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健

摘? ?要? ?結合廣西東蘭縣秋玉米生產現狀,分析指出秋玉米低產成因主要有“播種過晚,花期受旱;行距過稀,穗數不足;施肥量少,養分失調;灌漿期間低溫寡照”等,并從栽培管理方面提出了“提早免耕套種,搶上秋播季節;適當縮小行距,增加大田穗數;施足全價配方養分,滿足玉米吸肥需要;利用水柜集雨補灌,提高玉米抗旱能力”等建議。
關鍵詞? ?秋玉米;低產原因;高產栽培;對策措施;廣西東蘭縣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志碼:B? ?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8.017
東蘭縣地處廣西西北部,云貴高原南緣,地跨東經107°5′~107°43′,北緯24°13′~24°51′,是一個以喀斯特地貌為主的山區農業縣。2019年東蘭縣玉米播種面積0.52萬公頃,總產量2.15萬噸,每667 m2平均產量276.9 kg、產值886.1元,其中秋玉米播種面積0.13萬公頃,總產量0.28萬噸,每667 m2平均產量146.3 kg、產值459.8元。與春玉米生產相比,秋玉米的產量與產值較低,農民種田增收困難。
據調查,東蘭縣秋玉米低產的原因主要與當地農民的栽培管理習慣有關。為此,筆者結合東蘭縣秋玉米生產現狀和多年鄉鎮農技推廣工作實踐,從栽培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秋玉米高產措施建議。
1 生產現狀
從表1可知,在2013—2019年間,東蘭縣秋玉米播種面積為0.12萬~0.13萬公頃,主要分布在丘陵坡地和峰叢谷地,種植范圍覆蓋11個鄉鎮、83個村,涉及農戶4.26萬戶、人口17.89萬人。東蘭縣種植品種主要有正大808、迪卡007、迪卡008、正大719、亞航639、亞航689、隆玉888、桂單162、桂單0810、桂單688、桂單589、先正達901、先正達408等大穗、耐旱、硬粒型品種。東蘭縣秋玉米播種時間較晚,播種時間在每年的8月上旬,收獲時間在11月中旬,全生育期105~115 d,秋玉米每667 m2平均產量為140.1 kg。可見,東蘭縣秋玉米播種時間較晚,單產與產值較低,若實行規范化栽培,秋玉米還有較大的增產潛力。
2 低產成因
2.1 播種過晚,花期受旱
東蘭縣農民習慣在早稻“雙搶”結束后才播種秋玉米,使秋玉米播期推遲到8月上旬,造成玉米生長后移20~25 d,至9月下旬揚花授粉期遇上“卡脖子”秋旱天氣,玉米花粉生命活力下降,雌穗吐絲延遲,雄雌花不同步,花粉受精不良,造成缺粒、禿頂而減產。在2019年11月,筆者調查了東蘭縣三石鎮納合村、巴王村、公平村,泗孟鄉欽能村、生滿村、屯長村,切學鄉切亨村、板烈村、納塘村等地的農民158戶和玉米面積9.7 hm2,結果表明:在7月25日、8月1日、8月5日、8月10日播種的秋玉米均受到秋旱天氣的影響,而且播期越晚,受旱越重。據2019年在切學鄉切亨村試驗點觀察,與對照播期(7月10日)相比,8月1日播種的正大808、正大719、亞航639等品種受旱減產率分別為26.5%、29.7%、31.8%;8月5日播種的玉米受旱減產率分別為38.9%、41.6%、44.3%;8月10日播種的玉米受旱減產率分別為63.8%、67.5%、74.9%;8月15日播種的玉米中后期受嚴重秋旱、秋冷天氣影響,造成空苞癟粒無收。可見,播種過晚,花期受旱是導致東蘭縣秋玉米低產的首要原因。
2.2 行距過稀,穗數不足
在2018年11月,調查東蘭縣長樂鎮板登村、長樂村、定安村,隘洞鎮板老村、同樂村、納就村,長江鄉板隆村、板林村、蘭陽村等地農民137戶秋玉米面積12.3 hm2,結果表明:東蘭縣秋玉米播種以“一米一窩、一窩兩株”種植方式為主,表現為栽培行距過大,大田株數不足。例如:正大719、亞航639、桂單589、隆玉888、迪卡008、桂單162等品種每667 m2種植密度分別為2 487、2 531、2 679、2 735、2 857、2 913株,與當地玉米高產栽培每667 m2種植3 500株相比,分別減少1 013、969、821、765、643、587株。可見,大田行距過稀,有效穗數不足,直接影響到秋玉米群體光合產量的形成[1],進而影響玉米產量。
2.3 施肥量少,養分失調
長期以來,東蘭縣農民對秋玉米的施肥管理比較粗放,存在少施、偏施、淺施等問題,進而玉米施肥不足,養分比例失調等問題。據調查,在玉米播種時,基肥每667 m2施尿素15~20 kg、30%復合肥(N10P10K10)25~30 kg,氮、磷、鉀的比例為1∶0.26∶0.26,這與玉米吸收氮、磷、鉀養分比例1∶0.5∶1.2相差很大。同時,由于在秋玉米中后期缺施攻苞肥,玉米生長不良,表現為莖稈細弱、果穗變小、籽粒欠飽滿等,遇上大風暴雨天氣后容易倒伏,同時中上部葉片易落黃早衰。可見,養分供應失調直接影響到秋玉米的正常生長發育,造成產量與品質降低[2]。
