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鳳 李立娜
摘? ?要? 土地整治的生態轉型已成為其發展新趨勢,也是新時代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長期以來,在土地整治過程中,人們普遍重視數量、輕視質量、忽視生態。從生態環境保護視角,深入分析甘洛縣土地生態環境現狀及土地整治中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提出甘洛縣土地整治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建議:加強水土保持工程與生態景觀工程的結合;建立以農戶為主體的生態管護制度;權衡復墾土地、耕地后備資源可持續開發的多功能性;加強多規銜接,實施“耕地生態占補平衡”;加強資金管理,實施經濟鼓勵。
關鍵詞? ?土地整治;生態環境保護;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
中圖分類號:F301.2? ?文獻標志碼:C? ?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8.006
當前,我國正處于生態文明建設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一系列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性意見,如嚴格保護耕地,擴大輪作休耕試點,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制度。現在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把加強環境保護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的重要抓手,認識到保護環境守土有責,實現生產生活方式低碳、環保、文明的“綠色化”轉變。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縣域內坡耕地占耕地面積的90%以上且零星分散,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為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甘洛縣以土地整治為重要抓手,積極推進扶貧開發工作。針對甘洛縣的實際情況,從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出發,推進土地整治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兼顧經濟增長和生態環境保護是十分必要的。
1 土地生態環境現狀
1.1 耕地質量差,利用效益低,優質耕地減少快
1)甘洛縣山多地少,坡耕地面積比重大,平地少,縣域內多為中低產田,生產水平低,單位面積產量提高難度大。2)未利用土地中可開發的荒草地和灘涂面積雖然較大,但開發難度大,利用效益低。3)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耕作方式粗放,導致耕地養分流失、肥力下降嚴重。4)受環境條件的制約,農村公共設施用地、農村居民住宅用地及公益事業用地大量占用優質耕地,導致優質耕地面積減少較快。
1.2 農村建設用地分散,布局雜亂,空閑地多
受傳統習慣的影響,甘洛縣農村居民多數是一院一屋,臨田、臨路而建,依勢而居,居住較為分散,且布局雜亂,隨意性大,點多量大面廣,用地粗放。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和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設施配套較差,部分農戶人畜共居,生活條件惡劣。
1.3 耕地重用輕養,質量下降
部分地方存在農田基礎設施長期失修,農戶“懶散”耕作,農業生產中不科學使用化肥、農藥、農膜等問題,造成農業土壤質量下降、地力衰退,農業面源污染嚴重。
1.4 土地資源生態環境承載力差
甘洛縣地處川西南邊區,位于大涼山北部、小相嶺東麓,為四川盆地西緣向青藏高原地勢過渡的高山峽谷地帶,屬深切割高山區,山高坡陡,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加之過度采伐、放牧、開礦等行為更加劇了水土流失[1]。境域內山體滑坡、崩塌、泥石流、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易發、頻發,危害嚴重,生態環境脆弱。
2 土地整治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近年來,隨著甘洛縣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和土地整治規模不斷擴大,人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對自然的利用廣度在不斷加大,深度也不斷增加,隨之產生了土壤污染、水環境污染、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生物多樣性下降、景觀破碎化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危及土地的可持續利用,阻礙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2]。事實上,以往土地開發利用中產生的諸多生態問題,并非來自開發利用行為本身,而是緣于人們過分強調土地開發利用的經濟價值,忽視了生態價值及資源環境承載力,因而降低了土地開發利用的質量和效率,影響了土地可持續利用的能力。
