貸金。直到1945年,國立中學又重新享受公費。國民政府的公費制、貸金制一定程度上緩解國立九中貧寒學生生活費用問題。

三、國立九中設置之歷史意義

中等學校在教育系列中占據著極重要的地位。國立九中與其他三十三所國立中學,可以說是戰時國民政府教育體制新探索,改寫了“中央向不直接辦理國立中學”的歷史。[11]戰時國立中學為抗戰時期的中等教育事業做出了極大貢獻,“八年抗戰,戰區各省市教育廳局本身雖顛沛流離,無法行使其職權,但退至后方之員生,賴有國立中學,得以繼續求學,維持弦歌,其貢獻殊不為少。” [12]國立九中高舉“教育救國”的旗幟,在戰時艱苦困境中培養出一批國家棟梁和中堅力量,其中“兩彈元勛”鄧稼先、計算機之母夏培肅、核動力專家趙仁愷等九位院士就是典型代表。[13]其一些寶貴的辦學經驗仍值得借鑒。

一、對現代教育制度的探索

作為一所流寓千里之外的難民學校,設立國立九中初衷是對戰時失學學生課程的補救上,但其終極意義卻是一定程度上 “謀改造中等教育制度,以應戰時需要。” [14]國立九中在鄧季宣高舉“教育救國”旗幟下,堅持用“民族精神”“科學精神”“法制精神”三大原則指導辦學,對于創新戰時中等教育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重視課程的改進。在抗戰期間,國民政府根據戰時的特殊需要,對教育政策作了一些調整,相繼頒布了《中國國民黨抗戰建國綱領》及《戰時各級教育實施方案綱要》等法令。為了實施這些政策法令,國立九中積極探索戰時中等教育的新模式。首先,在國立中學教學中減輕了原有課程,融進了軍事訓練,充實政治教育,實施戰時后方服務實踐教育等內容,這些舉措適應了戰時的需要,有利于知識教學與實踐生活有機結合。其次,國立九中在教材使用上,不拘泥于教育部統一編發教材,結合學生實際自行編撰教材。如英語教師鄧達澄所著高中《實驗英語文法》一書,成為各中學教材的范本。這種重視理論實踐結合、“知行合一”教學探索,打破戰前中等教育中智育偏重灌輸,德育即體育等教育弊端。

重視學生人格精神塑造。培育學生健全人格是任何教育旨歸所在。國立九中重視民族精神熏陶,突出戰時流亡中“家園意識”教育。特別是加強鄉賢歷史教育,國民政府教育部長親自參加國立九中的開學典禮,并在訓詞中突出皖籍歷史名人和事跡,“安徽之鄉賢先烈在過去歷史上,實留有彪炳之勛名,與偉大之成就,”列舉了安徽名人管仲、朱元璋以及桐城文派,鼓勵“全體師生,滿不可以學校為避難之所,以后方為茍安偷惰之歸。” [15]通過鄉賢教育激發學生抗戰精神、喚起民族意識、樹立國家觀念,使學生認識到“民族不能生活,個人那里還能生活?” [16]

重視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國立九中教學將課堂知識與社會實踐有效結合,磨練學生吃苦耐勞精神。如帶領學生體驗煤礦工人辛苦工作,使學生意識人民群眾的疾苦,當時在校就讀的章開沅先生在社會實踐后深有感悟,“看了煤窯中的工人才知道,原來這世間,沒有最苦,只有更苦。” [17] 注重社會實踐教育,既是促使學生認識戰時社會,戰時中國以及戰時中國勞動人民的苦難與不幸,也從教學上探索了“知行合一”的人才培養模式,改變了戰前傳統教育只重應試導致的“知行”失衡、失調矛盾。

二、保存和培養了大批人才

國民政府設置國立中學目的是救濟來自戰區失業失學師生,以圖在戰時特殊境遇下保存民族血脈。國立中學的教員,都深受了時代環境的刺激,深嘗了家鄉淪亡的痛苦,使得他們更愿意在戰爭年代薪火相傳,教書育人。國立九中的創辦和發展,留住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教師,他們以廣博的知識、豐富的教學經驗、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的精神,“在烽火連天顛沛流離的戰爭歲月,這些老師安于清貧,敬業樂教,以校為家”,[18]為避難來渝的學生健康成長付出了大量心血。

國立九中為流亡他鄉失學的安徽籍中學生提供了戰火中得以學習生活的處所。著名的歷史學家章開沅先生也是戰時國立九中就讀的學生之一。章開沅先生回顧1938年秋入學國立九中,“從此,我便在此度過了五年田園牧歌式的中學生活。” [19]在這些流亡他鄉的皖籍學生心中,國立九中就是最美的校園。國立九中為戰后新中國建設培養和輸送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有用人才。辦學8年,國立九中共計走出畢業生5600余人,其中70%升入國內各著名高校,培養了包括鄧稼先、汪耕、黃熙齡、夏培肅、任繼周、趙仁愷、田心源、董新葆、金問信、王火、舒蕪等諸多中國各行各業優秀的建設人才。

三、促進了大后方教育事業發展

國立中學的師生員工多數來自戰區,對于日軍侵略的殘暴行徑,目睹身受,他們的到來,對于堅定抗戰思想起到傳播效應;同時他們都是知識階層,對于啟發大后方民智,增進文化意義重大。戰時的國立九中為江津縣域唯一一所公立學校,其學生數量一度達到2000余人。國立九中與戰時遷入江津的私立漢口博學中學,私立漢口懿訓女子中學等學校一起促進了江津區域“教育驟然發達,” [20]為戰后大后方教育留下寶貴的辦學經驗。

