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霞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基層,要不斷夯實基層社會治理這個根基。基層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一個重要的時代課題,與群眾利益休戚相關,要通過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激發基層創新活力、加強基層干部隊伍建設,不斷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不斷夯實基層社會治理根基,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關鍵詞:黨建引領;基層治理
一、當前基層治理現代化的現狀
基層工作者認識上的滯后。一是認為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談得上治理,或者說只要經濟實力強了治理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治理的現代化自然就實現了。二是由于近年來,脫貧攻堅、基層黨建等工作任務比較繁重,基層政府呈現出明顯的被動式治理特征,一方面,基層治理首要的是必須完成各類自上而下的任務安排,另一方面,也需要化解自下而上的各類問題訴求以回應上級對“穩定”的考核。三是基層工作者偏向性選擇,實行“一切以考核為依據”的選擇性治理辦法,特別是涉及“一票否決”或是考核占分高的領域,就全力以赴。
基層黨組織建設問題。一是農村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不強,領導核心弱化,甚至個別地方農村基層黨組織出現軟弱渙散問題,領導鄉村治理的作用弱化;有的基層黨組織班子不團結、制度不落實、工作不作為、群眾不滿意;二是“三類人員”作用發揮不明顯。一些村黨組織書記受能力素質等因素制約,工作中沒有把抓黨建和抓鄉村治理深度融合;一些村干部對鄉村治理認識不到位,具體工作中作風不夠扎實;一些農村黨員對鄉村治理參與熱情不夠,示范引領作用不突出。
基層治理體系不健全。一是基層群眾組織名不副實,部分變成了對上負責的官僚化組織,行政化趨勢明顯,越來越脫離群眾。二是群眾直接參與管理基層事務的空間不大、渠道不暢,部分群眾的正常呼聲得不到傾聽、正當利益得不到維護,因此而產生的信訪舉報給社會和諧穩定帶來嚴重隱患。群眾自治組織不健全、缺乏有效的載體,即使有也名不副實,作用發揮的并不好。三是農民作為鄉村治理的主體,受精英人才外流以及服從政府指令性管理方式的傳統思維影響,在鄉村治理中普遍“缺席”。
基層政府和組織職能不清晰,基層政府職能重點不清晰。“社會”仍處在不對等的地位,哪些是政府該做的事,哪些完全可以交由社會承擔的事,并無清晰的邊界,社會成長空間模糊。往往是大而全,大而不優,責任成為無限責任,導致基層群眾無論什么事情都來找政府,給基層工作帶來了很大壓力,牽扯了基層工作人員太多的精力。
二、出現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
基層治理現代理念欠缺,偏重于管理和控制,關注物重于關注人。一是當前一些政府部門的管控意識仍然根深蒂固,既對社會的行動主體不夠明晰,也對發揮社會主體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認識不足,重管理輕治理。二是當前,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和農村黨員年齡大多偏大,對新事物的接受、消化和吸收需要時間,對基層治理沿用老辦法多,創新治理能力差。
基層治理主體的素質能力有待提高。存在基層組織軟弱渙散、凝聚力和行動力不夠的問題,還存在基層干部視野狹隘、知識層次和結構難以適應現代化要求的問題。在如何面對不斷成長的社會力量和不斷增多的參與訴求上,一些基層政府明顯能力準備不足,治理方式上重管制輕協調、重堵輕疏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
基層面臨的錯綜復雜現狀。當前,基層社會處于社會發展中矛盾和問題的最前端,基層政府及其干部,直面老百姓及其利益訴求,比如,面臨著土地征用、房屋拆遷、公共服務提升、信訪維穩等等問題。加之維護穩定的“一票否決制”等責任的層層下壓,基層政府有意、無意地走上“管理控制型”的治理模式。
三、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制約因素
基層治理缺乏動力。基層治理缺乏動力,主動性不足,積極性、創造性不夠,基層治理基本上是被動式、應付式,基層政府首先考慮的是對上負責問題,主要精力和資源用在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上、用在地方經濟發展上,忽視本應承擔和履行的社會責任。
