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玲敏
摘 要:21世紀,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隨著農村年輕人逐漸向城市發展,大多數父母也跟隨子女一起遷往城市生活。社區隨遷老人需要適應新的環境,他們的體質健康將會受到很大挑戰,針對提升社區隨遷老人體質健康可行性路徑的研究非常必要。論述了社區隨遷老人的含義,分析了社區隨遷老人體質健康的現狀,提出了加強社區隨遷老人健康教育、自身管控、家庭氛圍、社會支持等方式,以提升社區隨遷老人體質健康。
關鍵詞:社區隨遷老人;體質健康;可行性路徑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18-0152-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C913? ? ? ? 文獻標志碼:A
1? 社區隨遷老人含義
社區隨遷老人指跟隨子女遷往新的城市生活的老人。大部分社區隨遷老人來自農村或偏遠鄉鎮,已達到退休年齡但沒有退休金,是不可就業人口,是流動性社區外來人口。社區隨遷老人具有以下幾種特征。①沒有基本社會保障,生活費靠自己勞動獲取,生活節儉是他們最大的特點。②不是本地人,生活不穩定,不可能長期隨子女待在這里。③主要生活內容是幫助子女照看孩子以及子女的日常3餐,幾乎沒有自己的愛好,只是為子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④基本不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問題,平時的體育鍛煉很少,只偶爾去散步。⑤思想封閉,不愿意接觸新鮮事物,更不會享受晚年生活,被一輩子的勞動觀念束縛。
2? 社區隨遷老人體質健康狀況
社區隨遷老人隨子女遷往一個新的環境,需要適應新的環境、新的生活習慣、新的街坊鄰居,再加上社區隨遷老人年齡相對較大,其體質健康問題不容樂觀。隨著社區隨遷老人群體所占比例越來越大,其社會適應、體質健康狀況等問題成為老年工作者需要思考和面臨的關鍵性問題[1]。根據2019年中國人口數據顯示,社區隨遷老人將近1 800萬,其中專程照顧子女晚輩的占比43%。該類群體適應生活環境的能力較差、傳統封閉式思想使他們幾乎沒有社區活動,普遍患有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在這類人群中有53.3%的人選擇看醫生,41.6%的人選擇在本地買藥或自我治療,很少會通過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來減少患病風險。因此,更應注意社區隨遷老人的身體健康狀況。
3? 社區隨遷老人體質健康問題原因
3.1? 社區隨遷老人融入困難
社區隨遷老人生活方式單一,而城市老人生活方式多種多樣,經常參加老友聚會,一起騎行、健身、參加各種社區活動,這樣就造成社區隨遷老人很難與當地老人建立相互交流的橋梁。生活方式過于單一使得他們很少走出自己的社區,很少參與小區外面的活動。大部分老人生活在這個城市的一角,根本不知道這里有什么好玩有趣的地方,他們的閑暇時間相對較少,這樣一來他們就更難與社會接觸。
隨遷老人的關系網大都在老家,也比較懷念以前的生活。隨遷老人的關系網絡是圍繞血緣、地緣建立起來的,是祖祖輩輩以親戚、鄰里關系等社會互動而持續存在[2]。他們體會不到新環境的好處,與周圍的鄰居見面僅是打招呼,并沒有過深的交流。大部分老人還是愿意給老家的人打電話訴說他們的不容易,種種原因造成他們很難融入社區,這也就是間接造成他們體質健康不好的原因。
3.2? 社區隨遷老人普遍不幸福
多數社區隨遷老人自述并不想跟隨自己兒女來新的城市生活,這就造成他們是被動隨遷,生活幸福感普遍較低。他們缺乏與周圍鄰里之間的溝通,文化互不相通,沒有親近的朋友,缺乏歸屬感,找不到家的感覺。社區隨遷老人普遍缺乏被認同感。在新的環境下,當地人普遍不愿意與后來的隨遷老人建立交流,認為社區隨遷老人思想落后,排斥他們。認同感缺失會讓社區隨遷老人產生一種蔑視的心理,認為社會環境、周圍人群、自己的生活環境達不到理想的樣子,這也是造成社區隨遷老人生活幸福感下降的原因,進而影響社區隨遷老人的體質健康。多數老人體質健康本來就不是很好,再加上對生活的不滿意,使他們身心得不到健康的發展。
3.3? 社區隨遷老人看病困難
社區隨遷老人普遍沒有社會保障,大多數不愿花費高昂的醫藥費給自己看病、治病。很多隨遷老人行動不便,離醫院遠,不熟悉交通,只能由兒女帶著他們去看病,但他們怕耽誤兒女工作,不愿意和兒女說自己的病情。社區隨遷老人沒有固定的收入,也不愿意花費兒女的錢看病,這也是造成社區隨遷老人看病困難的原因。大多數社區隨遷老人都存在“有病不治”的心理。體質健康與疾病有很大的聯系,如果不能確保疾病得到控制,將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甚至會威脅生命。
4? 提升社區隨遷老人體質健康的可行性路徑
4.1? 加強體質健康教育