適當招收當地及其他省別學生,提高了大后方學生入學率和文化素質。戰時,國立中學原則上只招收戰區流亡學生,但國立九中為感謝江津縣人民給予的幫助,滿足江津學生教育需求,也適當招收當地學生,如創設初期即招收當地學生100名,就當時的招生規模而言,這個數字已相當可觀。后期逐步擴大了非皖籍生源的招生規模,其中招收蒙古籍生源1人,韓國學生2人,海外僑生眾多,生源區域之廣,為戰時罕見。一些九中教師也應聘到江津本地小學兼課;許多學生畢業后留教當地中小學,他們把教育比較發達的東部各省的先進教育經驗,帶到了西部,在周圍地區樹起楷模,大大促進了西部地區教育發展。

結語

從歷史視角來看,國立九中與其他國立中學是戰爭時代的產物。日本法西斯發動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巨大災難。它不僅嚴重破壞了中國國家安全、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還給中國造成巨大的物質財產損失,對中國經濟、文化事業產生毀滅性影響,對中國社會發展與進步產生嚴重滯礙作用。據統計,“在1937年一1945年的八年中,中國有17個省區930多座城市遭到日寇鐵蹄蹂嗬,被占領的城市占全國城市總數的47%。” [21]為救濟戰時失業失學的中等學校師生,國立中學應時而生,延續了戰時中等教育事業發展,為國家保存和培養了寶貴的后備人才。日軍全面侵華后,安徽境內大片土地淪陷,安徽教育事業損失嚴重,全省中等學校幾乎全部停課,這些學校或解散,或搬遷。國立八中和國立九中的師生不愿受日軍奴役,篳路藍縷,遠赴千里之外的湘西、江津重新創辦學校,組織教學活動,使得安徽教育事業弦歌不輟,為抗戰事業和新中國建設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其在戰火中歷練生存、勇于擔當的精神可歌可泣。盡管國立九中的辦學已然成史,但在渝8年務實的辦學精神必將成為安徽教育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在辦學過程中形成的團結進取、救亡愛國、奮發向上、艱苦奮斗、開拓創新、復興民族的革命精神,也將一直發揮并將永遠發揮著激勵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賢忠等.安徽教育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汪娟.全面抗戰時期國民政府治領下的安徽中等教育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8.

[3]龔維英.國立九中校史鉤沉[J].合肥教育學院學報,2003(1).

[4]章開沅.章開沅口述自傳[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5][6]黃夢飛.貢獻給國立安徽中學[J].安徽教育,1939(創刊號):16.

[7][11]余子俠.抗戰時期國立中學的創辦及其意義[J].近代史研究,2003(3):80.

[8]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重慶市江津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江津縣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江津文史資料(第十六輯)[M],江津縣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1995:118.

[9]才云鵬.鄧稼先--溫文爾雅的堅守[M].北京:臺海出版社,2016:49.

[10]張效良.抗戰前途與師范教育[J].國立九中月刊,1939(創刊號):5.

[12]新.國立中學之沿革與近況[J].教育通訊,1946(9):8.

[13]李定超.立九中走出的九位院士[J].紅巖春秋,2018(10):63.

[14] 吳海升.安徽教育[M].安徽文藝出版社,2015:133.

[15]陳立夫.國立安徽第二中學開學典禮訓詞[J].國立九中校刊,1939(創刊號):1-3.

[16]章道衡.讀書[J].國立九中校刊,1939(創刊號):18.

[17][19]章開沅.章開沅口述自傳[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30,22.

[18]章開沅.凡人瑣事——我的回憶(四)[J].江淮文史,2016(4):68.

[20]夏叔平.地方教育:江津縣教育槪況[J].新教育旬刊.1938(3):14.

[21]珞珈.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華造成的損失問題述論[J].探求,1995(5):51.

猜你喜歡
教學管理
創新背景下的高校教學管理研究
教學管理信息化問題研究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24
新時期高中教學管理改革與實踐
甘肅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24
談教學管理的藝術
甘肅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1:24
信息技術在教學管理中的應用
職業學院教學管理創新策略
文學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32
協同創新視角下學生實踐教學管理
文學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28
高校公共選修課教學管理與改革研究
學分制與高校教學管理體制改革探析
臨床醫學院教學管理新模式的實踐探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天堂成人|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 亚洲中文在线看视频一区| 婷婷亚洲天堂| 国产精品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区| 亚洲最大综合网| 人妖无码第一页| 制服丝袜 91视频| 日韩性网站| 噜噜噜久久|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日本不卡高清二区 | 国产精品私拍99pans大尺度|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伊人色在线视频|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色偷偷综合网| 欧美色亚洲| 日韩黄色在线|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亚洲人在线|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亚洲欧美在线看片AI| 久久福利网| 国产亚洲日韩av在线|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国产精品视频久|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午夜福利网址|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美美女高清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91在线日韩在线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区二区| 99这里精品|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亚洲综合欧美在线一区在线播放| 热久久综合这里只有精品电影|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99| 欧美成人国产| 色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一线天| 午夜日b视频|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在线观看无码av免费不卡网站|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 国产高颜值露脸在线观看| 91啪在线|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精品久久高清| 亚洲天堂2014|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日本不卡网|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 99re在线观看视频| 性色一区| 99精品免费欧美成人小视频| 人妻丝袜无码视频| 欧美第二区| 新SSS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aaa视频|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色婷婷成人网| 青青青国产免费线在| 97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不卡| 国产永久在线视频| 91精品国产无线乱码在线| 91成人在线观看视频| 国国产a国产片免费麻豆|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韩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