基層治理主體差異性大。不同的基層治理主體能力和素質存在較大差異,不同的參與基層治理的社會組織其能量和效應也存在非均衡性問題,能力大、素質高、能量大、效果好的治理主體無疑容易實現基層治理現代化,反之,則困難大、成效差。
基層治理體系的不完善。基層治理現代化很大程度上取決包括制度在內的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和科學化,基層治理的制度體系越完善、越科學,其權威性越大,基層治理的現代化越容易實現。
四、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方式途徑
繼續深入踐行群眾路線。一是突出需求導向。堅持從群眾關注的生存性、發展性、安全性等民生事項抓起,每個鎮街道、村社區每年都要排出一批量力而行的為民辦實事項目,進一步提升基層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二是抓好問題整改。堅持以問題為主攻方向,切實抓好臟、亂、差等環境突出問題整改,切實解決好社會保障、教育、醫療、出行等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持之以恒抓整改、抓長效。三是確保民意暢通。在村、社區設立工作室,強化村民訴求快速反應處置,建立健全暢通有序的訴求表達、分析研判、心理干預、矛盾調處、權益保障機制。
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核心作用。一是發揮“指導員”作用。重點針對社會建設條塊分割、部門利益、政策碎片、合力不夠等問題,建立強有力的統籌協調機制,完善頂層設計,實現三個“全覆蓋”:即社會領域黨建工作的全覆蓋、政策體系全覆蓋和各類人群服務管理的全覆蓋。二是發揮“服務員”作用。整合原有的便民服務資源,成立聯系服務群眾辦公室,推廣建設“網絡+網格”的智能服務管理平臺,打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實現“民心在基層聚集、資源在基層整合、問題在基層解決、服務在基層拓展”的新格局。三是發揮“監督員”作用。派駐工作組,加強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嚴格落實從嚴治黨責任,正風肅紀,重拳整治“庸、懶、散、拖、瞞”,對不廉潔行為、違規違紀行為堅決“零容忍”。
強化基層組織功能。推進新時代基層治理就是要把基層治理同基層黨建結合起來,通過推進黨的基層組織設置和活動方式創新、擴大基層黨組織覆蓋面,將基層治理的組織基礎、制度基礎和人員保障做實、做強,有效解決基層黨組織在基層治理中的弱化、虛化、邊緣化等問題,從而切實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
激發基層改革創新活力。一是為基層減負。進一步減輕基層村和社區的行政性負擔,大幅減少“表面文章”式的臺賬考核,科學厘清權責邊界,真正實現“政社”良性互動。二是下放服務職能。進一步強化公共服務、社會服務管理職能,同步推動公共財政向基層社區傾斜,新增財力向基本公共服務支出傾斜,以及政府擇優購買公共服務,讓基層社會細胞有能力實現社會服務和自我治理。三是激發社會活力。進一步完善社區居民自治機制,大力培育一批社會組織、公益組織和志愿服務組織,促進公眾協作參與社會多元治理。進一步創造條件,引導鼓勵集體經濟發展,穩步提高并合理分配群眾收益。
加強基層干部隊伍建設。一是我們關心愛護支持要到位。組織部門要建好村社區干部綜合分析研判系統,善于從中選拔人才、提撥干部,選優培強“兩委”班子,逐步提高基層干部的待遇保障,讓大家留下來有干頭、走出去有通道。二是嚴格管理教育要同步到位。要圍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開展一系列專題教育;分專題對基層黨組織書記進行6-8次集中輪訓,同時,加強基層干部談心談話、關愛提醒和警示教育,以案說法,增強法治觀念,接受群眾監督,堅決守住底線,不越紅線,不碰高壓線。三是不斷學習,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增強工作能力和業務本領,提高基層工作人員工作能力。有針對性的培養人才,對業務骨干和技術力量,通過“內部崗位輪訓”和“定期外出考察學習”,開拓其視野,能上能下,打造一批優秀的基層人才隊伍。
提升基層管理能力。推進新時代基層治理要把抓基層強基礎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形成重視基層、關心基層、支持基層的鮮明導向,使黨的基層組織更加強起來、黨員隊伍更加強起來、黨的工作更加強起來,確保基層有能力為群眾服務。另一方面應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通過改革和完善基層治理體制和機制,更好為群眾提供精準有效的服務和管理,為基層社會自治創新創造更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