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華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寧德工作期間就十分關心、關注和重視老區蘇區的脫貧致富。他曾多次深情表示,“飲水思源、勿忘老區”“要把握好閩東老區這個閃光之處”“老區革命精神是脫貧致富的強大精神支柱,要大力弘揚這種精神”。寧德市各級黨組織始終牢記總書記的殷切囑托,大力傳承弘揚老區革命傳統,把推進脫貧攻堅與加快老區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一體謀劃、一體推動,確保全市老區基點村和老區群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一個都不掉隊。
一、強化重大項目支撐。革命老區,總體發展比較滯后,大部分屬于后發地區。2019年5月,總書記調研考察江西贛南地區的發展,對我們很有啟發。贛南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立足豐富獨特的稀土資源,推動一系列重大項目落地。2018年江西省首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在贛州揭牌成立,由中科院與江西省聯合組建的國家鎢與稀土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7個“國字號”“高規格”的科研平臺落戶贛州。近兩年,贛州承擔實施省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250多項,爭取項目經費近9000萬元,在承擔項目數和獲得資金方面均列江西全省第二。擁有實力較強的研發機構和平臺140多個,高新技術企業270多家。項目帶動,讓贛州已從老區一躍成為中部地區崛起的范本。
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寧德四大主導產業,讓寧德多抱幾個“金娃娃”,多上幾個大項目、好項目。從大的方面看,就是從項目布局上,支持寧德老區發展。寧德市在老區脫貧攻堅中也堅持山海聯動、項目帶動,特別是圍繞四大主導產業,大力開展產業鏈項目招商,推動上下游配套項目向屏南、壽寧、周寧、柘榮等基礎薄弱的老區縣延伸布局,推動沿海與山區共享發展紅利。比如,在屏南縣,隨著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化項目、米艾西技術研發中心項目、南非發飾制品生產項目等項目即將竣工或試生產,以及瑞幸咖啡烘焙屏南基地項目、寶沃汽車發動機生產研發基地建設項目、福清德茂車用無紡布膠帶生產加工項目等簽約落地并相繼動工建設,屏南的百億產能即將激活,正初步形成大型央企、大型外資企業和大型民營企業集聚投資的“洼地”效應。下一步,在布局重點項目時,要大力推動優質產業鏈項目向全域深化拓展,注重把山區資源、勞力、生態等優勢,與沿海的資金、技術、人才等優勢結合起來,推動基礎配套互聯互通、產業項目相互協作、公共服務資源共享,最大限度發揮項目輻射聚集效應。
二、充分發揮生態優勢。老區往往都是欠發達的地方,大多沒有被深度開發,生態環境往往保護得比較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總書記指出,加快老區蘇區發展,要有長遠眼光,多做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近年來,我市一些老區村通過借助生態優勢,發展生態產業,帶動了經濟強起來、群眾富起來。比如,周寧縣七步鎮蘇家山村依托環境優勢, 建成人工淡水養殖水庫和現代標準化有機茶園,積極打造“綠色田園”“慢生活”等旅游品牌,去年游客量突破40萬人次,成功獲評國家級3A景區,真正讓村民在綠色產業中創收。浦源鎮紫云村是周寧海拔最高的行政村,自然風光優美,這幾年村里主打生態農業牌、鄉村旅游牌,吸引各地游客蜂擁而至,實現了向生態環境要效益的目標。周寧縣七步鎮后洋村憑借良好的生態和豐富的林地資源,推進1200畝黃振芳家庭林場開發,積極發展特色林下經濟,采取“公司+支部+村民”模式,帶動村民致富、村財增收。
生態優勢是老區發展最具競爭力的優勢。一定要以高度的思想和行動自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老區的發展和脫貧攻堅,還得堅持走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并重的路子,既要堅定不移地守好生態紅線,也要想方設法釋放生態紅利,因地制宜選擇符合當地實際的生態產業、綠色經濟,進一步呵護好青山綠水,讓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
三、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產業發展是實現老區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制勝法寶。2018年,福建省茶葉、水產、花卉苗木、水果、林竹、食用茵等10大特色產業的總產值達1.5萬億。寧德市委、市政府像抓四大主導產業一樣抓“8+1”產業振興(茶業、水產、食用菌、水果、蔬菜、畜禽、中藥材、林竹花卉及旅游),力爭2020年全市培育形成7個超百億、2個加快向百億目標邁進的全產業鏈,鄉村特色產業鏈總規模突破1600億元。
從鄉村看,福安虎頭村,聞名全省的“桃花村”,水蜜桃是其特色產業。千畝連片桃園,年產鮮桃1200多噸,產值達2400多萬元。產業支撐,以農帶旅、以旅興農,舉辦桃花節、采摘節,開發桃膠、桃花酒,發展“桃家樂”,打造最美畬村如火如荼。壽寧縣大安鄉水洋村找準產業發展突破口,引進了省秾芳園林發展有限公司,建設櫻花種植示范園、富硒富鋅水稻種植基地,為村民提供產、供、銷一體化服務。柘榮縣宅中鄉引進港資成立企業,流轉全鄉近6000畝茶園建立“閩東紅”茶葉基地,年可為群眾每畝增收近萬元。宅中鄉赤巖村與在外鄉賢企業對接發展訂單農業,林下種植鐵皮石斛、黃精、靈芝等中藥材,輻射帶動8個行政村一起發展。屏南縣代溪鎮以挖掘傳承北墘老酒傳統技藝為龍頭,建設黃酒文化廣場、打造黃酒品牌等,年產量達6000多噸,產值近億元。
高質量脫貧攻堅、高質量鄉村振興,離不開高質量產業發展,要按照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信息化、企業化的目標要求,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提升農產品加工水平,搞活流通環節,增強科技支撐。這其中,搞活流通環節方面就大有文章可做,一些地方建立百香果、葡萄等行業性產銷聯盟的做法就很好。