2.4 灌漿期間低溫寡照
據東蘭縣2009—2019年氣象資料顯示,10月20日至11月5日平均氣溫為17.3 ℃,同時陰天比例占72.6%,而此時正是秋玉米灌漿結實的關鍵時期。低溫寡照天氣使秋玉米光合物質積累速率減緩,養分輸送受阻,灌漿速度下降,進而造成穗棒癟粒和禿頂等。
3 高產措施
3.1 提早免耕套種,搶上秋播季節
秋玉米7月上旬在早玉米行間進行免耕套播,能秋玉米7月上旬在早玉米行間進行免耕套播,能充分利用夏秋季期間光、溫、水等氣候資源,確保秋玉米有充足的營養生長期,比當地傳統翻耕播種(8月上旬)提早20~25 d,使秋玉米生長中后期安全避過“卡脖子”秋旱天氣為害。在2017年11月,調查東蘭縣切學鄉切亨村、板烈村、切學村,隘洞鎮板老村、同樂村、納就村,長江鄉板甲村、三堂村、納洪村等地農民169戶玉米地17.3 hm2,結果表明:在7月5—10日實行免耕套播的秋玉米生長表現為苗齊、苗壯、苗勻,幾乎無秋旱影響,玉米穗大粒多,空稈禿頂少,每667 m2平均產量達463.9 kg;而采用傳統栽培(8月2—9日翻耕播種)的秋玉米,在揚花授粉至灌漿結實期均不同程度受到秋旱天氣的影響,玉米受旱后表現為穗棒小、癟粒多、禿頂長,每667 m2平均產量僅142.6 kg,比免耕套播每667 m2減產321.3 kg。可見,秋玉米提早免耕套播,能搶上播種季節,安全避過秋旱、秋冷天氣,實現玉米抗旱保收[3]。
3.2 適當縮小行距,增加大田穗數
在播種時應采用雙行單株種植方式,改變傳統“一窩兩株”的種植習慣,適當縮小株行距離,增加大田株數,以提高綠色群體的光合產量。近年來,東蘭縣主推的平展型玉米品種,如迪卡008、正大619、正大719、亞航639、亞航689、桂單162、桂單688、桂單0810、桂單589、先正達901等,種植密度以每667 m2種植3 400~3 600株為宜,具體種植規格為大行距80~82 cm,小行距35~36 cm,株距32~33 cm,以保證大田有足夠的穗數。
3.3 施足全價配方養分,滿足玉米吸肥需要
由于東蘭縣秋玉米生長期比春玉米短,全生育期只有105~115 d,加上前期生長發育快,播種后第45~50 d即進入揚花授粉階段,故要施足基肥、及時追肥,以滿足玉米各生長期對養分的需要,從而達到玉米高產。據2018—2019年在東蘭鎮板逢村、達文村、江洞村、拉岜村,隘洞鎮六通村、納就村、坡拉村,切學鄉板烈村、納塘村、切亨村、切學村等地的秋玉米高產創建經驗,基肥每667 m2施用腐熟農家肥
1 000~1 200 kg、45%玉米專用肥(N20P8K17)30~35 kg、鈣鎂磷肥35~40 kg、硫酸鉀肥20~25 kg、鋅肥1.5 kg;追肥以攻穗肥為主,在秋玉米大喇叭口期(播種后第40~45 d)每667 m2施45%玉米專用肥(N20P8K17)40~45 kg、尿素25~30 kg。結合田間除草和培土,肥料要開穴深施12~15 cm,施肥后蓋土10 cm,玉米每667 m2產量可達500~550 kg。通過施足全價配方養分,使秋玉米前期根深苗壯、中期莖葉濃綠、后期穗大粒多,大幅度提高玉米產量[4]。
3.4 利用水柜集雨補灌,提高玉米抗旱能力
在秋玉米進入抽雄揚花階段后,是形成籽粒產量的關鍵時期,此時葉面系數大,蒸騰作用強烈,玉米需水量多而敏感,干旱缺水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減產,甚至絕收[5]。當土壤相對持水量低于70%時,可利用山區地頭水柜集雨澆灌。根據玉米旱情每隔10 d澆水1次,每次每穴澆水0.25~0.5 kg。這樣能提高秋玉米產量20%~30%,達到抗旱保收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黃開健,楊華銓,譚華,等.秋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的最佳密度和施肥量研究[J].玉米科學,2001(1):21-23.
[2]? 顧錫江,葉大達,施建新,等.雙季玉米高產配套技術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1998(2):37-39.
[3]? 周署華.秋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數學模型的探討[J].作物研究,1987(1):35-36.
[4]? 秦祖臻,劉永賢,韋培炎,等.不同追肥方式和播種密度對桂中地區玉米農藝性狀與產量的影響[J].廣東農業科學,2012(3):46-47.
[5]? 王安忠,鄭光躍.丘陵山區秋玉米高產栽培技術[J].四川農業科技,2011(8):42-43.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