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占有即所有”原理毫無節制地保護金錢的后續受領人,也不當保護了占有人的債權人,其流通保護功能可為善意取得制度所替代。因此,基于貨幣的特殊性以及現實生活中貨幣流轉可能涉及的法律爭議,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占有即所有”原理下的立法沖突問題,為有關貨幣的歸屬糾紛提供救濟的思路。
關鍵詞:貨幣;占有即所有;立法沖突
作者簡介:紀國超(1993-)男,漢族,四川成都人,在校研究生,法律碩士(非法學),四川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非法學)專業,研究方向:民商法
一、問題的提出
在現有的研究中,關于貨幣所有權流轉的權威性研究相對較少,在這些相對較少的研究中,關于貨幣所有權的流轉問題,通說采用“占有即所有”的原則,該原則的核心思想在于貨幣的占有與所有原則上應該是一致,貨幣一經流轉之后不發生原物返還請求權及占有回復請求權的問題,僅存在債法上的請求權,也不會發生善意取得的問題。通過分析學者的文章可以看出,貨幣占有即所有的原則僅在日本法和臺灣地區的法律中予以適用,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并不承認或適用貨幣“占有即所有”的原則,而我國之所以學界通說之所以認同貨幣占有即所有的原則,主要基于以下三點理由:
一是,貨幣的本質在于流通,如果不認可占有的權利性質,貨幣的歸屬由若有法律來規定,那么其流通職能的將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二是,貨幣的核心是購買力體現,是以國家信用為支撐,不必要詢問貨幣的取得方式如何;
三是,如果占有權能與所有權能相分離,那么接受貨幣人的是否需要對每一筆資金都進行核查,以確保貨幣流轉的合法性,如此對市場經濟交易的妨礙巨大,不利于商品流通。
從以上三點理由來看,貨幣“占有即所有”的原則具有相當的合理性,但是并不能一概排除一些例外的情形。如專用賬戶的資金也不能當然成立“占有即所有”,如受托人代為保管的資金、保險金、保證金等,雙方并無資金所有權轉移的意識表示,且貨幣以特定的形式予以保存。此時的貨幣適用動產物權變動的規則,即需要雙方當事人達成所有權轉移的合意+公示(交付)。
二、貨幣“占有即所有”的立法沖突
在前述分析中,雖然貨幣可以適用動產物權變動的規則,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一旦將貨幣“占有即所有”的原則納入到物權變動規則中,不僅可能影響現已相對完備的動產物權和不動產物權變動體系,而且對貨幣的特性會造成一定的影響。此外,貨幣“占有即所有”與占有推定理論存在沖突,即占有推定的權利不限于所有權,包括租賃期、留置權等。具體分析如下:
(一)違反了物權取得的規則
根據《物權法》第7條規定,“物權的取得和行使,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從物權取得的規定來看,現行法律中關于物權取得的規定相對簡單,也說明了理論研究和現實需求中大多關注物權的行使問題,對物權取得的爭議解決一般有公法機關予以規制,即符合實體法和程序法的規定即可,其中,我們還需要注意的是,在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中有一條“違背公序良俗”,明顯擴大了無效的情形。
就貨幣“占有即所有”原則而言,一方面,我國法律中并未明文規定,游離于法律與學說之間,根據現實情況來看,貨幣所有權的變動并未完全按照物權變動的要件予以認可,大多采用了通說“占有即所有”的原則;另一方面,貨幣“占有即所有”原則在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但之所以沒有納入到成文法中,在于貨幣“占有即所有”原則的一些情形明顯違背了《物權法》第7條的規定,如盜搶、侵占等行為,不僅與“公序良俗”相違背,同時還觸犯了《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對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造成了損害。
因此,未將貨幣“占有即所有”原則納入到法律規定中,原因之一在于考慮到某些情形違反了物權取得的法定要件,也違背了公序良俗,甚至觸犯了《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
(二)與占有推定理論相沖突——占有≠所有
占有推定規則的內容是指“占有人于占有物上行使該權利,推定其享有此項權利”。如占有人在占有物上行使租賃權、留置權等權利,則推定占有人享有此項權利。在占有推定規則中,其核心內容是“公示效力”,推定只是在公示效力基礎之上所反映出來的內容,具有附屬性。
根據占有推定規則,我們能夠確定占有行為的合法性,但是不能必然推定出占有人對占有物享有所有權,因此,從占有推定規則來看,貨幣“占有即所有”原則存在兩個值得商榷的問題:一是,占有不必然等于所有,占有的基礎性權利包括租賃權、質權、留置權等,不限于所有權。在現實生活中,在同一筆貨幣之上存在質權及留置權的可能性極低,但是并不能否認這種情形的存在可能性;二是占有推定需要基于占有的現實情形進行推定,而不是必然將占有人推定為所有人,否則會對貨幣實際所有人的權利造成損害。因此,基于占有推定規則來看,貨幣“占有即所有”的規則無法涵蓋所有的現實情況。
三、總結
總之,在現實生活中,貨幣所有權問題是一個涉及多項法律門類的研究課題,無論因何種方式所發生的的貨幣所有權流轉,如果因為這些事實行為的無效或被撤銷,那貨幣的原所有權人的權利如何保護呢?如果允許占有回復請求權,那么貨幣的流通職能將會被妨礙,正常的市場經濟交易秩序將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如果認可債法上的返還請求權,但是由于債具有相對性,受限于訴訟時效,如若債務人無力償還或是有其他的債務,則債權人的權利將不能完全實現;從《物權法》的規定來看,并未明確指出貨幣所有權的歸屬或流轉問題,只能按照動產物權的規定來分析貨幣所有權流轉的正當性。
參考文獻
其木提.貨幣所有權歸屬及其流轉規則——對“占有即所有”原則的質疑[J].法學,2009,11:58-68.
王利明.貨幣所有權[M]物權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37-40
楊立新,王竹.論貨幣的權利客體屬性及其法律規制——以“一般等價物”理論為核心[J].中州學刊,2008,04:69-73.
李錫鶴.作為種類物之貨幣“占有即所有”無例外嗎——兼論信托與捐贈財產的法律性質[J].法學,2014,07:3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