四、加快補齊民生短板。老區村通常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基礎設施、民生保障等方面比較落后,發展后勁不足,村集體經濟十分薄弱,有的甚至長期負債。近些年,寧德市大力實施老區村民生補短板工程,極大促進老區村舊貌換新顏。全市1896個老區行政村全部實現統一供電、供水,基本實現道路硬化;全市老區行政村100%通電話、20戶以上自然村實現村村通廣播電視。但盡管如此,我市老區村在教育、衛生、公共服務等方面,與群眾需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特別是一些老區村醫療水平低、醫療人才匱乏。就拿壽寧縣犀溪鎮甲坑村來說,距離鎮區10多公里,教育、醫療條件極為落后,老百姓一碰到頭疼腦熱,就得跑到10多公里外的集鎮去看病、就醫,極為不便。還有,霞浦縣水門鄉八斗貝村存在教育短板問題,全村人口963人,共有71名學齡兒童,其中66名在距離村約10公里的城區小學就讀,剩余5名在村里簡易教學點上學,由一名69歲的退休老教師負責全部教學課程,雖然解決了教育問題,但無論是教學質量還是學生發展而言,都有很大差距。
要堅持把加快補齊民生短板作為做好革命老區脫貧奔小康工作的重要內容,從提升基礎教育發展水平、完善基層醫療衛生體系、健全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加強文化體育及綜合服務設施建設等方面,采取有力的措施,促進我市老區民生事業的發展。要始終堅持“老區優先,適當傾斜”的原則,加快補齊老區教育、醫療衛生、養老服務、基礎設施等領域短板,不斷提高老區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五、傳承閩東老區精神。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培育的老區精神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推動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的不竭動力。總書記在寧德工作期間就曾指出,“閩東的老區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寫下了可歌可泣的輝煌歷史。無數先烈留給我們用之不盡的寶貴精神財富”“要時刻記住閩東是貧困地區,充分發揚老區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走艱苦創業的發展道路”。
當前,如何更好地發揮老區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如何把老區革命精神一以貫之地傳承下去。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要挖掘紅色旅游資源。壽寧縣下黨村大力傳承弘揚習總書記“三進下黨”優良傳統,以建設省委黨校黨性教育教學基地為契機,推出“下黨·中國紅色旅游新地標”,策劃實施31個旅游開發項目,通過發展旅游經濟,帶動300多名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致富。蕉城區桃花溪村實施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和弘揚工程,修繕紅色景點、革命先烈故居,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成了游客接待中心、紅色廣場、革命歷史展陳館,串起了紅色旅游經典線路,頗具規模。發展紅色旅游是推動老區村發展的有效途徑,我們要在培育老區旅游特色產品、提升旅游產業化水平上下功夫,不斷推動老區村生態環境、紅色文化、特色產業等旅游資源深度融合、優化升級。另一方面要弘揚老區革命精神。深入挖掘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精選有代表性、象征性的紅色景點、紅色傳承人、紅色故事、先進典型等作為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動教材,用老區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來開展宣傳教育,讓老區群眾的心熱起來,信心決心樹立起來,激活他們在新時代奮斗拼搏的熱情和動力。
六、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寧德市在脫貧攻堅實踐中始終重視加強黨的建設,建強“脫貧一線的核心力量”,形成了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五抓五促”的經驗做法。2018年8月,全省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現場推進會在寧德召開,省委組織部印發了我市抓黨建促脫貧攻堅15條經驗做法,獲得第四屆全國基層黨建創新案例最佳案例獎。加強老區村黨的建設,選好帶頭人至關重要。從2018年村級換屆選舉情況來看,老區村普遍還存在帶頭人難選、文化程度偏低、能力素質不高等問題,161個老區基點行政村中,村“兩委”成員857人,高中(含)以上學歷274人,占31.9%,低于全市水平(全市46%);經濟能人216名,占25.2%,低于全市水平(全市74%)。
選好一個人能激活一個村。壽寧縣犀溪鎮仙峰村黨支部書記葉柏金,是壽寧縣回引的經濟能人,在他的帶領下,不到一年時間仙峰村就興建了村辦幼兒園、村級衛生所、生態停車場,還出資60多萬,成立了金祥豐農業專業合作社,并帶動15戶貧困戶參與,種植晚熟葡萄30多畝,村里的面貌可以說是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仙峰村的例子啟發我們,老區村的發展始終要注重抓好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特別是帶頭人隊伍建設,選優配強老區鄉村領導班子,實施能人回歸工程,吸納農村致富帶頭人、返鄉創業高校畢業生作為后備力量,積極破解村干部人選培養難、物色難等問題。要注重向老區村一線下沉幫扶力量,建立市縣鄉領導掛鉤聯系制度,拓展選派駐村第一書記,推動向老區村傾斜覆蓋,筑牢基層堡壘,助推脫貧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