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
關鍵詞同性婚姻 合法 婚姻法 變革
一、問題“再出現”
(一)案件出現
案例一:同性聚眾淫亂案。
南京月牙湖派出所民警在其轄區內的賓館進行巡邏排查時發現賓館內有幾名神情慌張且衣衫不整的男子以及尚未使用的安全套數個,經民警盤問,幾名男子承認自己的性取向且開房是為進行淫亂活動,并供認出張強等十余名以往參與者,最終白下區法院審理后認定張強等人構成聚眾淫亂罪。
案例二:我國首例同性婚姻維權案。
2015年26歲的孫文麟和同性男友胡明亮在長沙市芙蓉區民政局試圖辦理登記結婚被當班工作人員拒絕,孫某于2015年年底向芙蓉區法院提出訴訟,要求判令民政局準予其結婚,但該案最終以敗訴告終。
案例一中雙方爭議焦點在于:聚眾淫亂罪的主體是否包含同性,案例二中則是《婚姻法》第二條關于“一夫一妻”的規定。辦理案件的民政局工作人員對該條理解為“只能一男一女”,且《婚姻法》第五條注明“結婚必須男女雙方完全自愿”,該條款五其他解釋性說明,因此將該條款解釋為“一男一女”具有合理性;而孫某認為一夫一妻可指同性或異性雙方。孫某以案例一為依據認為同性既然可以作為淫亂罪的主體亦可作為婚姻法的主體,但最終法院以“曲解法律”為由駁回其訴訟請求。
以此為起點,同性之問的問題獲得了社會群體的廣泛關注,也為后來出現的一系列變化做鋪墊。
(二)民法典修訂意見征集
從1954年到2019年,民法典的總則部分已架構完整,對于各分編也進行了拆分審議,尤其是對于婚姻家庭編在19年11月月底已征集完畢,在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三次審議稿征求意見過程中,有意見認為,同性婚姻合法化應該寫入民法典婚姻家庭編。
截止到2019年,根據相關數據顯示,中國目前已知的同性戀人群比例已達總人口數的5%甚至更多,雖然同性戀群體在我國接受程度較低,但截止到2019年11月29日,人們的接受程度較以前有很大的發展,下面由一個表格來做簡單說明:
依據表格可以看出支持修改的比例較大(持支持意見的人中包含異性戀群體),整體來看該事件的意見評論較為客觀,同性戀婚姻合法化將會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發展方向。
(三)反思
問題的再出現表明,現有理念與制度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形勢,對同性問題“壓制性”的解決壓抑了人性,激化了其與主流群體的矛盾沖突。因此,同性問題怎樣解決是關鍵:首先,現有理念和制度已經無法支撐發展形勢,那么如何變動既能讓多數人接受又維護同性人群利益需要進行思考;其次,“形婚”或“騙婚”作為與我國傳統婚姻相悖離的一種“婚姻方式”,同性戀者一旦選擇進入異性婚姻,所出現以及引發的一系列后果不得不引人思考;最后,若制度發生變動,那么相關財產以及子女收養等問題是否與《婚姻法》的規定一致等應當進行思考。
二、所遇挑戰
以現有國家如荷蘭、丹麥等為例,同性婚姻問題取得的進步是在不斷摸索中逐漸確立的。一個國家新的立法條文的出現,需在人們內心理解和接受的基礎上制定的具有針對性和現實意義的法律條文。
隨著時代發展,我國目前就同性問題不僅具備現實基礎,也有相關法理理論予以支撐。以人權、平等權以及法的自由價值為例,婚姻權作為人權的一種,其具有不可剝奪性;自由作為人類追求的價值,任何人無權剝奪他人的自由權利,或將個人自由的實現建立在剝奪他人自由的基礎之上。即使有理論鋪墊,但同性婚姻合法化之路仍然充滿艱辛和挑戰。
(一)傳統觀念的阻礙
中國傳統一夫一妻制,且“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宗族觀念濃厚的傳統社會里,因無子嗣導致的婚姻悲劇不勝枚舉,現代社會對于子嗣問題雖有所改善,出現了一些丁克家庭,但在很多人看來,將子嗣作為婚姻締結原因的現象依然廣為存在,而同性之間基于生理基礎無法孕育子嗣,于很多傳統家庭來說無法接受。
(二)騙婚、形婚以歿延伸出的精神損害賠償問題