2.1 農用地整治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土地整治運用一系列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對田、水、路、林、村實行綜合整治、開發,其對土地生態系統有影響,影響具有長期性和累積性特點[3]。一方面,由于整治區域長時間裸露,導致土壤面蝕和風蝕,進而造成土層脊薄、土壤肥力下降;農用地平整時使用推土機、鏟運機等重型機械,也不同程度地造成土壤板結,影響土壤質量;灌溉水渠修建中大量使用水泥混凝土結構,地下水補給受阻,影響土壤養分循環效益。另一方面,在農用地整治中,大量使用水泥混凝土結構,導致一定區域內形成孤立的區塊體,土地利用類型結構和布局變化,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物種的交流、擴散,影響區域生物多樣性。
2.2 農村建設用地整治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近年來,通過彝家新寨、異地扶貧搬遷和新農村建設對農村居民點進行村莊合并、住房統一規劃,改變了農村居民點分散布局的狀況,緩解了農村建設用地的緊張局面,并減少了對耕地的占用,使農村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網絡等基礎設施利用效益最大化;設立垃圾集中投放點,村組收集、鄉鎮轉運處理,使農村的生活垃圾得以有效治理;實行人畜分離、廁所改造,改善了農村人居生活條件,農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推進,從而使農村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和保護。但是,合村并鎮后農村庭院逐漸減少,使居住區變得集中和擁擠,由于排水不暢、清淤不及時等,導致被人畜糞便和生活垃圾污染了的水體侵入土壤、流入河流,帶來新的污染,引發疾病;此外,原有田間道路系統等由土質變成質地堅硬的砂石、灰渣、水泥,嚴重破壞了微生物的生存環境[4]。
2.3 復墾土地和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近年來,甘洛縣大力開展工礦廢棄地復墾,而復墾土地仍具有生態脆弱性,存在使用污染的客土引起耕地二次污染的風險;災毀地復墾也可能因地形地貌被破壞、植被消失等,導致抗災害能力減弱,引發次生災害。甘洛縣有近9%的未利用土地,耕地后備資源豐富,但其開發利用多重視土地的宜耕屬性,忽視了其他屬性用地的生態調蓄功能。在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地區,不合理地開墾荒草地和灘涂濕地,常常引起土地沙化、土壤鹽堿化、土壤污染等土地退化現象,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不僅使土壤肥力下降、利用效益差,還會造成水土流失嚴重、水旱災害頻發[5]。
3 甘洛縣土地整治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建議
3.1 加強水土保持工程與生態景觀工程的結合
水土保持工程是土地整治中生態保護的關鍵。在農用地整治中不應只是單純的地塊合并、調整改造,還需要維護生物和景觀的多樣性,踐行“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理念,提升工程質量,加強綠色基礎設施修復,保護農村的自然生態景觀,促進生態平衡。
根據整治區域水土資源調查結果,在編制水土保持方案時,可以在原有水利、土地整治、生態環境整治工程技術的基礎上,加大生態景觀化工程的技術投入,科學規劃設計適宜不同地域特征和生態敏感性的土地生態環境建設工程。此外,兼顧資源管理和生態建設,還需提高建設單位的管理水平,加強工程方案的后續設計和監管,強化施工監理,有效履行水土保持方案。
3.2 建立以農戶為主體的生態管護制度
1)在落實政府投資和項目實施過程中,農村建設用地整治更加注重對具有地域特征的鄉村景觀、鄉土歷史遺產的保護,結合鄉村地形地貌等自然條件和民俗風情等人文條件,有計劃地推進以農戶(土地使用者)為主體的項目實施制度,維護集體和農戶的土地合法權益,防止外來者在利益驅動下有意或無意地侵犯農民利益。2)引導農用地流轉,落實“三權分置”政策,讓農民擁有更多財產權,成為耕地的“主人”,切實解決好農民的生活安置和就業問題。3)加大對農業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的支持,推動農業規模化經營;大力發展觀光休閑農業,推進農業和旅游業的有效融合,以產業興旺促進美麗鄉村建設,保證農民增產增收,助力脫貧攻堅。4)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改善人居環境。
3.3 權衡復墾土地、耕地后備資源可持續開發的多功能性
工礦廢棄地和自然災害造成的災毀地的復墾,應立足于促進生態環境改善和生態功能恢復,謹慎確定其用途,找到土地整治與土地生態修復契合點,進行流域區域治理,提高土地的植被覆蓋率,恢復原生生物群落,重建土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提高土地生態涵養能力。