目前,我國針對社區隨遷老人體質健康的教育相當匱乏,體質健康教育不足,參與人數不夠。許多社區隨遷老人知識水平較低,只懂得生活上的柴米油鹽,卻不知道怎樣的生活習性對自己的身體有益。許多隨遷老人喜歡喝酒、抽煙,影響呼吸系統,心腦血管衰弱,對體質健康百害而無一利。對這部分人群進行體質健康教育非常必要。應完善社區隨遷老人體質健康教育系統,采用先進的教育手段建立完善的體質健康教育評價體系,讓其掌握豐富的體質健康知識,為提升社區隨遷老人體制健康打下堅實的基礎。
4.2? 提升自身管控
在新的環境下,首先要調整自己的心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會使人心情愉悅。適當進行體育鍛煉是提升體質健康的必要條件,社區隨遷老人每天要抽時間進行體育鍛煉。體育健身活動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便捷、經濟、有效的方式,也是老年人保持健康、延緩衰老的理想途徑[3]。適合隨遷老人的運動有慢跑、騎行、散步等,進行體育鍛煉既可以增加食欲也可以提高睡眠質量。另外,社區隨遷老人要想提高自己的身體健康,綠色健康的飲食習慣也是必不可少的。早餐搭配熱牛奶、小米粥、燕麥、雞蛋等;午餐搭配米飯、蔬菜、雞胸肉、三文魚等;晚餐以蔬菜為主,多食水果,少吃油膩的食物。在新環境下,隨遷老人通常會出現難以入睡的情況,缺乏睡眠嚴重影響體質健康。隨遷老人必須調整自身的睡眠時間,可以在睡前1 h適當進行微量運動,睡前可以喝牛奶、做眼保健操等。
4.3? 改善家庭氛圍
每個社區隨遷老人都希望在晚年能擁有融洽的家庭氛圍,這樣他們的晚年生活才會更加幸福美滿。因此,子女要與父母建立良好的溝通,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子女平時上班忙,造成陪伴父母的時間較少,應利用周末、節假日休息時間多陪伴自己的父母,帶父母去郊外散心,緩解老年人的心理壓力。子女不能把工作上的煩惱帶到家中,不能因工作不舒心回家和父母發泄自己的情緒,這樣父母在家庭的位置就會出現邊緣化。當出現摩擦時,子女要學會謙讓和尊重老人,多站在老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在一些決定性事件上多聽老人的意見[4]。要樹立良好和諧的家風。子女和父母都是家庭的一份子,應平等看待彼此的家庭地位。構建良好的家庭風貌也是保障社區隨遷老人體質健康的可行性方法之一。
4.4? 完善社區服務
社會有很多種娛樂設施,例如酒吧、游樂場、步行街等,但這些都是年輕人的娛樂場所,老年人很難適應這種娛樂設施。因此,社會應為老年人建立專門的社區服務站,加強養老基礎設施建設,例如敬老院、托老所、老年活動站等。社區應多組織老年人活動,促進社區隨遷老人與本地人相互認識和了解,給予其釋放情緒的空間,這樣可以大大降低社區隨遷老人自身由于年老和獨處的心理孤獨程度[5]。
隨遷老人認為社區養老服務與自己毫無關系,對社區服務期望極低[6]。許多社區隨遷老人知道這個地方有社區活動站,但根本不知道社區活動站具體是干什么的。應加強社區服務的宣傳,通過媒體對社區服務進行在線報道,使社區隨遷老人了解更多社區服務站的內容,使其更多地融入到社區服務站中,參加多種多樣的社區活動,豐富自己的晚年生活,提升社區隨遷老人的體質健康。
4.5? 其他路徑
社區隨遷老人大多數是被動隨遷,多數沒有養老保險,身體上遇到小毛病不會去醫院,間接造成社區隨遷老人體制健康下降。足夠的經濟支持會讓該類人群有充分的安全感。社區隨遷老人大部分是為子女照顧孩子,導致他們沒有自己的時間,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讓他們有自我實現的滿足感,也是提升體質健康的重要途徑。另外,政府應為社區隨遷老人提供養老金、增加醫療報銷比例、保障其合法權益,讓他們從思想上轉變成“有病必醫”。
5? 結束語
社區隨遷老人是老年人中的弱勢群體,他們的體質健康應被重視。因此需通過體質健康教育、提高生活水平、建立和睦家庭氛圍、完善社區活動等可行性路徑,提升社區隨遷老人的身體健康,使他們的晚年生活得到保障。
參考文獻:
[1]董博,張麗娟,宋艷麗,等.城市社區隨遷老人應對方式、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護理研究,2019(5):766-769.
[2]王小麗.隨遷老人社區融入困境研究[J].絲路視野,2018(7):29-30.
[3]柳靜.“健康中國2030”背景下隨遷老人體育參與影響因素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9(5):163,165.
[4]王雪,董博.城市隨遷老人社區融入狀況研究[J].護理研究,2018(17):2690-2692.
[5]羅萬艷.隨遷老人養老問題的對策及建議[J].才智,2016(9):237.
[6]王博,吳瓊,張蘋,等.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農村隨遷老年人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現狀[J].中國醫藥導報,2019(2):15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