在傳統婚姻觀念下,許多同性戀者迫于家庭和社會的壓力,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可,此時可能會采取兩種掩蓋性措施,一是隱瞞其性向的事實,選擇與異性結婚,形成“騙婚”;二是形婚,即一對同性伴侶分別與另一對同性伴侶締結婚姻,對四方父母同時進行隱瞞。這兩種掩蓋性措施的出現源自同性戀者對現實生活的妥協,在此種情形下,往往會對另一方當事人造成精神痛苦,因此可能引發一系列的精神損害賠償問題。
(三)關于后代問題的討論(代孕問題)以及子女收養等問題。
依據我國法律,同性戀人并不符合收養條件,雖然國外有收養先例,但國外福利機構對收養人有較為苛責的條件,不僅考慮生活條件,也要考慮收養父母均為同性對未成年孩童的影響,當然,條件允許下需要考慮被收養人的意見。
但現階段,我國并沒有同性戀人收養的先例;而代孕是被我國法律排斥的一種方式,代孕不僅牽涉到婚姻的忠誠問題,代孕對于母體子宮、卵子的取得以及所出生孩子的撫養權等都無法妥善解決。
(四)家暴、重婚問題
性取向本身界定較為模糊,因此可能出現與異性締結婚姻甚至孕育子女之后出現性取向變化的現象,這種婚內性取向變化可能會導致三種后果:第一種是雙方協議離婚,對財產、子女問題協商解決;第二種是婚姻關系另一方認為其欺騙或“惡心”的心理對其進行虐待或家庭冷暴力等問題;第三種是夫妻雙方長期分居但并未離婚,一方在察覺自身性向之后隱瞞其已婚事實與另一同性去國外登記結婚。這是對于各國婚姻法的蔑視,這也是同性戀人群遭受非議的一個原因。
三、改觀與變革
(一)觀念改變
一項制度或法律的存在以被人接受為前提,無人遵守就是失敗。因此,改變人的觀念是首要前提。
1.同性戀非精神疾病
20世紀時世界范圍內已經承認其并非疾病,自21世紀起我國心理學和病理學都將其排除在外。同性戀者雖性取向與主流群體有所區別,但精神、道德以及社會存在等方面均不存在差異,對其進行醫療或心理疏導的干預反而會使其感到排斥。所以,平等對待才是正確認識同性戀群體。
2.同性戀非艾滋病攜帶者
對于同性戀者尤其是男同性戀者,由于其性接觸的特殊性,直腸粘膜易遭到破壞,體液也是艾滋病病毒的重要載體,因此相較于其他群體感染的可能性較大,但艾滋病傳播途徑多樣,性傳播并非只有同性,異性群體之間同樣存在這種現象,不能因群體本身的特殊性而帶有偏見。
3.同性戀不具有傳染性
有人認為接觸便會傳染性取向,這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性向出現不同原因有二:一是先天性的,有研究表明是大腦海馬體對自身性向產生影響,從而使其對同性人群更有好感;二是后天性的,一般是經歷一段感情挫折發現性取向。這種性取向性的不同取決于自身選擇而不是他人傳染,科學表明大家都是相同而又平等的個體,不能用病態來形容。
(二)立法規定
以我國基本國情作為依據,以婚姻法及國外合法化作為參考,建立登記伴侶模式相對于其他而言在我國更具有可實施性。
1.登記伴侶模式指設立一種新的身份關系,為有長久穩定的同性伴侶關系的人進行登記的一種模式
大眾本身對于同性戀群體寬容有限,直接將其認可數年的《婚姻法》進行變動難以接受,而且我國并不承認非法同居,這與建立同居關系法也相矛盾,這兩種做法需要一定的社會基礎,就我國現階段而言,建立登記伴侶模式是最好的選擇,也為以后的同性婚姻平等權做好準備。
2.禁止“重婚”“形婚”“騙婚”以及近親登記等
同性登記,除伴侶性別之外與婚姻法中異性婚姻沒有任何本質區別,禁止“重婚”“形婚”“騙婚”以及近親登記對于伴侶、家庭之間以及社會秩序之間的穩定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嚴重情形下可以《婚姻法》為依據提起精神損害賠償。
3.子女收養問題。
沒有科學依據和權威數據表明性取向受撫養人影響,而且我國《收養法》并未將性取向和婚姻狀態列為禁止條件。因此,未來同性戀人收養應被允許,但具有更多的限制條件,如需要征求被收養人的意見、不存在戀童傾向等,雙方需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雖然同性婚姻與中國傳統婚姻觀念相背離,但并不能否認其存在意義,這種現象的存在與我國的憲法基本人權相適應,且隨著社會大眾的理解度加深,去精神病化及去傳統道德化很大程度促進人內心的解放,承認同性婚姻的存在已是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這對于已有的婚姻法是一個挑戰也是從側面對于婚姻家庭編的完善提供一個更好的思路。