在合理有序開發、復墾耕地后備資源的同時,結合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土地整治中積極推進零散分布的耕地后備資源的開發利用,將集中連片耕地后備資源納入國家統一規劃,加強后續耕地質量的監測與評價,防止粗放利用及撂荒,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鑒于耕地后備資源的多重屬性特點,其開發利用工作還應當統籌規劃、綜合開發,除了宜耕屬性外,還可考慮宜園、宜林、宜牧和旅游觀光等生態功能屬性,處理好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之間的關系,協調好耕地、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及其他用地之間的關系,降低在土地整治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保護耕地生態系統多功能性,使土地開發利用綜合效益最優化。
3.4 加強多規銜接,實施“耕地生態占補平衡”
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利用誰補償”和“開發利用和保護增值并重”的方針,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和生態保護優先原則,積極開展跨部門協作,充分考慮土地整治規劃與城鎮發展規劃、農林牧業發展規劃、生態園區規劃、風景旅游規劃的銜接,及時對因土地用途改變而導致的生態環境變化進行監測分析,加強耕地占用的土地用途管制,有計劃地實施“耕地生態占補平衡”,加強耕地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防止不合理的開發活動造成水土流失、污染等生態問題;建立規劃公告、公示制度,接受群眾監督、社會監督,做到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6]。此外,還應高度重視土地整治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實施后的利益相關者的反饋意見,不斷修正規劃設計方案,構建多利益相關者參與項目實施的制度,把管護任務盡可能落實到最直接的利益相關者。
3.5 加強資金管理,實施經濟鼓勵
土地整治是一個涉及多部門多技術的綜合性系統工程,不同類別、不同部門的資金之間存在相互交叉[7]。1)為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應統籌各部門的相關資金,將其作為土地整治的專項資金,加強資金使用管理,規范土地整治資金的使用。2)通過各種途徑拓寬土地整治的資金來源渠道,除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外,開辟集體、農民和經濟實體共同投資的多層次、多元化投資渠道。按照“誰投入、誰受益”的原則,只有遵循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利益分配機制,對因恢復和維護區域生態系統而受到損失的個體,給予一定的生態補償費用,切實維護不同利益主體的合法權益,才能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到土地整治中。3)土地管理部門充分利用“3S”等現代科技手段,實行土地整治動態監測,對目標任務完成較好的鄉鎮、直接參與者和農戶進行經濟鼓勵,以加強對耕地的管護,進一步提高其參與土地整治的積極性。
4 結語
土地整治與保護生態環境并不是一對必然的矛盾,相反,如果我們牢固樹立起綠色發展的理念,以科學規劃為指引,對土地進行合理地整治和開發利用,以建設促保護,那么這些行為非但不會破壞生態,還會對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白仕紅.涼山州甘洛縣某滑坡變形破壞特征及形成機制分析[J].科技視界,2014(33):308,338.
[2] 李晨,劉新峰,彭哲,等.基于規劃視角下的省級土地整治與生態環境保護研究——以安徽省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2(28):14042-14044.
[3] 哈元琪.生計資本稟賦對農地整治項目農戶有效參與的影響[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8.
[4] 趙連武,鄭秋玲.關于土地整治過程中生態環境保護的思考[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文摘版)自然科學,2016(2):320.
[5] 李虹曄.土地整治中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及對策[J].國土資源,2018(8):42-43.
[6] 劉月莉.四川甘洛鉛鋅礦區植被生態調查及重金屬超富集植物的篩選[D].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08.
[7] 張勇,汪應宏.生態文明視域下農村土地綜合整治中的生態工程研究[A].2013年中國土地科學論壇論文集[C].北京:中國土地科學編輯部,2013:437-446.
(責任編輯:易?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